2025年10月31日,中美兩國防長在馬來西亞舉行會談。
會晤中,赫格賽斯除重申“美方不尋求沖突”之外,還罕見地拋出了一個全新的、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表述:“美方將繼續堅定捍衛自身利益,確保在地區擁有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
![]()
“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自保能力”。
這番話,從任何一位美國防長口中說出都堪稱罕見,更何況是出自向來以鷹派著稱、恨不得把“MAGA”刻在腦門上的赫格賽斯之口?
要知道,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美方在軍事語境下,掛在嘴邊的詞是“威懾”、“優勢”、“制衡”、“全球打擊”。
![]()
這些詞匯背后,是一種君臨天下的俯視姿態。
而“自保”,則是一種基于現實的平等審視,甚至帶著一絲底氣不足的焦慮。
從“全球打擊”到“區域自保”,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么?是什么讓五角大樓的“戰爭部長”,在解放軍面前,第一次如此直白地談起了“生存問題”?
![]()
是什么壓垮了五角大樓的鷹派?
答案,不在談判桌上,而在談判桌之外廣闊的西太平洋海空之上。
赫格賽斯的拘謹和言辭上的退讓,并非心血來潮的外交辭令,而是對中美軍事實力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的無奈承認。
![]()
這是一種“被迫的清醒”。
美軍近年來在西太平洋過得并不舒心。
被寄予厚望的“海狼級”核潛艇“康涅狄格”號,在南海不明不白地撞上了海底山脈,至今還在船廠趴窩;F-35艦載機從航母上“滑滑梯”一樣掉進海里;功勛卓著的“尼米茲”號航母,在巡航途中因機械故障不得不停擺半個月。
![]()
與此同時,解放軍的力量增長卻是肉眼可見、實實在在的。
在南海,曾經的島礁已經變成了裝備有防空和反艦系統的“海上堡壘”,構筑起了一個讓任何對手都望而生畏的“區域拒止圈”。
美軍航母想要再像過去那樣肆無忌憚地進來“刷存在感”,需要計算的成本早已是天文數字。
![]()
在臺海,解放軍的戰機、戰艦進行常態化戰備警巡,早已成為每天都在發生的新聞。
所謂的“海峽中線”在佩洛西竄臺之后,就已經被強大的軍事實力徹底抹除,變成了一紙空文。
美軍艦機穿越臺灣海峽的次數顯著下滑,行動也變得愈發謹慎。
更讓五角大樓夜不能寐的,是兩把懸在頭頂的利劍。
一把是“天眼”。
![]()
以“吉林一號”為代表的商業衛星網絡,如今已經能夠實現對美軍航母戰斗群的實時動態追蹤。
這意味著,美軍過去最大的戰術優勢——“單向透明”,即“我能看到你,你找不到我”的時代,已經徹底終結。
當航母的坐標可以實時發送到火箭軍的指揮中心時,它就不再是浮動的海上霸主,而是一個暴露在火力下的巨大靶標。
![]()
另一把,自然是“東風快遞”。
中國的火箭軍,特別是東風系列中程和中遠程彈道導彈,其“區域拒止”能力已經成為美國進行任何軍事冒險前,都必須放在計算公式第一位的巨大成本。
無論是“九三閱兵”上亮相的國之重器,還是轟-6K轟炸機群掛載巡航導彈在西太平洋上空進行的模擬打擊演練,都在不斷提醒著美方:第一島鏈內,時代變了。
![]()
這種軍事現實的巨大變化,不僅僅停留在裝備層面,更深刻地影響了華盛頓的戰略思想。
美國精英的無奈與算計
就在這次會晤前不久,美國頂級智庫蘭德公司發布了一份名為《穩定中美競爭》的重磅報告。
這份報告的核心觀點,就是承認“全面戰勝中國幾乎不可能”,因此建議美國戰略應該從“零和博弈”的對抗模式,轉向構建所謂的“穩定競爭架構”或“風險控制體系”。
![]()
這絕不是蘭德公司突然“親華”了,而是美國戰略精英層在經過無數次沙盤推演后,得出的冰冷結論。
他們發現,在西太平洋這個解放軍擁有地利與人和的“主場”,美軍的勝算正在無限趨近于零,而沖突的代價卻高到無法承受。
![]()
赫格賽斯在吉隆坡的表態,正是這種戰略思想轉變在軍事外交領域的具體體現。
他口中的“自保”,其實就是蘭德報告里“風險控制”的軍方版本。
其潛臺詞是:我知道在你家門口打不贏你,所以我現在的首要目標,是確保我的軍隊在這里不會被你一鍋端,能有保全自己的能力。
![]()
這是一種典型的戰略退讓。
它不是“戰略投降”,美國并沒有放棄遏制中國的意圖。
赫格賽斯在聲明中依然提到了“維護印太地區力量平衡”,提及了美國的盟友,這表明他想通過強化盟友體系來間接牽制中國。
![]()
比如2025年7月,美國與印度達成的十年防務合作協議,內容涵蓋了聯合研發、情報共享和軍工轉讓,其目的就是在中國另一個戰略方向上尋找代理人。
然而,這種“拉幫結派”的策略效果如何,也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東南亞國家普遍在觀望,他們關心的是誰能帶來真正的穩定與發展,而不是被綁上誰的戰車。
![]()
就連與美國互動頻繁的越南,其高層也清醒地認識到,與隔壁強大的鄰居徹底交惡,絕不符合自身利益。
所以,當董軍部長在會談中開門見山,直指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不可跨越的紅線”,并明確要求美方“停止一切形式的‘臺獨’支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時,赫格賽斯除了嚴肅聆聽,能做的也只有反復強調“不尋求沖突”。
![]()
因為董軍部長的底氣,來自于身后那支正在大洋深處潛航的核潛艇,來自于那片已經實現常態化巡航的空域,來自于能夠實時鎖定對手的太空天眼,更來自于那足以“使命必達”的東風導彈。
吉隆坡的這次會晤,可以說是中美亞太軍事博弈進入新階段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主動權,正歷史性地向中方傾斜。
![]()
赫格賽斯一句無心或有意的“自保”,道盡了美國從“進攻方”轉為“防守方”的尷尬與無奈。
這當然不是斗爭的結束。
正如分析指出的,第一島鏈的軍事封鎖尚未被完全打破,臺灣問題依然是中美關系中最敏感的火藥桶,美軍的全球調動能力和技術存量依舊強大。
![]()
赫格賽斯的“戰略退讓”,是為了爭取時間,調整部署,尋找新的遏制方法。
參考資料:
董軍與美國國防部長會談
2025-10-31 14:04·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