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春,森林占據了整座城市的八成面積,人類生活空間僅占一小部分,森林覆蓋率之高,放眼全國,幾乎無城能及。伊春的底色,不僅僅是壯麗的風景,還有山林的饋贈,與人文的溫度。
![]()
如果秋景也有天花板,或許它就藏在伊春。
相比哈爾濱,這個北國小城顯得有些過分“低調”。實際上,伊春只是深藏不露。
要知道,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紅松林就在這里。五百多年樹齡的紅松高達三十多米,仰頭望不到樹梢,需兩人伸手方能合抱。入秋后,整片森林便會逐漸浸入深沉而溫柔的南瓜色調。
![]()
每年9月、10月,是伊春的絕佳賞秋期。(圖/視覺中國)
伊春的自然,壯闊、原始而又充滿野性。一億年前的火山噴發,在這里造就了罕見的大片火山熔巖與石海奇觀。此外,伊春還發掘了大量恐龍化石。1902年,從伊春嘉蔭出土的“黑龍江滿洲龍”,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具恐龍化石。
冬季紅松銀裝,春夏郁郁蔥蔥,伊春的色彩就像《小森林》的四季篇章,百看不膩。而這里的人文風物,也讓每個來這里擁抱自然的人,被它的有趣所馴服。
中國最綠的小城,在這里
伊春,地處小興安嶺腹地,與俄羅斯隔江相望,不僅坐擁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也融入了獨有的俄國風情。伊春最鮮明的標簽有兩個:一是超高的森林覆蓋率,二是獨有的紅松林資源。
在伊春,森林占據了整座城市的八成面積,人類生活空間僅占一小部分,森林覆蓋率之高,放眼全國,幾乎無城能及,因而它是“祖國林都”,也被戲稱為“東北人的小新西蘭”。
![]()
伊春郁郁蔥蔥的森林。(圖/IC Photo)
生長在紅松林的樹,最老的已近千年。許多人遠赴瑞士,只為擁抱古樹、感受自然療愈,卻不知,在伊春也能實現同樣的心愿。
茂密的紅松、挺拔的白樺與冷杉交織成美麗的北方秘境,豐富的負氧離子,使得伊春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當然,如果你選擇進入森林徒步,大概率能額外收獲摘蘑菇、掰松子、觀察松鼠等趣味體驗。
![]()
黑龍江省伊春市雙豐林場,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喉貂在樹林里覓食、棲息。(圖/視覺中國)
行走于山林間,你或許還會偶遇“打松塔”的采塔人。打松塔是一種傳統的采摘活動,松塔即松果。許多老師傅僅靠一對腳扎子,一條系在腰間的安全繩,爬上30米高的地方,用長長的竹竿,把松塔敲打下來。
![]()
伊春當地農戶正在處理采摘下來的松塔。(圖/視覺中國)
另一個幫工在底下撿松塔。這些果實運下山后,經過脫粒、晾曬、篩選,然后加工,便是我們在市場買到的松子了。雖然松樹很常見,但質地飽滿,可食用的松子,只有伊春特有的紅松果能做到。
松塔采摘的黃金期一般在9月至10月間。松塔是當地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每到采摘季,也有許多外來務工人加入這波打松塔活動。
對采摘者而言,松塔是生計,是珍貴的自然資源,而它同樣也是松鼠賴以生存的糧食。因此,每年采摘都有規定,至少把三成松塔留給林中的生命。
![]()
伊春市五營國家森林公園的紅松林海間,大量松鼠(花栗鼠)隨處可見。(圖/視覺中國)
在伊春,人與自然生靈默契地共享著這一片片豐饒的山林。
來小興安嶺,嘗一口山野氣息
與森林緊密相連的日常,也塑造了伊春人“向山而食”的飲食文化。伊春人愛吃菌類,這是因為林區開發之初,物資匱乏,林業工人便隨著季節采食附近的山貨——蘑菇、野菜、野果,并逐漸烹飪出伊春獨特的風味。
![]()
市集上售賣各種品種的蘑菇。(圖/視覺中國)
當地人把蘑菇稱作“單腿大蝦”,擅長以多種方式烹制菌菇——煎炒燉炸、做餡涼拌,最有代表性的一道菜便是小雞燉蘑菇。據《伊春市志》記載,本地有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達380種,其中榛蘑、草蘑、榆黃蘑等菌菇尤為受歡迎。
不僅是菌子,自然的一切都是伊春人的美食來源。譬如,他們會將清甜的樺樹汁做成飲料、酵素或化妝品。
當地的水果藍莓,也因巨大的晝夜溫差而格外鮮甜,顆顆飽滿、汁濃味醇。因而,伊春又被稱為“中國藍莓之鄉”。
![]()
伊春人的飲食智慧,源于山林,也藏于市井。(圖/視覺中國)
如果要體驗當地的地道小吃,那么升輝早市絕對是不可繞開的打卡地。早市通常在凌晨5點開始,1個小時可逛完。作為伊春最有代表性的露天市集之一,這里匯聚了各種林區山貨、市井小吃。
雖然隨著游客變多,早市也逐漸有網紅化的趨勢,但許多本地老攤主依然堅持用傳統的柴火熬粥方式。冒著熱氣的大碴粥、剛摘的山貨和淳樸的方言,讓這里變成了體驗市井百態的地方。
![]()
升輝市場售賣林都各類山貨特產,擁有東北早市獨特的煙火氣。(圖/視覺中國)
在山嶺上,邂逅曾經的獵民
來到伊春,不可錯過的一站便是金山鹿苑。
鹿苑并非人造公園,而是一片被小興安嶺群山環抱的天然山谷。場內綠草如茵,一條清澈的溪流蜿蜒穿過,與遠處的森林構成了一幅寧靜優美的生態畫卷,四季景色各異,尤其夏季的翠綠和秋季的金黃最為迷人。
![]()
秋日清晨,金山鹿苑小興安嶺山腳下草地上棲息的鹿群在溪流邊飲水。(圖/圖蟲創意)
沒有圍欄,沒有鐵籠,只有低干預的“半放牧”,讓數百頭梅花鹿與馬鹿在這片天地中自在棲息。步入鹿苑,人們可以漫步在綠地上,觀察梅花鹿的生活狀態,又或是走進鹿群,觸摸、喂食、拍照。
來鹿苑的游客絡繹不絕,但鮮為人知的是,伊春與鹿共生的文化,與當地少數民族的民俗有關。
伊春一帶,歷史上是鄂倫春人的重要活動區域。在大小興安嶺的浩瀚林海中,鄂倫春族人如隱秘的精靈一般生活了數百年。至今,仍有鄂倫春人聚居在此。
![]()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展示了鄂倫春族以前的生活場景。(圖/視覺中國)
“鄂倫春”意為“山嶺上的人”,也指“使用馴鹿的人”。鄂倫春族是山林中的游牧民族,歷史上曾使用馴鹿,以其精湛的狩獵技藝而聞名。他們崇拜自然萬物,信奉萬物有靈,就算狩獵,也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1996年,鄂倫春自治旗全面禁獵,“一匹烈馬一桿槍”的狩獵生活從此成為了歷史,但對自然的信仰,至今依然留存在伊春這片土地上。
一座城市與自然共存,離不開當地文化的影響。一個時代的轉身,是人文的變遷,也是歲月與記憶的共同沉淀。伊春的底色,不僅僅是壯麗的風景,還有山林的饋贈,與人文的溫度。
參考資料:
《伊春紅松美名揚》林城晚報
https://yichun.dbw.cn/system/2008/06/12/051313960.shtml
《舌尖上的小興安嶺山珍》黑龍江新聞網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4509917736752672&wfr=spider&for=pc
題圖 | 視覺中國運營 | 何怡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