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汽車報
![]()
進入11月,明年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退坡及“兩新”政策階段性結束的步伐日益臨近。為了抓住政策窗口期,車企、經銷商及消費者各方紛紛積極行動,進一步推動當前汽車市場的火爆態勢。從短期看,搶購潮與“補貼戰”激烈上演。購置稅政策調整前,消費者為規避成本增加,加速購車決策,形成銷售高峰。車企紛紛推出補貼“兜底”、限時優惠等舉措,如蔚來、問界等為鎖單用戶承擔購置稅差額,理想汽車推出跨年補貼方案,以鎖定訂單。
從中長期看,市場分化與結構調整趨勢明顯。購置稅退坡使中低端車型性價比下降,該區間市場面臨需求萎縮壓力;高端市場憑借技術優勢和品牌溢價,受政策影響較小。政策退坡倒逼車企回歸理性競爭,技術實力、成本控制和用戶體驗成為核心要素。盡管當前行業存在一定程度的價格競爭,但車企也在積極拓展出口市場,通過全球化布局分散風險,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
搶占政策窗口期
![]()
在北京市東長安街東方新天地的蔚來、樂道、問界、紅旗等品牌體驗店中,近期客戶進店量顯著增加,這一現象正是當前新能源汽車終端銷售市場的真實寫照。為抓住以舊換新、購置稅優惠等政策最后兩個月的窗口期,眾多消費者紛紛提前了購車計劃,以期享受更多政策紅利。
“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政策明年將按5%征收,我的預算是20萬元,這意味著要多支出約1萬元的購置稅。再加上以舊換新政策的優惠目前尚不確定明年是否會延續,現在換車還能獲得2萬元的以舊換新補貼,因此現在購車相當劃算。”一位正在選購新車的北京消費者向記者表示,當前多項政策優惠疊加,購買新能源汽車可享受數萬元的政策紅利,這也是許多消費者選擇今年購車的主要原因。
“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優惠明年退坡已成定局,而以舊換新等政策優惠明年是否繼續尚無定論。目前購買新能源汽車,不僅能享受國家層面的補貼,重慶九龍坡區還提供額外補貼,廠家對部分車型也有一定補貼,現在是購車的最佳時機。我們也在加大熱門車型的銷售力度,希望搶占今年最后兩個月的政策窗口期。”重慶一位4S店銷售人員向記者介紹。
部分省市汽車經銷商則通過營造政策窗口期的緊迫氛圍,促進訂單成交。“燃油車的購置稅稅率是10%,而新能源汽車今年免征,這一減免政策年底將結束,明年購車需繳納5%的稅,現在購車能省下數萬元。”武漢一位汽車銷售人員熱情地向記者介紹當前購車優惠措施。為促使進店顧客盡快購車,一些4S店在國家層面優惠政策的基礎上,還推出廠商層面的優惠,如新車讓利、廠家以舊換新補貼、非熱門配置車型促銷等,通過疊加優惠大禮包吸引消費者。“即便明年以舊換新政策延續,市場可能也不會有今年這樣高的增長。”國家信息中心正高級經濟師徐長明表示,今年以舊換新等政策對終端銷量增長起到了顯著促進作用,但明年能否延續今年的效果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更多消費者傾向于在今年享受力度更大的優惠政策,提前購車。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0月上半月,車市集客情況較9月上半月上升35.4%,較9月下半月上升12.3%;訂單情況較9月上半月上升13%。今年9月汽車消費指數為88.9,環比實現增長。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產業協調工作委員會主任楊虹介紹,9月汽車消費指數高于上月,預示10月汽車銷量將超過9月,實現環比上升。在以舊換新、新能源汽車購置稅等優惠政策即將到期的影響下,今年底車市呈現火熱態勢。
![]()
車企“兜底”差額
![]()
10月24日,小米汽車推出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10月25日,深藍汽車推出“跨年交付購置稅現金補貼方案”;10月26日,奇瑞汽車發布“安心購”方案,為旗下部分品牌提供購置稅補貼;10月27日,東風奕派推出“購置稅補貼方案”;10月28日,長安汽車全品牌推出“購置稅補貼方案”。
進入10月下旬,車企紛紛集中推出購置稅優惠“兜底”方案,市場火爆,幾乎每天都有企業(品牌)發布相關購置稅方案。再加上此前已推出“兜底”方案的蔚來、理想、極氪等品牌,多家車企紛紛跟進,為消費者“兜底”,確保在11月底前購車的消費者能享受到全額購置稅補貼,成為車企搶占購置稅窗口期的主要策略。
此類方案大多針對2025年11月30日前完成鎖單的用戶。車企在方案中表示,因生產、運輸等非用戶原因導致車輛實際開票時間延后至2026年1月1日及以后,車企將全額補貼因購置稅政策調整產生的費用差額,確保用戶不因跨年開票承擔額外購置稅支出。部分車企還規定,單輛車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1.5萬元。
小米汽車在這波購置稅“兜底”方案中尤為引人注目,關鍵在于其幾款熱銷車型較長的交付周期,可能導致消費者年內無法提車,因此不得不推出“兜底”方案以留住訂單。以小米YU7為例,自6月底上市后便備受追捧,7月開始交付后,提車周期問題困擾著許多鎖單客戶。小米汽車小程序顯示,SU7和YU7系列的交付周期仍長達30~40周。這意味著當前鎖單的客戶無法在年內提車,從而產生購置稅差額。為此,小米的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提出,2025年11月30日前完成鎖單,因小米汽車原因導致車輛需在2026年完成開票交付,多出的購置稅差額將通過購車尾款減免的方式進行補貼,且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1.5萬元。不考慮SU7 Ultra,小米SU7/YU7系列若2026年提車交付,每輛車需補貼1.1萬~1.4萬元。參考小米9月超過4萬輛的交付量,預計年底還能交付約12萬輛,而其他11月30日前鎖單但需在2026年交付的車輛預計高達20萬輛,據此測算,小米需投入20億元“兜底”購置稅差額。其他車企因待交付訂單較少,預計資金投入不會如此巨大,但綜合來看,車企仍需投入數十億元“兜底”購置稅差額。
剛剛上市且正處于產能爬升階段的新車也是此輪車企“兜底”購置稅方案的重點。蔚來全新ES8在新車上市時便推出購置稅“兜底”方案,理想與極氪的補貼方案也針對新上市車型。據不完全統計,今年9月國內車市密集投放超70款新車,進入10月,新車上市速度仍在加快,多款新車型為趕上四季度交付集中在10月初上市。這些新車型大多無現車,正處于產能提升階段,因此也會出現預定客戶購置稅差額問題。這導致大部分新車型可能涉及今年鎖單卻需在明年提車的現象。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或許還有更多品牌將不得不考慮購置稅“兜底”方案。10月30日,阿維塔公布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并將鎖單時間延后至2025年12月31日(含),全面保障今年鎖單客戶享有全額購置稅補貼的權益。
![]()
車輛交付全面承壓
![]()
在武漢,嵐圖汽車黃金口工廠和云峰工廠正全力推進產能提升,這已成為眾多車企當前的核心任務。黃金口工廠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網聯化生產能力正迅速發揮效能,日生產能力的持續提升,助力嵐圖加速新車型的交付。對于正處于產能爬坡期的新上市車型而言,全力提升新車生產能力,盡可能縮短交付周期,是車企搶占政策窗口期的關鍵舉措。
10月28日,鴻蒙智行迎來百萬輛交付的里程碑。數據顯示,問界M9自上市21個月以來,累計交付量已突破25萬輛,創下50萬元級車型的交付新紀錄。問界系列產品交付量的穩步增長,背后是賽力斯交付能力的持續提升。目前,賽力斯擁有3座超級工廠,具備年交付百萬輛的能力。為加快年內訂單的交付,賽力斯還要求供應商提升供應能力。據悉,賽力斯近日向問界M7車型的供應商發出聯系函,要求全供應鏈在10月28日前將供應能力提升至1200車/天,而且措辭堅決:“立即實施,務必按期達成!”為搶占政策窗口期,車企積極聯動供應鏈合作伙伴,加速年底的交付進度。
10月14日,理想汽車產品線負責人李昕旸公開介紹了近期交付情況。他表示,過去一周團隊全力協調供應鏈、加快生產節奏并推進車輛交付,目前進展順利。針對前期對四驅車型零部件備貨預估不足,導致其供應和生產進度相對兩驅車型滯后,進而影響四驅車型交付周期的問題,理想汽車已采取多項措施提升產能,計劃在10月底前完成交付追趕,確保此前訂單按期兌現。李昕旸承諾,凡在10月26日前完成鎖單且訂單系統顯示交付周期為1~5周的用戶,無論選擇兩驅或四驅版本,其車輛都將在10月內完成生產。考慮到全國各地區不同的物流運輸時間,絕大多數用戶有望在當月內順利提車。對于理想汽車等眾多造車新勢力而言,提升新車型交付能力是搶占政策窗口期的首要任務。
在各大新能源車企紛紛提升產能之際,動力電池供應緊張問題再次凸顯,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新能源汽車的交付壓力。“動力電池又開始緊張了。”一位車企采購負責人表示,車企提升產能自然增加了對動力電池的需求,尤其是寧德時代等電池企業,成為車企爭相合作的供應商。在供貨緊張的大背景下,甚至有車企為獲取電池,將辦公室搬到電池工廠附近,帶著公章,24小時待命,以便第一時間提貨。“高層社交”現象也再度出現,一些車企通過高層領導與動力電池企業溝通,希望借此提升電池供應量。
值得關注的是,在產能因素決定交付能力的同時,新車的運輸問題也成為制約車企交付能力的重要因素。許多車企的購置稅“兜底”方案中,也將運輸問題納入考量。“近期轎運車的治超工作加嚴,直接導致我們的新車物流運輸受阻。僅9月,就有一兩千輛新車因運輸問題未能按時交付。”一位自主品牌負責人表示,在產能爬坡的同時,車企的交付能力正全面承壓。
7月底,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車輛運輸車專項治理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宣布自2025年7月起至2025年12月底,聯合開展車輛運輸車專項治理行動。《行動方案》針對性地設計了更嚴格的管控措施,從源頭治超、高壓嚴查,嚴厲打擊轎運車超載等違規行為。轎運車一直是治超重點,由于運費低、新車運輸任務重等因素,超載現象普遍存在。在治超政策的高壓下,新車物流運輸遭遇“擁堵”,運輸周期延長,導致部分新車無法按預定時間抵達終端交付現場,進而延長了交付周期。車企不得不重新調整轎運車的運輸策略,眾多企業也在加快提升新車的物流運輸能力,以縮短交付周期。
![]()
完全市場化競爭開啟
![]()
一直以來,政策退坡的臨界點、搶占窗口期以及提前消費,構成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銷售規律。過去多次時間節點多發生在年底,這也是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年底“翹尾”現象的重要成因。根據當前的發展態勢,今年底新能源汽車銷量“翹尾”現象可能會更為明顯。
“多項優惠政策疊加,車企加速新產品上市推廣,在系列有利因素的推動下,今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望進一步提升。”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判斷,今年新能源汽車的增長將超越預期。各方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將突破1600萬輛,新車滲透率可能達到55%甚至更高。
然而,政策臨期和提前消費雖然大力推升了當前銷量,但也難免因透支銷量而給來年汽車市場帶來壓力。徐長明判斷,即使明年“以舊換新”等政策持續,也難以發揮今年如此強勁的推動作用。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明年新能源汽車的增長極有可能放緩,尤其是年初,可能會出現銷量的大幅環比下降。這也是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朱華榮建議,希望新能源車購置稅推遲至明年3月并按梯度逐月增加征收的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各項優惠政策正逐步退出,“油電同權”將成為未來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這是各方必須正視的問題。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新能源汽車需在同等競爭環境下參與完全市場化的市場競爭,車企需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才能更好地開拓市場。
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加之系列優惠政策逐步退坡,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是必然趨勢,這也是市場規律使然。“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到一定比例后,增速放緩是必然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表示,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后,增速將會下降,這是各方必須正視的問題。在增長紅利放緩后,需正確處理增速放緩帶來的效益、效率等問題。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韓志玉判斷,未來,燃油、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車型大概率將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在多元發展的市場格局下,各方需根據自身優勢在細分市場不斷提升技術和產品競爭力,推動汽車市場高質量發展。(轉載自中國汽車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