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是一個時代的悖論:當我們在星巴克里抿著四十元一杯的拿鐵,用智能手機一鍵下單來自全球的生鮮時,內心深處,卻常常會飄過一絲來自過去的、帶著蜂窩煤與炊煙氣味的懷念。
那明明是一個物質匱乏、諸多不便的年代,為何在我們的記憶中被鍍上了一層溫暖的柔光?
這懷念,絕非對貧窮本身的眷戀,而是對鑲嵌在清貧歲月里的那些珍貴光點的不舍,是對那個在貧瘠土壤中依然能開出燦爛花朵的自己的深情回望。
01
被放大的微小時刻
在今天的孩子們看來,快樂或許是一座樂高樂園、一次海外旅行,或是最新款的電子產品。
而在我們的童年,快樂被濃縮在一顆水果糖、一瓶橘子汽水里,因為稀缺,所以被無限放大,滋味也格外悠長。
![]()
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最隆重的儀式之一,便是傍晚時分,豎著耳朵等待那聲拖長了調的吆喝——“爆—米—花—咯—”!
這時,孩子們會像聽到集結號般從四面八方涌來,手里緊緊攥著家里量出的一小碗米和幾毛錢。
那位滿臉煙灰的老師傅,不緊不慢地搖著那只漆黑的、如同炮彈般的轉爐,爐下的火苗歡快地跳動著。
所有的期待,都凝聚在最后那一聲“砰”的巨響中。白茫茫的蒸汽瞬間騰起,濃郁的米香彌漫整個巷口。
我們捂著耳朵,既害怕又興奮,待煙霧散盡,便迫不及待地抓一把那熱乎乎、香噴噴的米花塞滿嘴巴。那瞬間的滿足與喜悅,足以點亮一整個星期。
那份快樂,不在于米花本身,而在于那充滿儀式感的等待、那震耳欲聾的巨響、以及與伙伴們分享時純粹的雀躍。
還有夏日的午后,最奢侈的享受,便是聽到街上傳來“賣冰棍”的自行車鈴聲。
我們會飛奔回家,從父母那里求得幾分錢,然后小心翼翼地舉著一根白糖或豆沙冰棍,躲在樹蔭下,用舌頭一點點地舔,生怕它融化得太快。
那種由舌尖蔓延至全身的冰涼甜意,是如今在任何一家哈根達斯店里都難以復刻的極致體驗。
因為得到不易,所以格外珍惜;因為選擇有限,所以心無旁騖。
這種因“稀缺”而被鍛造的快樂感知力,是今天被物質洪流包圍、在無數選擇前陷入“幸福癱瘓”的我們,難以再度喚醒的純粹。
02
沒有圍墻的“我們”
如果說物質的匱乏是那個時代的陰影,那么人與人之間緊密的、充滿煙火氣的聯結,便是穿透陰影的燦爛陽光。
那時,生活是“透明”的,心靈之間幾乎沒有隔閡。
那時的家,門戶常常是敞開的。
孩子們的打鬧聲能穿過整個胡同,晚飯時分,可以端著自家的碗,毫無顧忌地走進鄰居家,回來時碗里可能多了幾塊紅燒肉或一個荷包蛋。
張阿姨家的腌黃瓜,李奶奶做的炸醬面,都是我們童年食譜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那是一種自發形成的、牢固的“社區共享經濟”。
![]()
印象最深的是夏天的夜晚。家家戶戶會把竹床、涼席搬到院子里、空地上,大人們搖著蒲扇,聊著家長里短、國家大事。
孩子們在人群中追逐嬉戲,數著天上的星星。誰家遇到了難處,一聲招呼,左鄰右舍都會伸出援手。
那份“遠親不如近鄰”的守望相助,構成了一個堅實而溫暖的社會支持網絡。人與人之間沒有厚重的防盜門和冰冷屏幕的阻隔,情感在真實的互動與摩擦中自然流淌。
那是一種深刻的“我們”的感覺,一種在集體中獲得的歸屬與心安。
如今,我們住在設施完備的高樓公寓里,可能一年到頭都不知道對門鄰居的姓名。
科技的發達讓我們與世界相連,卻也可能讓我們在最基本的物理空間里,成了孤獨的原子。
03
一張已知的人生地圖
與今天充滿不確定性和激烈“內卷”的時代相比,過去的生活,仿佛一幅已知的、按部就班的畫卷,雖然缺少驚喜,卻也免去了許多選擇的焦慮。
對于許多父輩而言,“頂職”是常見的生命軌跡。
父輩在工廠、單位干了一輩子,子女長大后便可以接替其崗位。這種確定性,固然限制了個體想象和闖蕩的翅膀,但它也提供了一種“兜底”的安全感。
一生的軌跡,似乎從很早就已劃定,人們只需沿著這條路踏實走下去便可。這種安穩,讓焦慮無處滋生。
![]()
那時的生活節奏是“慢”的。
日子像溪水一樣潺潺流過,人們有耐心去等待一封信的跋山涉水,有閑情在午后的陽光下讀一份報紙,有逸致在夏夜搖著蒲扇,只是為了看天上的云卷云舒。
沒有即時通訊的催促,沒有信息洪流的轟炸,時間仿佛是屬于自己的。
我記得母親為我織一件毛衣,會花上整整一個秋天。她坐在燈下,毛線針在手指間靈巧地穿梭,那細碎的、有節奏的聲音,是童年最安神的夜曲。
那件毛衣或許樣式普通,但一針一線都編織著溫度與時間。這種“慢”,滋養了一種今天看來近乎奢侈的品質——耐心。
我們因為等待而讓期待發酵,因為投入時間而讓事物本身附著了更深的情感價值。
04
我們究竟在懷念什么?
所以,我們懷念的,從來不是那個捉襟見肘的貧窮年代本身。
我們懷念的,是貧瘠土壤中依然能敏銳捕捉幸福的自己;
是那個“人情”比“人情債”更重的、充滿信任與溫度的社群;
是那種內心安定、目標明確、不被無限選擇和比較所困擾的簡單。
這種集體的“鄉愁”,與其說是想回到過去,不如說是我們對當下生活的一種無聲叩問與溫柔抵抗。
在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豐盛與個人自由后,我們是否在不經意間,遺落了那些構成幸福本質的東西?
我們是否在用效率與速度,犧牲了情感的深度與生命的厚度?
這份懷念,是一個珍貴的提醒。
它告訴我們,幸福或許有另一種配方:它不在于擁有更多,而在于珍惜所有;不在于連接多遠,而在于相伴多深;不在于跑得多快,而在于知道為何而跑。
在奮力奔向未來的路上,別忘了時常回頭,看看那個在簡陋生活中依然能笑得燦爛的自己,從他身上,取回一點讓生命重新變得溫暖而豐盈的古老智慧。
(圖片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