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阮浦艷
審核:王章桂
為了讓專業護理經驗“走進”千家萬戶,與癌共舞論壇與航天中心醫院老年醫學團隊合作推出“居家護理全攻略”系列直播。10月28日,在該系列直播的第14場“別讓皮膚‘脫’后腿——放療期間皮膚護理全攻略”活動中,特邀嘉賓北京航天中心醫院腫瘤中心王章桂教授介紹,作為對抗癌癥的核心手段之一,放療在腫瘤治療中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腫瘤根治、縮小病灶、術后防止復發以及緩解局部進展等方面應用都非常廣泛。不過,在高效治療的同時,患者們常常會發生放射性皮膚損傷。輕度損傷會讓皮膚發紅、干燥、瘙癢,嚴重時會出現水皰、破潰、感染等,不僅讓患者忍受劇痛,還可能延緩放療進程,大大降低生活質量。
此次直播特邀湖南航天醫院腫瘤腎內科阮浦艷護士長,通過系統、科學的科普講解,為廣大患者提供一份清晰、實用的“皮膚護理攻略”。
科普講解
放射性治療在提高癌癥患者生存率、降低復發與死亡風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可能對正常組織和細胞造成損傷,引發一系列并發癥。其中,放射性皮炎是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據統計,約有85%至95%的患者在放療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膚反應。因此,科學、規范的皮膚護理在放療期間顯得尤為重要。
放射性皮膚損傷的發生機制與臨床表現
放射性皮膚損傷是指各種類型的電離輻射,如β射線、γ射線、X射線、質子射線及其他高能粒子射線等照射后,引起的皮膚、黏膜炎癥性損害。在接受放療的患者中,乳腺惡性腫瘤、頭頸癌患者等是高發人群,其皮膚損傷表現多樣,初期可能出現色素沉著、紅斑、瘙癢等癥狀,隨著損傷加重,還會出現脫皮、水皰、糜爛,嚴重時甚至會形成潰瘍和壞死。
這種損傷的發生機制十分復雜,主要與皮膚纖維化、氧化應激反應、脫氧核糖核酸(DNA)損傷以及細胞凋亡自噬等多種因素相關。輻射會誘導皮膚進入慢性炎癥狀態,增加活性氧(ROS)的合成,同時直接或間接損傷DNA,影響細胞的正常代謝和存活,最終導致皮膚組織受損。此外,根據損傷發生的時間,還可分為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慢性放射性皮炎,急性損傷多在放療后幾天至幾個月內出現,慢性損傷則可能在放療后數月至數年才顯現。還有一種特殊的放射回憶反應,發生率為6%~9%,可在放療完成后數周、數月乃至數年發生,近年來在接種過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患者中也有出現。
放射性皮膚損傷的分級標準
臨床中,我國放射腫瘤醫師普遍采用美國腫瘤放射治療協作組(RTOG)標準對放射性皮炎進行診斷、分級及評價,不同分級的癥狀表現各有不同,便于患者和醫護人員及時識別損傷程度:
1級:表現為觸痛性紅斑或水皰樣、淡紅或暗紅斑,可能伴隨脫發、干性脫皮和少汗癥狀;
2級:出現鮮紅斑、片狀濕性脫皮以及凹陷性水腫;
3級:皮膚褶皺部位以外出現融合性濕性脫皮,凹陷性水腫癥狀更為明顯;
4級:損傷最為嚴重,會出現潰瘍、出血甚至壞死。
了解這些分級標準,能幫助患者在放療過程中及時發現皮膚變化,以便盡早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和治療措施。
不同階段的皮膚損傷護理
放療前的皮膚護理重點在于為皮膚建立保護屏障,減少后續放療對皮膚的刺激。首先,若放射部位有毛發需要剃除,應使用電動剃須刀,避免手動剃須刀刮傷皮膚,留下破損隱患。其次,要遵醫囑使用放射皮膚保護劑,同時每天使用無香型、不含羊毛脂的保濕劑護膚2~3次,保持皮膚滋潤,但需注意在放療前暫停使用。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不推薦用新鮮蘆薈、三乙醇胺、硫糖鋁、透明質酸等產品預防放射性皮炎,以免達不到防護效果甚至加重皮膚負擔。
放療期間的皮膚護理核心是避免一切可能加重皮膚損傷的因素,同時維持皮膚的健康狀態。清潔方面,應使用36~40℃的溫水或pH值為4~6的皂液,輕柔清潔放射部位皮膚,清潔后用柔軟、吸水性強的棉質毛巾輕輕蘸干,切勿用力摩擦。穿著方面,要選擇低領、寬松、柔軟的棉質衣物,減少衣物與放射部位皮膚的摩擦和壓迫。
日常護理中,需避免在放射部位進行冷熱敷,不使用化妝品、香水、止汗劑等產品,也不要佩戴飾品,防止化學物質刺激和物理壓迫損傷皮膚。皮膚皺褶處應避免使用玉米淀粉、嬰兒爽身粉等粉類制劑,外出時要采取遮陽傘、防曬衣、長褲等物理防曬措施,避免陽光直射放射部位。同時,要遠離碘伏、酒精、雙氧水等刺激性消毒劑,避免尖銳物品劃傷放射部位皮膚,從多方面減少皮膚受到的不良刺激。
不同分級的針對性護理
1級損傷護理:繼續落實放射部位皮膚的基礎保護措施,保持皮膚清潔。可使用橄欖油、金盞花、兒茶素等成分的親水性潤膚劑保濕,也可遵醫囑使用皮質類固醇藥物,每天1~2次,減輕紅斑和瘙癢癥狀。若皮膚出現瘙癢,禁止抓撓,可通過輕拍局部皮膚緩解,必要時遵醫囑用藥。
2、3級損傷護理:在堅持基礎保護措施的基礎上,每天評估傷口情況。疑似或出現傷口感染時,用生理鹽水清洗,遵醫囑使用莫匹羅星軟膏、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等抗生素藥物。避免在開放傷口處使用刺激性外用藥液擦拭,同時根據傷口狀態選擇合適的敷料:傷口組織壞死階段,使用水凝膠敷料或進行外科局部清創,選用傷口引流或高吸收敷料保持創面濕潤;肉芽形成階段和上皮形成階段,宜使用低黏性、保濕敷料;感染傷口則選用含銀敷料,潮濕的環境有助于加快傷口愈合。
4級損傷護理:此類損傷情況嚴重,需立即告知醫生,遵醫囑暫停放療。要密切觀察紅斑、水皰、潰瘍、組織壞死的范圍及程度,對于小于3cm的潰瘍面,遵醫囑使用抗感染、促進上皮細胞生長的藥物局部濕敷,并給予鎮靜、止痛藥物控制疼痛;壞死、潰瘍超過3cm者,用 0.9%生理鹽水局部沖洗,必要時進行清創。有條件的情況下,患者最好安置在保護性隔離環境中,實行全環境保護,助力傷口恢復。
飲食護理:內外調理,助力皮膚修復
飲食調理對于放射性皮膚損傷的恢復同樣重要,合理的飲食能為皮膚修復提供充足的營養和能量。建議患者遵循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原則,多攝入富含營養的食物,為皮膚組織修復提供支持。同時,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每天保證不少于1500mL的飲水量,也可多吃西瓜、黃瓜等含水量高的食物補充水分。充足的水分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廢物排出,有助于減輕皮膚炎癥,為皮膚修復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
放療期間的皮膚護理是一個貫穿放療前、放療中、放療后的系統過程,從前期的預防防護到期間的刺激規避,再到不同分級損傷的針對性護理,每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通過規范的皮膚護理和合理的飲食調理,能夠有效降低放射性皮膚損傷的發生風險,減輕損傷程度,保障放療順利進行。希望每一位接受放療的患者都能重視皮膚護理,掌握科學的護理方法,讓皮膚少受傷害,為癌癥治療之路保駕護航。
答疑解惑
問:在放療開始前多久,患者應該開始進行皮膚護理準備工作?放射皮膚保護劑的種類較多,有硅膠類、噴霧類等,這些類別應該如何選擇?適用于哪些不同的階段?
阮浦艷:預防永遠重于治療,放療相關的皮膚護理應從放療定位(即勾畫靶區)當天開始啟動。這一階段的核心護理措施包括避免照射區域皮膚受到摩擦、防止日曬,同時使用溫和的清潔產品做好基礎護理。
放療皮膚保護劑的選擇需與治療階段精準對應,不同類別適用于不同場景。從放療第一天起,指南強烈推薦對有風險的患者,在照射野皮膚使用低至中效外用糖皮質激素,如0.1%糠酸莫米松軟膏或0.1%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每日1-2次,持續整個放療周期,這是預防重度皮炎的有效手段。此外,還可搭配成分簡單、無香精、無刺激的保濕霜,做好溫和保濕護理。
當出現放射性皮炎時,可選用專業敷料(如液體敷料)或超氧化物歧化酶噴劑。其中,醫用射線防護噴劑在臨床中應用較多,因其使用方便,尤其適用于頭頸部、腋下等皮膚不平整或毛發較多的區域。硅膠類、噴霧類等不同類型的保護劑,需結合患者皮膚狀況、照射部位及皮炎發展階段,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選用。
問:放療進行到第幾療程時,患者皮膚最容易出現發紅、干燥等早期不良反應?當出現這些癥狀時,患者首先應該采取哪些護理措施?
阮浦艷:放射性皮膚損傷的出現時間存在個體差異,主要與放療劑量和照射部位相關,通常在放療開始后的第二至第四周(即治療進行到一半左右),患者皮膚最容易出現發紅、干燥等早期不良反應。
當出現上述癥狀時,患者無需慌張,需遵循“三要三不要”的護理原則。“三要”具體包括:一是要及時保濕,按醫生推薦頻繁涂抹保濕霜,每日2-3次;二是要保持皮膚涼爽,可用涼水浸濕毛巾在發紅區域輕輕冷敷(注意避免使用冰袋),緩解發紅發癢癥狀,同時需避開照射野的劃線區域,防止劃線被擦除;三是要穿著寬松、柔軟的純棉衣物,減少對皮膚的摩擦。“三不要”具體為:一是切勿撓抓皮膚,瘙癢時可輕輕拍打緩解;二是避免使用熱水清洗照射區域,應選用溫涼水,減少皮膚刺激;三是嚴禁自行用藥,尤其是含酒精、香精的產品及絡合碘等,需嚴格遵循醫囑用藥。
問:當放療區域皮膚出現滲液、破損等中度不良反應時,患者該如何進行局部清潔,使用什么清潔液才能避免感染,同時不刺激皮膚?
阮浦艷:當放療區域皮膚出現滲液、破損等中度不良反應時,皮膚屏障已受損,預防感染成為首要任務。
清潔液的選擇需以溫和無刺激為核心,最佳選擇是0.9%的無菌生理鹽水,其性質溫和,不會對破損皮膚造成額外刺激。若沒有無菌生理鹽水,可選用放涼后的白開水,方便易獲取且能滿足基礎清潔需求。清潔時需嚴格遵循正確方法:絕對禁止搓洗,應使用無菌棉簽沾取適量清潔液,從創面中心向外部輕輕滾拭,將滲液徹底清理干凈。操作過程中動作務必輕柔,避免對受損皮膚造成二次傷害。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切忌使用碘伏、酒精等消毒劑,這類產品會刺激傷口,不利于創面愈合。
問:皮膚出現破損后,是否需要使用敷料覆蓋?如果需要,應該選擇哪種類型的敷料,比如水膠體敷料、泡沫敷料等,不同敷料的適用場景和更換頻率是怎樣的?
阮浦艷:皮膚出現破損后,建議使用敷料覆蓋。敷料不僅能吸收滲液、隔離細菌、預防感染,還能為傷口提供濕潤的愈合環境,相比傷口暴露在空氣中,愈合速度會更快。
不同類型的敷料適用場景不同,更換頻率也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水膠體敷料適用于滲液較少的淺表破損,其質地類似人體皮膚,僅能吸收少量滲液,且會在皮膚表面形成凝膠保護創面。通常可貼敷 2-3 天更換一次,若滲液增多或敷料卷邊、飽滿,需及時更換。
泡沫敷料適合滲液較多的傷口,它的滲液吸收能力強,且柔軟舒適、能防摩擦,一般需每天更換,或在觀察到敷料被滲液浸透時及時更換。
硅膠敷料是目前較為推崇的類型,其優勢在于不粘連傷口,更換時不會對皮膚造成二次損傷,對皮膚友好度高。
具體選擇哪種敷料,需由主管護士評估后決定,護士會根據傷口情況挑選最合適的類型。更換敷料時動作務必輕柔,避免撕拉皮膚新生組織,切勿自行網購敷料隨意使用。
問:對于放療引起的中度皮膚炎癥,除了局部護理,是否需要配合口服藥物輔助治療?如果需要,常用的藥物類型有哪些推薦?
阮浦艷:對于放療引起的中度皮膚炎癥,通常需要在局部護理的基礎上,配合口服藥物輔助治療,具體用藥需根據皮膚反應的癥狀由醫生評估后決定。常用的口服藥物類型包括:
止痛類藥物,如布洛芬,可用于緩解皮膚炎癥引發的明顯疼痛。
止癢抗炎類藥物,如氯雷他定,能減輕皮膚瘙癢癥狀,輔助控制炎癥。
口服激素,僅適用于炎癥較為嚴重的情況,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狀況短期使用,以快速控制嚴重炎癥。
需要注意的是,蘆薈、姜黃參維素等保健品不推薦使用,相關指南明確這類產品缺乏高級別證據支持其有效性,不建議盲目服用。所有口服藥物均需由醫生開具處方,患者不可自行購買服用,醫生會結合患者具體病情、身體狀況及有無用藥禁忌進行綜合評估,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問:出現皮膚中度不良反應,患者能否繼續進行放療,還是需要暫停治療?如果繼續治療,護理上會是否需要增加額外的加強措施,確保皮膚不進一步惡化?
阮浦艷:中度放射性皮膚損傷是放療過程中關鍵的決策節點,是否暫停治療需結合具體情況判斷。通常情況下,若僅出現明顯紅斑、片狀脫皮、少量滲液等中度反應,無需立即暫停放療,放療醫生會每日評估患者皮膚狀況,僅當皮膚反應嚴重影響定位標記,或存在明顯感染風險時,醫生才會決定短暫暫停治療,讓皮膚得到休息恢復。若繼續進行放療,護理措施需相應升級加強,需增加用藥頻次,每次放療后由護士為患者進行專業的傷口護理和換藥,同時選用防護效果更優的敷料,如之前提到的硅膠敷料、泡沫敷料等,為皮膚提供最佳保護,此外還需強化監測力度,患者及家屬需密切留意皮膚變化,一旦發現癥狀有加重跡象,需向醫生報告。
問:老年腫瘤患者皮膚彈性差、修復能力弱,在放療期間皮膚護理上有哪些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如護理頻率、產品選擇、不良反應監測等方面?
阮浦艷:老年腫瘤患者皮膚彈性差、修復能力弱,放療期間的皮膚護理需格外耐心與細心。護理頻率方面,由于老年患者皮膚更為干燥,保濕霜的涂抹需比常規情況更頻繁,常規每日1-2次可調整為每日3-4次,持續維持皮膚滋潤。產品選擇需以溫和為核心,優先挑選成分簡單、無香精、無刺激的護理產品,如天然制劑等,避免對脆弱皮膚造成額外刺激。操作過程中,清潔與涂抹的力度務必輕柔,防止因摩擦導致本就脆弱的皮膚受損。監測方面,需更加細致全面,家屬應協助老人仔細檢查皮膚狀況,尤其要關注后背、臀部等老人自身難以觀察到的部位,以便及早發現皮膚的細微變化,及時干預。此外,還需保證患者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為皮膚修復提供必要的營養支持。
問:出現重度皮膚不良反應后,放療通常需要暫停多久,待皮膚恢復到什么程度才能重新開始放療,恢復放療后如何避免皮膚再次出現重度反應?
阮浦艷:出現大面積脫皮、滲液、劇痛或壞死潰瘍等重度皮膚不良反應時,通常需要暫停放療,暫停時間無固定標準,一般為1-2周,具體取決于皮膚恢復速度。重啟放療的核心標準是破損皮膚基本愈合、滲液完全消失且表面干燥,同時皮膚紅腫、疼痛等炎癥反應明顯消退,經醫生評估確認后即可恢復治療。
為避免恢復放療后再次出現重度反應,需從三方面做好防護:一是醫生會根據患者皮膚恢復情況適當調整放療方案,如調整放療劑量或照射方式,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二是強化預防性護理,從恢復治療的第一天起就采取最高級別的皮膚保護措施,包括使用專業放療保護劑(如醫用射線皮膚保護劑),以及水膠體敷料、泡沫敷料、硅酮敷料等高級敷料;三是加強監測,醫生與患者需保持高度警惕,一旦發現皮膚出現發紅、破損等早期跡象,及時采取干預措施。
問:放療后皮膚可能會出現色素沉著、瘢痕形成等問題,有什么有效的護理手段可以減輕色素沉著,預防瘢痕增生,比如可以使用哪些護膚品或治療方法?
阮浦艷:放療后皮膚出現的色素沉著、瘢痕形成等問題,可通過針對性護理手段減輕或預防。減輕色素沉著的核心是嚴格防曬,放療后的皮膚對紫外線極為敏感,外出時需通過衣物遮擋或使用含氧化鋅、二氧化鈦成分的物理防曬霜做好防護,否則會導致色素沉著加重且持續時間延長;也可在皮膚完全愈合后,選用含有維生素C等具有美白功效的溫和護膚品,使用前若有疑問可咨詢醫生。預防瘢痕增生需在傷口愈合后盡早干預,使用硅酮凝膠或硅酮貼片是較為有效的方式;同時要避免抓撓瘢痕部位,減少皮膚刺激。若瘢痕問題較為嚴重,可咨詢皮膚科醫生,考慮激光等專業治療方法。
問:放療結束后,皮膚不良反應通常需要多久才能完全恢復?放療結束后的皮膚護理需要持續多久?
阮浦艷:放療后皮膚不良反應的完全恢復時間與皮炎輕重程度密切相關,輕度皮膚反應通常可在2-4周內基本恢復,而明顯的色素沉著、皮膚干燥、彈性下降等問題,往往需要3個月至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逐漸改善,具體恢復速度因人而異,需保持耐心。放療結束后的皮膚護理建議長期堅持,形成日常習慣,因為放療區域的皮膚在至少一年內仍較為脆弱,且放射性皮膚反應的遲發反應可能持續數年。后續護理的核心的是堅持保濕、嚴格防曬,同時避免皮膚受到摩擦和刺激,這不僅能促進皮膚恢復,也是保障該區域皮膚長期健康的關鍵。
問:在放療過程中,哪些部位更容易誘發皮膚不良反應?如何進行針對性處理?
阮浦艷:臨床中,頭頸部和乳腺區域是放療時最容易出現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部位,這類區域的皮膚情況特殊,且部分場景(如乳腺放療涉及腋下淋巴結時)皮膚不平整,更易受到損傷。針對性處理需結合部位特點和患者的危險因素評估展開:可選用能減輕醫用射線損傷的皮膚保護劑,這類保護劑適用性較強,即便在腋下等皮膚不平整區域也能發揮防護作用,通常在放療結束后使用。對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需提前干預,從放療第一天起就遵醫囑使用糖皮質激素,且用藥劑量需根據危險因素評估結果調整;基礎護理中,保濕劑的使用最為常用,在放射治療前期即可開始,持續為皮膚提供滋潤保護。臨床會依據既定標準評估患者的危險因素,再結合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推薦合適的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
![]()
王章桂 教授
北京航天中心醫院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
碩士生導師
北京航天中心醫院腫瘤中心副主任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腫瘤營養專業委員會 常委
中國抗癌協會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 委員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腫瘤心臟病專業委員會 委員
![]()
阮浦艷 主管護師
湖南航天醫院
主管護師、腫瘤腎內科護士長
PICC專科護士
中醫資質護士
中國整合護理腎癌委員會 委員
湖南護理學會臨床研究專委會 委員
湖南健康管理學會腫瘤全病程委員會 委員
主持及參與市級課題1項、醫科級課題1項、院級課題1項,發表論文4篇。
與癌共舞公眾號及網站及APP上發表的文章及討論僅代表作者或發帖人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立場。
與癌共舞公眾號文章經醫學編輯和版主審核,具有明顯謬誤和不良引導的文章將禁止發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