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編者按:大江奔流,激揚青春浪潮;薪火相傳,燃動理想之光。2025年,光明網策劃推出“理響中國·薪火‘燃’青春”系列融媒體報道,邀請青年學者溯源長江沿線,探訪革命圣地延安,親歷生態治理的壯闊實踐,感悟紅色血脈的賡續傳承,在見證山河巨變中觸摸時代脈搏,生動講好中國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實踐偉力,激勵新時代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
本期視頻,邀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雷碩,走訪湖北宜昌、武漢、丹江口,深入了解長江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創新路徑。
![]()
【文字實錄】
大家好,我是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雷碩。此時此刻,我就站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丹江口水庫。這里水質常年保持優良,被稱為“可直接飲用的水”。大家看我手上的這瓶礦泉水,就是取自于此。它是一種典型的生態產品,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鮮活體現。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
“水是生命之源”,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實則是生態學核心規律的最凝練表達。地球表面有70%多被水覆蓋,水循環是聯系地球各圈和各種水體的紐帶和調節器,我們生命體的所有生理過程也都離不開水。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正是社會—生態系統耦合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縮影。
![]()
以長江流域為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包含了“從綠水青山,到生態產品,再到金山銀山”的雙重轉化意涵。
第一重轉化是從“綠水青山”到“生態產品”。也就是說,只有厚植生態本底,才能利用優良生態資產,產出優質生態產品。例如,這幾天,我們在調研中深刻感受到,三峽水庫可以調節徑流,同時庫區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中國淡水魚類最密集的棲息地之一,中華鱘等珍稀水生生物頻頻現身,物種保育功能的價值就愈發凸顯。
![]()
在此基礎上,生態產品價值的第二重轉化就是“生態產品”向“金山銀山”的轉化,也就是通過多種路徑和模式,讓生態保護者獲得經濟回報。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直接供給生態系統物質產品來獲取經濟收益。比如,三峽大壩累計產出超過1.8萬億千瓦時的清潔水電,堪稱“照亮半個中國”。秭歸臍橙享譽中外,更得益于三峽工程蓄水后形成的獨特峽江小氣候,品質更趨上乘,產業發展愈發強勁,帶動了秭歸縣70%以上的人口從事相關產業。
![]()
其次,我們還可以依托優良的生態系統調節和文化產品來發展生態文旅產業。調研中我們也看到,三峽大壩旅游區打造了水電培訓和科普、生物多樣性主題研學、紅色旅游等諸多特色旅游項目,成為年輕人們的打卡新地標。
同時,我們還看到,各地還持續探索生態系統調節產品價值轉化的新模式新路子,打造出多種生態權益產品來進行經濟價值變現。例如,2024年,丹江口市炭溝河小流域成功開展湖北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共出讓4.86萬噸碳匯,交易總金額146萬元。宜昌市上線湖北省首個林業碳普惠平臺,讓個人、團體、組織等都能認購“碳票”,林業碳匯產品從生產端到消費端形成完整閉環。
![]()
總結起來,長江流域將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優勢,深度鏈接生態保護與民生福祉,繪就了一幅人水和諧的美好圖景。未來,對優質生態產品的進一步挖掘與價值高效轉化,必將成為長江流域突破發展瓶頸、培育新增長極、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新引擎,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出品人:楊谷
總策劃:陳建棟
總監制:吳叢叢
策 劃:蔣正翔
監 制:陳銳海
編 輯:羅之穎
鳴謝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