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記者 孫麗朝 北京報道
節水裝備是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載體,也是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基礎和支撐。11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聯合印發的《節水裝備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簡稱《方案》),著力鞏固提升節水裝備產業鏈競爭優勢,加快以節水裝備高質量發展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方案》提出了2027年和2030年的發展目標。其中,到2027年,重點領域供水、用水和循環利用等節水裝備取得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高效循環冷卻、高端膜分離、智慧用水管控等技術裝備實現產業化應用。節水裝備標準體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節水裝備龍頭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動建立節水裝備中試平臺,形成大中小企業、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
到2030年,構建覆蓋全面、技術先進的節水裝備體系,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節水裝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介紹,近年來,工信部深入實施工業水效提升行動,完善工業節水政策標準體系,優化工業用水結構,工業節水工作取得積極成效。過去十年里,我國以工業用水總量“零增長”支撐了年均5.7%的工業經濟增長,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同期下降50%以上。
但他同時提醒,當前,我國面臨水資源面臨嚴重短缺問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具體到工業領域,2024年,工業用水量為971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用水量的1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24立方米,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工業還肩負著為農業、居民生活提供節水技術裝備和產品的重任。但是,節水裝備在技術創新、應用場景適配和產業鏈協同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
《方案》重點關注生產工藝流程中耗水量大的通用設備,圍繞推動供水、用水、回用裝備發展和數智化轉型等4項重點任務,提出節水裝備亟須攻關的關鍵零部件、材料和工藝等問題,通過“點”上突破,構建涵蓋材料研發、裝備制造、系統集成的節水裝備產業鏈“線”式協同,實現全流程、多場景的“面”上節水。
一位節水行業龍頭企業人士對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在先進節水技術裝備研發和推廣上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節水裝備作為一個相對傳統的領域,其智慧化水平整體偏低,各類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明顯不足。《方案》提出了推動節水裝備產業數智化轉型升級,并明確了具體舉措,將激發市場巨大潛力。未來,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在節水裝備領域廣泛應用,促進行業提質增效,進而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能。
在優化產業創新發展環境方面,《方案》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標準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出支持重點行業用水設備更新及技術改造,加快節水裝備重點領域急需標準研制,開展節水法規、政策、標準、技術培訓等。
政策方面,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人士表示,將落實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相關政策,支持重點行業節水裝備設備更新及技術改造,同時發揮綠色金融作用,引導企業積極采購節水裝備。
(編輯:朱會珊 審核:朱紫云 校對:翟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