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青海頻道
人民網西寧11月4日電 (記者甘海瓊)記者從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十四五”時期,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全省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讓群眾既能參與生態建設,又能共享治理成果。
據介紹,近年來,青海在全國率先出臺“一意見兩方案”,科學謀劃“2+1+12+N”防沙治沙總體布局。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專家技術支撐聯動機制和重點項目包片蹲點抓落實工作機制。突破性出臺《省級財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設實施意見》《青海省“三北”項目資金管理辦法》,明確省與市(州)縣8:2配套資金分擔比例,有效減輕了基層財政壓力。與中國林科院等單位開展戰略合作,與甘肅、新疆簽署聯防聯治協議。謀劃甘青邊界河湟地區綠色廊道項目,積極推進以祁連山,黃河、湟水,蘭西城市群為主體的“一山一水一群”建設,科學布局防風固沙林草帶,打造跨省域生態廊道示范標桿。推行產業富民與以工代賑政策,將“三北”工程建設與特色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輻射帶動群眾增收。自“三北”工程攻堅戰啟動以來,青海省累計落實中央投資54.95億元(含雙重項目),實施國家重點項目65個,完成建設任務3118萬畝,占“三北”六期總任務的61.3%。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全省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海省林草局總經濟師殷光晶表示,2023年“三北”工程攻堅戰打響以來,從工程籌備、實施到后期管護,構建了全鏈條增收機制,推行以工代賑模式,通過建立常態化用工機制、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推廣產業融合模式、拓寬增收渠道,完善后期管護增收體系、持久推動收益等舉措,讓群眾既能參與生態建設,又能共享治理成果。工程建成后,優先聘請當地群眾擔任生態護林員、草管員,負責植被巡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此外,通過政策引導,支持群眾成立專業合作社,參與工程后續的種苗供應、技術服務等環節,讓群眾從“短期務工”轉向“長期經營”,持續提升收入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