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來說,房子不是水泥磚瓦的堆砌,而是一份安全感的投射,更是人生大事的“指路牌”。一句“有房才有家”,幾乎貫穿了幾代中國人的生活劇本。
從結婚前的“丈母娘三問”,到孩子落戶、擇校,再到父母養老,房子成了繞不開的硬指標。
![]()
于是,這份執念也催生了一個問題,中國人這么在意住房,那我們的人均住房面積到底是多少呢?跟美國、俄羅斯這兩個國家比起來,我們的“居住空間”到底是逼仄還是寬裕?
美國大房子
美國人均住房面積67㎡,一般都會有個花園,甚至還有車庫。
美國有93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但人口才3.3億,平均每平方公里才34個人。而且,40%以上的土地是平原,城市想擴展沒什么天花板。
![]()
美國家庭平均2.5人,一家三口住120平都不算奢侈。美國夢里可不只是自由,還有寬敞的客廳和自家的后院。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美國人就把“郊區獨棟住宅”當成理想生活的標配。
美國那套30年固定利率貸款機制,已經運轉了七十多年,讓普通人可以“先上車,再慢慢還”。而且房貸利息還能抵稅,很多人干脆搬去更偏遠的地區住大房子,城市反而“瘦身”了。
所以,美國住房面積大,是地理、文化和制度三管齊下,長期“薅”出來的結果。
![]()
俄羅斯地廣人稀
俄羅斯人均住房面積35㎡,要知道它的面積可比美國還大不少,人口也沒美國多,為什么人均住房面積差這么明顯?
170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真要論能住人的地方,只占了23%。西伯利亞、遠東這些大片凍土區,建房成本是歐洲部分的兩三倍。凍土下挖地基,冬天施工,材料運輸,樣樣費錢費力。大部分人口只能擠在莫斯科、圣彼得堡這些少數氣候還算“能忍”的區域。
![]()
蘇聯時期的那批“赫魯曉夫樓”,典型的五層小樓,結構簡單、造價低、面積小。后來升級成“勃列日涅夫樓”,高了點,面積大點,但也一般。
因為當年住房是按單位分配的,講究的是“有得住”,不是“住得好”。這種思路延續到現在,導致俄羅斯住房市場雖然市場化了,但很多人依然住在幾十年前的老樓里。
莫斯科郊區的“睡城”現象就很典型。一棟棟老舊高樓密集排列,白天幾乎空城,晚上燈火通明。上班通勤要一個半小時起步,生活節奏被住房結構硬生生拉長。盡管俄羅斯也在推國家住房項目,但效率跟不上中國那種“基建狂魔”速度,改造進度緩慢。
![]()
再疊加上能源經濟的不穩定,油價一跌,政府手頭一緊,基建和住房投資就得收縮。很多人買不起新房,舊房又難拆,住房面積和質量就這么被“卡”住了。
2023年,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已達41.76㎡。別小看這個數字,這背后是從1978年人均3.6㎡一路“爬坡上山”的成果。
起初,住房是單位分的,分房的標準按照工齡、職級、家庭人口數。那時候,結婚也得“攢資歷”。直到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徹底改寫了這一格局。商品房市場一開閘,住房從“單位發”變成了“自主買”。
![]()
這個關鍵節點,成了中國住房歷史的分水嶺。
但中國的高人口密度高,住房供需矛盾成了大問題,中國靠制度上的“雙軌制”創新,一邊搞市場化商品房,一邊建保障房。土地招拍掛制度為城建提供了穩定的資金來源,軌道交通的TOD模式更是把“住得起”變成“住得近”,地鐵一修,周邊就能蓋新房,居住圈層快速擴張。
![]()
從磚混結構到高層鋼筋再到如今的裝配式建筑,中國建筑速度幾乎是“開掛”狀態。高樓起得快,更新也快。第四代住宅開始強調綠色節能、智能系統,從“住得下”走向“住得好”。
同時,區域發展也逐漸平衡。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早已形成高密度住宅區,而中西部地區則通過棚戶區改造和鄉村振興,補上了“住房短板”。
住建部數據顯示,農村居民住房條件在近十年里有了質的飛躍,面積提升不說,生活配套也翻了個身。
中國在住房制度上的“組合拳”,讓41.76㎡這個人均面積含金量十足。
![]()
三國比較
把中美俄三國住房面積擺在一起,美國67㎡,俄羅斯35㎡,中國41.76㎡。
美國靠的是資源天賦、文化偏好和金融制度的配合。俄羅斯則受限于自然環境和歷史制度,發展速度受限。而中國在人口密度高的前提下,能做到人均超過40㎡,靠的是持續不斷的制度創新和技術迭代。
美國房子雖然大,但遠郊通勤、交通依賴強;俄羅斯房子小,很多人還住在幾十年前的老樓里;中國則在高密度中做文章,讓更多人住進功能齊全、交通便利的社區。
![]()
這也是為什么聯合國人居署曾點名表揚中國的城市化路徑,認為中國經驗為其他人口密集型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尤其是老舊小區改造、保障房建設和城市公共交通的系統配套,在國際上都是被認可的“可持續范例”。
當然,住房面積只是一個維度。隨著綠色建筑、智能家居的興起,未來的住房不再只是“幾平米”,更關乎居住體驗和生活質量。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住房升級的方向正在悄悄轉彎。
![]()
房子終究不是冷冰冰的水泥殼,而是承載生活溫度的容器。不管是美國的郊區別墅、俄羅斯的老居民樓,還是中國不斷更新的高層社區,歸根到底,房子解決的是一個問題,人怎么更體面、更舒適地活著。
中國從制度到技術,從政策到民生,硬是“擠”出了空間,撐起了千千萬萬個“有家的夢”。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