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中國馬拉松舉辦有多瘋狂?今年4月,國內18個省市的40座城市同時舉辦了43場馬拉松,參賽人次一度超出40萬之巨。賽事級別從知名的北京半程馬拉松到三線區縣參差不齊,折射出如今中國馬拉松經濟的瘋狂熱潮。
這絕非好事,馬拉松行業狂熱發展的背后,往往暗藏著公共資源占用、財政資金浪費、巨大安全隱患等諸多問題。于是兩天前,體育總局針對馬拉松體制作出了詳細改動。其中包括禁止縣級及以下級別舉辦馬拉松,賽事項目僅保留全馬與半馬,停辦一切歡樂跑、健康跑賽事等等。
![]()
為何官方會突然給馬拉松賽事踩上一腳剎車?過去兩年內,我們又在馬拉松上吃了哪些虧?
中國馬拉松的寒冬
馬拉松是國際上最為普及的長跑比賽項目,全程42.195千米,賽制分為全馬、半馬以及四分馬拉松三種。至于國內所謂的歡樂跑、健康跑等賽事,可以視作本土化新概念,在國際上并不普及。
![]()
級別上,國內根據賽事組織和成績認證的不同標準,將其分為了A類、B類和C類三種,其中A類又進一步細分為A1和A2。在A1之上,則是標牌、精英標、金標和白金標四種國際田聯認證標準,這也是全球最高辦賽級別。
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的數據統計,2024年全國一共舉辦了749場馬拉松賽事。舉辦城市從廣州、武漢等一線都市下探到不知名三四線區縣,參賽人次累積多達704萬上下。基于該數據,田協原本預測2025全年國內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數量,甚至有可能突破2500場以上,參賽人次也將增加到1000萬左右。
![]()
為何全國的各大小城市都熱衷于操辦馬拉松?其實地方政府的出發點還是源于經濟。歐美經濟學有個概念叫做“馬拉松周期”,意指當某國家的人均GDP增長到5000美元以上,便會迎來馬拉松賽事的黃金發展期。以2023年數據為例,中國東部沿海地帶共舉辦了314場馬拉松、占到總場次的52.2%,而中部、西部地帶場次數都為150場上下。由此可見,此概念在中國同樣適用。
![]()
對于地方政府而言,馬拉松賽事不僅是一場簡單的比賽,只要經過少許包裝,它就有可能蛻變為一個城市文化的代表IP。依靠廣大民眾的強大關注度,馬拉松賽事運營方能向下游媒體、票務公司和賽事平臺出售馬拉松的轉播權、銷售權以及內容開發權,實現體育賽事的IP變現。如今中國圍繞馬拉松IP,已經打造出了一條完整的收益產業鏈。
![]()
2024年武漢馬拉松賽事,為當地帶動經濟價值7.8億元,預計將創造15.75億的城市效益。廈門馬拉松賽事舉辦更是超過20多年,品牌價值經過多年塑造目前高達近30億,綜合經濟效益至少56億元以上。可既然如此,體育總局為何要橫插一腳,叫停了馬拉松舉辦浪潮呢?
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投入,由于馬拉松具備推廣城市、提振消費的巨大作用,不少地方政府注重眼前利益,選擇盲目跟風辦賽。
![]()
事實上,一場馬拉松賽事的舉辦成本并不低,參賽獎金、運營人力、裝備補給以及推廣費用,各項開支都要掏出真金白銀。曾有專業人員透露,中小馬拉松的舉辦成本至少在5000萬~1000萬區間,大型賽事則上不封頂。
2018年中國馬拉松出了一份年度報告,其中提到一場3萬人參賽規模的A1賽事的運營成本大約為1200萬,而報名收入僅有390萬。加上國內A1賽事的平均贊助收入670萬,盤算下來至少仍存有百萬以上的資金缺口。這部分資金缺口落實到縣區市,政府十之八九都會選擇向當地中小企業攤派。結果就是小縣市主辦方盲目投入,給企業運轉平添壓力。
![]()
回顧近幾年全國各地舉辦的馬拉松賽事,不難發現行業已經步入到快餐式時代。賽事運營企業跨省異地辦賽,同時兼辦多個賽事幾乎成為常態。
有些賽事從報名到開賽甚至準備不滿一個月,當體育運動被當上降本增效的標簽,其背后的安全隱患就會被無限放大,于是更危險的問題出現了。
![]()
及時剎車為時不晚
2021年5月22日甘肅白銀市山地馬拉松賽事遭遇極端天氣,最終導致21名參賽人員遇難。據悉這是當地舉辦的第四屆山地馬拉松越野賽,賽事共分為四組,不幸遇難者來自其中的百公里越野組,參賽人員共172人。
![]()
比賽進入到中午時,賽段的20公里~31公里高海拔處突然發生了災害天氣,局地突降冰雹凍雨,氣溫大幅驟降。參賽人員在比賽群里火速發布求助視頻,組委會迅速反應安排救援力量出發,先后救出18名參賽人員,但最終還是有21人不治身亡。
事后,有人認為事故完全歸結于天災,也有人認為是組織方沒有合理安排、統籌規劃賽事的各個環節,安全意識尚不到位。但無論如何悲劇已經發生,中央依據《特別重大事故追問規定》,也對當地政府人員開展了縝密調查,最終依規處置了白銀市委書記蘇君、市長張旭晨、景泰縣委書記李作壁等人。
![]()
除了大事故外,中國馬拉松的小意外事件也是頻發不斷。2024年杭馬終點處,因現場黑衣男子指揮失誤,導致兩名前排白衣沖刺選手路線出錯,最終痛失冠軍,反而讓身后的幾位藍衣選手漁翁得利。領先的白衣選手喘著粗氣心氣全無,只能眼睜睜看著冠軍錯之交臂。
![]()
鑒于過去多年內,過度舉辦馬拉松所引發的負面影響,體育總局終于下定決心要進行重大改制:取消一切縣區級以及C類賽事的舉辦資格,各區市每年最多舉辦三場馬拉松,且賽事只能設置為全馬和半馬。
全馬參賽年齡20歲以上,半馬16歲,未成年參賽必須由監護人簽字同意。賽事名稱不得使用“中國”“國際”等字樣,未經批準外籍選手不能參賽,且對賽事獎金設立上限。
![]()
新規將于十一月初開始實施,消息傳出后,民眾輿論主要聚焦在限制外籍選手參與上,不少人認為這是在給黑人兄弟搞特殊排擠。
實則不然,過去中小馬拉松賽事為了提升關注度,選擇通過高額獎金吸引國際精英運動員參賽。但該舉措一方面會徒增主辦方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還會削弱國內大眾跑者的好勝心和參與感,屬于典型的本末倒置。
![]()
對此,新規特意強調要規范賽事資源的分配,注重整體質量和大眾體驗。相信設置獎金上限的目的也是如此。
至于新規后續影響,相信縣區級的馬拉松經濟會徹底熄火,專業馬拉松選手的生存空間也會被進一步蠶食。但無論如何,是非對錯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讓馬拉松回歸到健康運動、安全為主的初心,才是體育總局的本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