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剛滿62歲。她是社區里出了名的“健康達人”:滴酒不沾,煙更是從未碰過,每日早睡早起,對養生書籍愛不釋手。
前陣子小區飯桌上,鄰居李大爺卻突然冒出一句:“聽說有的人不抽煙不喝酒反而更短命,這到底真的假的?”話音剛落,飯桌上頓時炸開了鍋。
有人點頭表示早就聽說過,有人搖頭說這種說法就是“道聽途說”。面對猜測和爭論,王阿姨反而心生疑竇:她十幾年恪守的習慣,真的值嗎?
![]()
煙酒不沾到底會讓壽命縮短,還是更健康長壽?北大最新一項大數據研究或許能揭開謎底。結果似乎和不少人的常識大相徑庭。
到底是“適度煙酒有益”,還是“滴酒不沾才長壽”?尤其是第三個細節,很多人可能都忽視了。帶著疑問,一起來看看科學怎么說。
社會上一直流傳著“適量飲酒有益健康”、“有的百歲老人偶爾小酌仍長壽”等說法,讓很多人懷疑煙酒的危害是不是被夸大了。
來自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最新樣本回顧性隊列研究,針對中國30萬余名成年人進行了長達10年以上的隨訪。數據顯示:
完全不吸煙的人,因全因死亡率風險比吸煙者低22.6%;滴酒不沾者,因心血管、腫瘤等慢性病死亡風險明顯降低,部分指標降低幅度高達17.4%;男性吸煙與不吸煙者,預期壽命相差可達7-10年。
![]()
研究團隊分析認為,煙草中的焦油、一氧化碳、尼古丁等有害成分,會嚴重損傷呼吸、心血管和免疫系統。而酒精則易導致肝臟損害、心律失常及多種癌癥風險升高。
即便是所謂“適量”飲酒,也難以逆轉長期健康損失。至于民間流傳的“滴酒不沾反而短命”,更多是個別案例誤讀或幸存者偏差,并無研究證據支持。
現實中,許多重視養生的中老年朋友堅守不沾煙酒這一底線。那么,如果堅持下去,身體會發生哪些積極轉變?
據中華預防醫學會、哈佛大學慢性病流行病學研究,以及中國疾控中心長期社區數據反饋,主要包含以下3~5種表現:
心腦血管更健康:冠心病、腦卒中等風險整體降低約26.3%-37.8%。不吸煙、不飲酒的人群,動脈硬化指標(如頸動脈內膜厚度)下降,血管彈性提升。
![]()
肝腎負擔大減:一項涵蓋1.5萬人群的橫斷面數據顯示,滴酒不沾組ALT、AST數值異常概率低于飲酒人群12.7%-18.5%,腎功能損害概率同步降低。
肺功能更好,慢阻肺發病率降低13.5%。不吸煙者呼吸道慢性炎癥、慢性咳嗽等癥狀明顯更少,肺活量和基礎氧合水平均有提升。
腫瘤、惡性腫瘤死亡率下降。美國匹茲堡大學曾對亞洲多國對比結果發現,無煙酒者的消化系統腫瘤(包括食管癌、肝癌等)發病率低約20%-25%。
![]()
壽命顯著延長:長期隨訪分析表明,煙酒不沾人群的“無疾病生存期”可延長6-10年,且生活質量指標(如自理能力)也更占優勢。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這些優勢并不是立刻就能全部體會到,而是在堅持3年以上才更為明顯。如果中途改變習慣,例如偶爾“放縱”飲酒、吸煙,長期累積風險依然不容小覷。
很多人明知煙酒有害,卻很難“說斷就斷”。其實,逐步替代、環境干預與心理調適都是成功戒煙戒酒的有效路徑。
設定明確底線,逐漸縮減。從“每月少一支煙/一杯酒”開始,逐步減少次數和量,不要一刀切增加撤斷焦慮。
替代法與支撐環境。用堅果、茶飲、無糖口香糖代替煙酒產生的口腔刺激感;家屬共同參與、勸導,并建立無煙酒小圈層,減少誘惑。
![]()
覺察復發高風險時刻。比如聚會、節假日、壓力大容易出現煙酒誘惑。提前準備其他消遣方式,轉移注意力。
尋找正向激勵。固定體檢、記健康日記,關注自己指標細微改善,每次堅持都獎勵自己。可與同伴比賽,看誰維持時間更長。
及時就醫。對有煙酒依賴較強的人,建議尋求專科門診幫助,必要時用藥物、心理輔導等科學手段干預。全國各大三甲醫院均設有戒煙門診和心理衛生支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