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問界 M 系列月銷穩定破 2 萬、穩居 40 萬級市場頭部位置時,鴻蒙智行旗下最年輕品牌尚界,交付量剛突破 1 萬臺。作為 “五界” 中定價最低的車型,尚界的交付規模與問界存在明顯差距,這一現象背后,實則是華為技術向中端市場下沉過程中,新品牌在產能銜接、產品適配、市場轉化等環節需解決的共性問題。
![]()
當前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超 40%,20 萬級市場成為各品牌必爭的核心賽道,尚界的發展現狀,不僅暴露了新品牌全鏈路運營的待優化點,也為鴻蒙智行 “五界十車” 的均衡布局提出了現實課題。
供需銜接不足制約交付節奏
尚界交付進度受限于初期產能爬坡周期,其生產依托上汽金橋工廠,盡管前期投入 60 億元、組建 5000 人團隊推進產能建設,但初期月產能僅能達到 7500 輛,即便 43 天滿負荷生產,交付量也僅 1.08 萬輛,而此前積累的小訂量已超 16 萬,供需錯配問題較為突出。
![]()
同時,核心配置車型的供應存在壓力,超 75% 用戶選擇的 Max 版,因搭載 192 線激光雷達、華為乾崑 ADS 4(參數丨圖片).0 智駕系統,關鍵部件供應商的產能未能及時跟上,導致頂配車型交付周期延長,選裝黑曜套件的用戶需等待至 12 月底。
![]()
此外,部分用戶反饋 “大定后無法退訂且未發運”,這一情況也反映出供應鏈波動對生產計劃的影響,進而影響交付環節的用戶體驗。
配置與用戶需求的匹配度待提升
從產品層面看,尚界部分配置與 20 萬級用戶的核心需求存在適配空間。其采用的 400V 平臺,充電效率與部分競品的 800V 平臺存在差異 —— 用戶實測 0-100% 快充需 124 分鐘,30-80% 常用區間需 29 分鐘,而零跑 C11 等搭載 800V 平臺的車型,30-80% 快充僅需 18 分鐘,且調研顯示 43% 的 20 萬級買家將 “充電快” 列為首要需求。
![]()
底盤與舒適性配置方面,前麥弗遜懸掛 + 后五連桿的組合雖搭配華為 XMC 數字底盤引擎,但不同機構實測的麋鹿測試成績在 74.1-78.3km/h,部分用戶反饋彎道支撐效果未達預期;頂配車型僅提供主副駕座椅加熱 / 通風,后排座椅未配備同類功能,內飾也采用了部分硬塑料材質,與華為在高端市場的產品定位形成一定反差。
![]()
智駕體驗上,鴻蒙座艙與底盤 CAN 總線存在 0.3 秒延遲,導致高速 NOA 出現 “幽靈剎車” 情況,盡管官方已啟動 OTA 升級(目標將延遲壓縮至 0.05 秒),但短期內仍對用戶信任度產生了影響。
訂單質量與競品競爭的雙重影響
尚界的訂單結構中,小訂與大定的轉化效率存在提升空間。由于小訂僅需支付少量可退訂金,用戶 “占位” 心態較為普遍,上市前小訂量超 15 萬臺,但上市 1 小時內大定僅 1 萬臺,轉化率不足 7%,而問界 M7 上市 7 天大定便達 6 萬臺,兩者轉化效率差距明顯。
![]()
同時,同價位競品的分流效應顯著,零跑 C11 增程版 9 月銷量超 1 萬輛,憑借 800V 平臺、更長續航等優勢形成差異化競爭,極氪 7X、智己 LS6 等車型也依托技術亮點搶占市場份額。此外,渠道覆蓋度的差距也影響市場表現,問界依托華為 1200 家門店實現廣泛用戶觸達,而尚界的渠道滲透仍處于初期階段,用戶體驗與觸達效率尚未達到成熟水平。
![]()
寫在最后:中端市場突圍需解三大問題
尚界交付規模與問界的差距,本質是華為 “技術普惠” 戰略落地中端市場時,需應對的需求適配、供應鏈協同、市場運營等多重挑戰。在 20 萬級紅海市場中,用戶更關注 “配置均衡性” 與 “實用價值”,而非單純的 “技術標簽” 或 “選裝加價模式”。
![]()
對鴻蒙智行而言,要實現 “五界” 的均衡發展,需優先解決三大問題:一是加快產能爬坡與供應鏈穩定性建設,縮短交付周期以改善用戶體驗;二是優化產品配置邏輯,提升核心需求(如充電效率、舒適性)的匹配度,縮小與競品的差異化差距;三是提升訂單篩選質量與渠道覆蓋效率,減少小訂泡沫,強化用戶觸達能力。
![]()
20 萬級市場是新能源品牌實現規模突破的關鍵陣地,尚界的探索不僅關乎自身發展,更將為鴻蒙智行整個產品矩陣的市場布局提供重要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