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野火席卷了美國洛杉磯。
強風裹挾著火焰,以每小時160公里的速度呼嘯而過,將太平洋帕利塞德、阿爾塔迪納等地區化為一片焦土。
截至1月中旬,這場被稱為洛杉磯史上最具破壞性的火災,已經造成超過1萬座建筑被毀,近18萬人被迫撤離家園。
但在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后,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群體,他們在這場災難中承受了更大的痛苦,他們就是殘障人士和老年人。
![]()
1月7日清晨,洛杉磯地區的居民醒來時,外面已經狂風大作。這種被稱為"圣安娜風"的干燥強風,風速高達每小時160公里,被美國國家氣象局稱為"颶風級"風力。強風迅速點燃了多處火源,火勢以驚人的速度蔓延。
最先起火的是太平洋帕利塞德地區。這個位于洛杉磯西部的沿海社區,是好萊塢明星和富豪聚居的地方。但在大火面前,豪宅和普通住宅一樣脆弱。幾個小時內,數千座房屋被燒毀。
緊接著,阿爾塔迪納地區的伊頓大火也迅速蔓延。這場大火造成的傷亡最為嚴重。
洛杉磯縣法醫辦公室的數據顯示,伊頓大火的16名遇難者中,絕大多數集中在西阿爾塔迪納地區。而這個地區在火災發生9小時后才收到疏散令。
![]()
9月份,一家名為麥克里斯特爾集團的咨詢公司發布了一份獨立調查報告。這份受洛杉磯縣監督委員會委托的報告援引了居民的證詞,稱很多人從未收到任何疏散通知。報告指出,原因可能是"公共安全斷電、電線桿倒塌,或通信基站受到風、火、煙的影響"。
但這些解釋并不能讓失去親人的家庭感到安慰。疏散令發布得太晚,對于那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和殘障人士來說,更是致命的。
火災發生后,近18萬人被迫撤離家園。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已經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但對于殘障人士和老年人來說,流離失所的生活更加艱難。
臨時住所往往缺乏無障礙設施。需要使用輪椅的人,可能被迫住在有樓梯的房子里。失去了家里的特殊設備,很多殘障人士的生活陷入困境。
美國人口普查局2024年的數據顯示,殘障人士在經歷自然災害后,最終永遠無法回家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四倍。這不僅僅是因為重建家園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更是因為他們需要的特殊設施很難在臨時住所中找到。
![]()
洛杉磯有超過60萬65歲以下的殘障居民。但根據洛杉磯住房局的數據,截至10月下旬,可供選擇的"經濟適用無障礙住房"不足400套。
這意味著,即使在平時,殘障人士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住所。在災后,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短租平臺愛彼迎在2022年的一項調查發現,全球范圍內,大約每67個住宿點中,才有一個能提供無障礙服務。對于那些被迫離開家園的殘障人士來說,找到一個合適的臨時住所,簡直難于登天。
更讓人憤怒的是,一些房東在災后哄抬房租。法新社1月12日報道,一位名叫馬婭·利伯曼的造型師在接受采訪時說:"哄抬物價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簡直令人發指。我找不到可以去的地方。"
對于那些失去家園的殘障人士和老年人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他們不僅要面對找不到無障礙住房的困難,還要承受高昂的租金。
洛杉磯市政府在這場災難中的表現,受到了廣泛批評。
![]()
首先是消防預算被削減。有報道稱,洛杉磯市長凱倫·巴斯在火災發生前,削減了1億元的消防預算。這導致消防部門在應對這場大火時,力量明顯不足。
其次是疏散通知系統的失靈。很多居民直到火勢逼近時,才意識到危險。而對于那些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和老年人來說,這點時間根本不夠逃生。
第三是災后安置的混亂。缺乏統一的協調機制,很多受災居民不知道該去哪里尋求幫助。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更是被完全忽視。
根據原文描述的類似案例,加州社會服務部門在處理災后安置問題時,表現出了極大的僵化。
一些輔助生活機構試圖將流離失所的殘障居民臨時安置在幸存的住所中,但社會服務部門以"容量限制"為由拒絕了這些請求。即使在火災后的緊急狀況下,他們仍然機械地恪守規則,完全不考慮實際情況。
![]()
更荒唐的是,即使臨時許可被批準,也可能在幾個月后被取消。這意味著那些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的殘障居民,不得不再次搬遷。
根據美國全國殘疾人委員會的統計,在美國,身患一種或多種殘疾的人群在災害中遭受重傷或死亡的風險,是普通人的四倍。
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行動不便,更是因為整個應急系統,從疏散通知到臨時安置,從醫療救助到長期重建,都沒有充分考慮他們的特殊需求。
疏散令往往假設所有人都能迅速離開家園。但對于使用輪椅的人,對于失明的人,對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來說,疏散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臨時住所往往缺乏無障礙設施。一道臺階,對于健全人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對于輪椅使用者來說,卻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障礙。
![]()
長期重建更是困難重重。很多殘障人士的家里,配備了特殊的設施,比如可以幫助起身的床,比如無障礙淋浴間。這些設施的重建,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金錢。
面對災害中弱勢群體的脆弱性,一些國家已經開始采取措施。
日本在經歷了3.11大地震后,建立了專門針對老年人和殘障人士的應急系統。每個社區都有詳細的弱勢群體名單,在災害發生時,會有專人負責聯系和協助他們撤離。
新加坡則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和新建住宅都必須符合無障礙標準。這不僅方便了殘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在災害發生時,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避難選擇。
歐盟國家則在災后重建中,明確要求必須考慮弱勢群體的需求。臨時住所和長期重建項目,都必須包含一定比例的無障礙住房。
洛杉磯野火暴露了美國在應對災害時的諸多問題。
首先是基礎設施的老化和投入不足。消防預算被削減,疏散通知系統失靈,這些都反映出美國在公共安全領域的投入不足。
其次是應急系統對弱勢群體需求的忽視。從疏散令的發布,到臨時住所的安排,再到長期重建的規劃,都沒有充分考慮殘障人士和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第三是政府部門的僵化和效率低下。即使在緊急狀況下,仍然機械地恪守規則,不考慮實際情況,這種官僚主義作風,讓受災民眾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第四是社會保障體系的脆弱。無障礙住房嚴重不足,殘障人士和老年人在平時就很難找到合適的住所。在災后,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
洛杉磯野火已經過去近一年,但對于那些失去家園的殘障人士和老年人來說,真正的"緊急狀態"也許才剛剛開始。
他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臨時的屋頂,而是一個能讓他們安全、有尊嚴地生活的地方。
如何構建一個更有韌性、更能關照弱勢群體的應急體系,是每個社會都需要面對的考題。
這場災難給美國,也給全世界,上了深刻的一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