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內蒙古龍馬重工集團的廠區內,早班設備已然有序運轉。畢業生李佳豪正在對加工好的產品逐一進行檢驗。年初,他通過通遼市人社就業部門組織的龍馬專場招聘會成功入職,“到現在差不多八個月了,升了職,工資也漲了。”李佳豪說,從需要師傅手把手指導,到如今能獨立完成操作任務,他不僅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更因自己的快速成長而感到由衷喜悅。
同一時間,開魯縣村民褚艷玲正在雇主家中照料新生兒與產婦,幾個月前,她還只能零星接幾個家政單子,收入沒個準數。“報名參加了月嫂班,學習到很多技能,現在每月收入穩定,我也不用再為下一份活兒發愁了。”褚艷玲的話里,滿是找到“靠譜飯碗”的踏實。
他們的故事,折射出“十四五”時期通遼市就業支持體系覆蓋重點群體、托舉民生幸福的溫暖底色。“十四五”以來,從城鎮社區里隨時能找活的“零工驛站”,到鄉村牧區帶著鄉親們闖市場的勞務品牌;從為高校畢業生量身打造的“一人一策”,到幫助農牧民“出家門、進工廠”的轉移就業服務,一場以“就業優先”為導向的民生實踐,正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書寫著發展與共享同頻共振的溫暖答卷。
五年來,通遼市就業局勢總體穩定,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城鎮新增就業6842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6951人,農牧民工轉移就業221.24萬人次,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與安心。
從“重點幫”到“全面護”:普惠服務織密就業保障網
不讓一家受寒,方為天下之暖。通遼市緊盯脫貧人口、農牧民、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筑牢就業民生底線,確保就業大局穩定。
困難群體有“兜底”。霍林郭勒市巴潤社區的楊某,曾因父母重病喪失勞動能力,不得不放棄外地工作回家照料,陷入“無穩定收入、無人照護”的困境。人社部門了解情況后,迅速啟動“一人一策”兜底安置機制,上門宣講公益性崗位政策,將其精準安置在社區就業協管崗位。“既能在家門口掙錢,又能照顧父母,這份工作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楊某的感激,道出了困難群體的心聲。“十四五”時期,通遼市就業困難人員累計實現就業29538人,累計新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就業3100余人次,發放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社保補貼3.66億元。
農牧民就業有“出路”。通遼市堅持“就近就地就業+勞務輸出”并重,創新推出“政府+協會+勞務經紀人+勞動者”機制,從崗位對接、技能培訓到出行保障,提供“一條龍”服務,讓農牧民轉移就業既“走得出”又“留得住”。青龍山鎮農民李永軍的轉變頗具代表性。曾經收入微薄的他,加入“奈曼青龍薯鄉人”勞務品牌后,通過品牌組織的甘薯種植技術培訓,掌握了科學種植方法,自家甘薯畝產從3500斤提升至5000斤,收入大幅增長,還成為技術指導員帶動周邊農戶增收。如今,“奈曼青龍薯鄉人”全年帶動6.6萬余人次零工就業,群眾增收1000萬余元。
“十四五”以來,通遼市累計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勞務品牌44個,帶動就業11.8萬余人次;開展農牧民轉移技能培訓48760人次;與天津靜海、江蘇揚州等26個地區簽訂勞務合作協議,不斷擴大勞務協作“朋友圈”。
青年就業有“護航”。通遼市圍繞青年就業需求,推出“1131”幫扶機制(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和1次培訓或見習機會)、“七個一”精準服務(建立實名服務機制、挖掘適配崗位、落實公共服務等),確保青年就業“有方向、有保障”。看到家鄉的就業環境越來越有吸引力,畢業生徐博果斷返鄉。“正好過年時期,人社部門把龍馬的招聘會直接搬到了年貨節現場,我就趁著置辦年貨的工夫,順手把工作也敲定了!”徐博說,“如今入職將近一年,崗位順心,自己也一直在進步,感覺回來發展真是選對了。”龍馬鑄造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閆新飛也感慨,“今年我們投產規模翻了5倍,發貨量更是增長了近10倍,需要大量人才,多虧了人社部門組織的招聘會及時到位,幫我們解了燃眉之急。”
“十四五”時期,通遼市為29873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辦理登記,提供就業幫扶140779人次;幫扶困難畢業生3911人次。主動對接557家重點企業,掌握用工需求2.2萬個。全市共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508場次,累計服務用工企業近1.38萬家次,提供就業崗位近47.2萬個次,初步統計達成就業意向近5.6萬人次,既解企業“用工難”,又為青年搭起“就業橋”。
從“學技能”到“敢創業”:雙輪驅動激活就業新動能
“一技在手,就業不愁。”通遼市以職業技能培訓為抓手,圍繞市場需求和勞動者特點,開展“訂單式”“項目制”培訓,讓勞動者“有技傍身”。
技能培訓“育能人”。19歲的鄭艷秋,曾因缺乏技能、簡歷單薄長期待業,陷入焦慮迷茫。參加就業訓練營后,講師結合她“擅長溝通、有耐心”的特質,推薦“電子商務直播”崗位方向,補充基礎技能培訓;通過STAR法則優化簡歷,讓簡歷從“空白”變“亮眼”,再通過模擬面試演練,她從“不敢抬頭”成長為“從容應答”。培訓結束1個月,鄭艷秋成功入職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有個傳媒工作室”,首月就因“客戶滿意度高”獲部門表揚。奈曼旗就業部門通過入戶問卷、企業座談、大數據比對,動態鎖定母嬰護理、電工等8類緊缺工種,采用“理論+實操”全鏈條教學,確保學員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上崗。學員到旗內外月子中心或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業,護工崗位月均收入超4000元,月嫂月收入高達1.5萬元以上,收入相比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前翻4到5倍,家政類職業培訓就業率穩定在70%以上。
“十四五”以來,通遼市以“技能照亮前程”為導向,開展就業技能培訓70850人次,新增技能人才70694人次;打造4個自治區級、7個盟市級示范性實訓基地,為勞動者鋪就了高質量就業之路。
創業扶持“助夢想”。通遼市健全創業支持體系,從資金扶持、技能培訓到孵化服務,為創業者“解難題、搭平臺”。“如果沒有政府的貸款支持,我的照相館真是沒法這么順利開起來。”說起自己的創業路,通遼市個體經營者崔皓滿是感激。去年萌生創業想法時,資金短缺成了“攔路虎”,偶然了解到創業擔保貸款政策,當即著手申請。“把材料提交上以后沒幾天,錢就直接給打到卡里了。”崔皓說,本來想著創業資金得慢慢湊,結果貸款提前審批發放,這筆錢不僅解決了啟動資金,更預留了周轉空間,讓照相館從圖紙變為現實。如今,他的照相館生意紅火,還帶動了多名失業人員就業。
“十四五”以來,通遼市開展創業培訓8808人次;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81億元,帶動1.5萬人次就業;培育27家創業園區和孵化基地,入駐實體6631戶,帶動3.7萬余人次就業。
夕陽西下,通遼市零工市場的電子屏依舊亮著,不時有求職者駐足查看崗位信息;技能培訓后的勞動者在崗位上施展所長;創業者在政策扶持下夢想花開。“十四五”以來,通遼市用扎實的數據和溫暖的故事證明,穩定而高質量的就業,既是民生幸福的“溫度計”,也是社會發展的“壓艙石”。在邁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通遼市將繼續秉持“業興人暖”的初心,為更多勞動者點亮希望,書寫民生改善的新篇章。(王虹燃)
來源:通遼市人社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