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過去兩年,中東局勢風云變幻,國際關系也像走鋼絲一樣緊繃。就在2025年11月初,以色列國防軍(IDF)傳出重磅消息:擔心數據安全風險,軍隊將全面替換此前大批采購的中國汽車,奇瑞等品牌將被日本三菱取代。這一決定背后的邏輯和影響,值得我們從不同維度細細梳理。
![]()
軍方換車風波
以色列軍方這次的動作,絕不是一時興起。要理解這場“換車風波”,還得從以色列對安全的極致敏感說起。地處中東腹地,四周環境錯綜復雜,以色列歷來將安全擺在第一位。每一次技術升級、裝備更新,都離不開對潛在風險的再三權衡。
兩年之前,加沙地帶戰火重燃。哈馬斯武裝與以色列軍隊激烈沖突,雙方的對抗使得該地區局勢陷入持續的緊張狀態,和平曙光難現。
![]()
在特朗普推動下,巴以間的停火協議一步步落實,哈馬斯逐步解除武裝、放棄對加沙的直接統治。這個大背景下,中以關系幾經波折,既有合作前景,也不斷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
在當時的大環境中,以色列軍方購置了約700輛中國汽車,多是奇瑞瑞虎8等七座車型。這些車輛得到優先調配,被配發給有家庭的軍官,以滿足他們日常出行的需求。
彼時,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中國汽車憑借性價比和智能配置,迅速打入以色列市場。可沒想到,短短兩年后,這些“中國制造”就成了以軍頭疼的隱患。
![]()
軍隊內外的“數據焦慮”
2025年8月,軍方陡然頒布禁令,嚴禁中國汽車駛入以色列各軍事基地。此禁令如平地驚雷,來得猝不及防,旋即引發各方高度關注,諸多猜測亦紛至沓來。
緊接著,主流媒體披露,國防軍內部對中國汽車智能系統萌生了深切憂慮。這一情況的曝光,無疑為相關領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變數與考量。有官員警告,這類汽車的車載系統、攝像頭、麥克風等,理論上存在監控、數據泄露功能,甚至被懷疑可用于間諜活動。
![]()
以色列軍方對此并未止步于口頭警告,而是直接采取技術措施,對部分車輛的多媒體系統進行“凈化”,斷開外部數據傳輸渠道,最大限度減少信息外泄風險。
即便如此,軍方高層依然心有余悸。2025年11月初,媒體報道紛至沓來。以色列國防軍經慎重考量,最終敲定決策,將按階段逐步全面替換旗下所有中國汽車,引發廣泛關注。
第一階段從涉密崗位和接觸敏感信息的軍官開始,到2026年第一季度末將覆蓋全部軍官用車。奇瑞等中國品牌正式被排除在公務車采購名單之外。
![]()
軍方消息人士坦言,雖然目前沒有確鑿證據顯示中國汽車主動竊取數據,但擔憂的重點其實在于“萬一”:黑客有可能通過車載系統遠程操控,利用內置麥克風、攝像頭等收集敏感信息。在安全面前,哪怕只有1%的風險,以色列也選擇100%的防護。
大國博弈下的“汽車禁令”
其實,軍方這場“清洗行動”并非孤例。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早在兩年前就對中國智能汽車下達了類似禁令,特別是在軍方和政府敏感區域。
![]()
2024年初,美國拜登政府宣稱將對中國聯網汽車開展安全調查,無端指責其存在“國家安全威脅”。此等行徑,不過是其遏制打壓中國的又一慣用伎倆罷了。英國則在多份政府報告中,將中國電動汽車形容為“潛在的特洛伊木馬”,擔憂其收集地理、音視頻等敏感信息。
受美英政策的引導與牽動,以色列對中國汽車的戒備之心漸趨升級。美英的政策導向宛如無形之手,推動著以色列在對待中國汽車一事上,防范之意日益濃重。
在此次以色列軍方開展的新一輪公務車招標中,明確要求競標公司排除中國品牌,同時下達嚴格保密指令,旨在避免因這一舉措激化與中國之間的經貿摩擦。
![]()
最新一輪1萬輛公務車采購結果揭曉,中標者皆為非中國品牌,涵蓋捷克斯柯達、韓國起亞、德國歐寶及日本三菱,且所選車輛均為汽油車型,這一情況值得關注與深思。電動汽車集體“出局”,綠色轉型被迫讓步于安全優先。
饒有興味的是,縱然面臨諸多狀況,以色列國防部總部“基里亞”與部分安保部門,時至今日仍選用中國制造的名爵電動汽車,此等情形著實耐人尋味。這一現象也被外界解讀為:以色列并未完全切斷與中國在汽車領域的合作,為后續可能的緩和保留了空間。
![]()
綠色轉型遇阻
在全球新能源蓬勃興起的浪潮中,以色列堪稱推廣電動汽車的理想試驗田。其獨特的環境與條件,為電動汽車的普及與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土壤。
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城市布局緊湊,綠色交通基礎條件優越。過去數年,中國品牌憑借卓越的高性價比與前沿的技術創新,在以色列電動車市場嶄露頭角,成為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力量,彰顯出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奇瑞、名爵、比亞迪等品牌不僅在民用市場表現亮眼,還打進了公務和軍用車輛系統。
![]()
但隨著安全疑慮升級,軍方一紙禁令,電動車全面“下崗”。新中標的公務車清一色汽油車,不僅拉高了油耗和排放,還無形中拖慢了以色列綠色轉型的步伐。許多專家直言,這種“安全優先”的政策在短期內或許能降低信息泄露風險,卻可能讓以色列在新能源領域失去領先機會。
從國際經驗看,數據安全和綠色轉型本不應是對立項。歐盟、日本在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普及的同時,也在制定一系列嚴格的數據安全法規,力求在便利和安全之間尋求平衡。以色列的選擇,看似是形勢所迫,實則也折射出大國博弈下小國的兩難處境。
![]()
國際輿論博弈
中國方面,對西方的指控一向予以堅決否認。中國駐以色列大使肖軍正就曾公開表示,所謂中國汽車存在“信息安全風險”的說法毫無根據。多位中國外交及商務官員指出,美方以數據安全為由限制中國企業,本質上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新變種,是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無理打壓。
放眼全球,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信息安全爭議正呈現愈演愈烈之勢。隨著該行業的蓬勃發展,各方對此關注度持續攀升,一場無形的安全博弈已然拉開帷幕。美國商務部前部長雷蒙多竟提議采取極端舉措,妄圖限制中國聯網汽車踏入美國市場。
![]()
此等行徑,盡顯其無理干涉之態,實乃貿易保護主義的又一體現。英國《每日電訊報》與《泰晤士報》曾多次撰文,蓄意渲染所謂中國智能電動汽車“泛濫全國”會帶來“國安風險”的論調,其無端炒作之態盡顯。
但從現實操作看,大規模數據竊取、遠程操控的技術門檻極高。以色列軍方自己也承認,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中國汽車涉嫌主動“間諜”行為。真正讓以色列忌憚的,是無法完全掌控的技術黑箱——一旦涉及國家核心安全,忍受不了哪怕是極小概率的風險。
![]()
軍方“凈化”措施與“例外”現象
以色列軍方在執行禁令過程中,采取了諸多技術手段。部分中國汽車的車載系統被“凈化”處理,數據傳輸功能被嚴格封鎖,最大程度降低被遠程操控的可能性。這些措施在業內被認為是務實且專業的應急方案,體現出以色列在技術安全領域的高標準。
不過,軍方對部分車型依然持“例外”態度。少數高安全級別單位,諸如國防部總部,至今依舊沿用中國造電動車。此類選擇,既體現對品質的信賴,也彰顯特定場景下的適配考量。
![]()
這種做法,也反映出以色列對現實利益的考量:一方面要防范風險,另一方面也不愿過度激怒中國,給兩國經濟和貿易造成不可逆的損失。
參考資料:跟風美英,以色列對中國車下手?
2025-11-03 16:38·觀察者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