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周延修(修)的個展“我與我”于上海CJ Arte簡空間開幕。展覽由藝術家兼策展人維楽策劃,集中呈現了修在雕塑、繪畫及裝置領域的創作,展覽主題“我”源自藝術家對個人經歷的持續回望與提煉,以一場高度自述性的視覺敘事,呈現了在全球化語境下個體成長中的破碎、修補與重構。
![]()
(展覽現場)
策展人維楽在前言中引用了白居易“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詩句,將修的創作融入了中國傳統的“金繕”哲學:不回避破碎,以金粉勾勒修補,破碎之物可獲第二次生命,殘疾更是美學的起點。這種從破碎處生長出的生命力,貫穿了修的全部作品——他在極具張力和變化的成長過程中所產生感受和困惑,自我消化,然后賦予它們美學形式。
修自十三歲起輾轉于不同國家求學,從芝加哥到澳洲,再到如今倫敦藝術大學坎伯韋爾藝術學院的深造,他的成長路徑是許多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年輕一代的縮影:被突然置入迥異的文化環境,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被迫接受語言隔閡和身份認同的沖擊下的隱性歧視。這樣的經歷使他過早習得“表演性生存”——隱藏真實自我,以適應外部期待。而修的藝術之路伴隨著他的經歷,是一場持續的向內探索的旅程。本次展覽共展出七件主要作品及三件小品,是他階段性創作的總結,也是他個人經歷的鏡像投射,亦是他對家庭記憶、文化身份與情感創傷的集中回應。
![]()
(藝術家周延修在講解作品,攝于展覽現場)
展覽空間的中央,一座由藝術家自幼保存的舊作疊而成的裝置,宛如一座靜謐的“生活祭壇”,它被周圍陳列的作品環繞,一起構建了一幅關于自我、家庭與時光的敘事長卷。在展覽現場,修為觀眾講述藝術品的創作故事:
![]()
(《糞土》,攝于展覽現場)
《請喝茶(自畫像)》系列由人體器官與五官拼湊而成了茶具,作品源于藝術家作為有色人種在四個不同國家留學時所經歷的、或顯性或隱性的身份困境。為規避沖突,藝術家時常被迫戴上面具,以“表演”扮演符合他人預期的角色。茶具本是招待與禮儀的象征,此處卻由扭曲的自我碎片組成,隱喻著在社交表面下,自我認同如何在一次次“表演”中被拆解、異化,成為一場充滿苦澀的儀式。
![]()
(《請喝茶-4(自畫像)》,攝于展覽現場)
![]()
(《請喝茶-1(自畫像)》,攝于展覽現場)
《夾縫生存(自畫像)》通過模具成型的陶土人頭,凝固了那種隱藏真實自我、在壓力下扭曲求存的瞬間:必須隱藏真實自我以躲避審視,同時又必須揣摩環境、規劃生存路徑,如同被模具塑造。
《本質》所創作的背景,是修不愿意和別人對視卻被迫要求在公眾面前表達自己,這個時候修會把觀眾幻想成骷髏,他們的本質對于修來說是一群骷髏,通過改變認知從而在情緒和行為上適應要求。旁邊擺放對是一個小品《腦子》,如果說觀眾的本質對于修來說是骷髏,但社交情況下大腦才是一個真實的人的本質。兩個作品擺放在一起旨在表達藝術家面對自我,接受自我,同時也可以將自我融入社會和時代。
這場展覽或許能讓你了解真正的修。而修所呈現的,遠不止是“我”。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引發廣泛共鳴,正是因為他所經歷的困惑、斷裂與重建,也是許多在多元文化中被迫遷徙的年輕一代所共同面對的課題。人們往往低估了語言與文化環境切換所帶來的內在挑戰,而修以雕塑、繪畫與裝置為語言,將這種不可見的心理掙扎具象化為可觸的視覺鏡像。
展覽“我”,因而不僅是藝術家的自我凝視,更是一次對全球化時代年輕個體生存狀態的深切關懷。修通過他敏感而堅韌的藝術語言,將個人的經歷轉化為可共情的公共美學:所有的裂痕都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而勇敢地審視并接納這些裂痕,正是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修行。邀請每一位觀眾步入這個坦誠的內在世界,一同審視自我形成的痕跡,共鳴關于存在的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