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全球科技界再次將目光聚焦于蘋果公司,這家市值長期位居全球前列、以“軟硬一體”生態著稱的科技巨頭,其備受期待的人工智能戰略卻頻頻遭遇挫折。
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原定于2025年中在中國市場推出的AI功能“Apple Intelligence”再度延期,且整體研發進程正面臨嚴峻的技術瓶頸,包括工程實現難題與大模型性能不達預期等問題。更令人關注的是,在中國這一關鍵市場的本地化部署幾乎停滯,合作推進未見實質性突破。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消費電子企業,蘋果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芯片設計等領域長期引領行業,但為何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其AI戰略卻顯得步履蹣跚?
閉源生態與端側優先是“雙刃劍”
蘋果AI進展緩慢,首先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技術哲學——“端側優先、隱私至上、閉源閉環”。與谷歌、Meta、微軟等大力押注云端大模型不同,蘋果堅持將AI能力部署在設備本地(on-device AI),以保障用戶數據不出設備、減少對網絡依賴。這一策略在隱私保護層面具有顯著優勢,也契合其高端用戶群體的價值認同。
然而,端側AI對芯片算力、模型壓縮、能效比提出極高要求。盡管蘋果自研的A/M系列芯片性能卓越,但要在iPhone或Mac上運行百億參數級的大語言模型(LLM),仍面臨巨大工程挑戰。據業內分析,Apple Intelligence所依賴的“小型化大模型”在語義理解、上下文連貫性、多輪對話等關鍵指標上,與OpenAI的GPT-4o或谷歌Gemini 2.0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古爾曼提到的“模型性能不佳”,很可能正是指其在復雜任務下的泛化能力不足。
此外,蘋果長期依賴內部研發,對外部開源生態參與度極低。當行業普遍通過開源社區快速迭代模型架構(如Llama、Mistral)時,蘋果卻選擇閉門造車,導致其在算法創新、訓練數據多樣性、工具鏈成熟度等方面逐漸落后。這種“技術孤島”模式,在AI這種高度依賴數據與協作的領域,已成為顯著短板。
此外,蘋果的企業文化以“極致打磨”和“保密文化”聞名,這種文化曾助其打造出iPhone、MacBook等劃時代產品。但在AI這一快速演進、試錯成本相對較低的賽道,過度追求完美反而成為負擔。
據多位前蘋果AI團隊成員透露,公司內部對AI功能的發布標準極為嚴苛:不僅要技術可用,還需在用戶體驗、界面設計、系統集成上達到“無縫”級別。這種“要么不做,要做就驚艷”的思維,導致許多早期原型被反復推翻。例如,Siri早在2011年就已推出,但因語音識別準確率、上下文理解能力不足,長期未能進化為真正的智能助手,錯失AI語音交互的黃金窗口期。
![]()
更關鍵的是,蘋果在AI領域的戰略搖擺不定。早在2010年代,公司就收購了多家AI初創企業(如Turi、Xnor.ai),但始終未形成統一的技術路線圖。直到2023年才正式宣布“Apple Intelligence”計劃,此時OpenAI、谷歌、微軟已構建起完整的AI生態。這種“后知后覺+過度謹慎”的組合,使其在人才爭奪、算力投入、數據積累上全面落后。
封閉系統難以融入開放AI浪潮
蘋果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封閉但高效的軟硬件生態。然而,當前AI發展的主流趨勢卻是開放協作與平臺互聯。大模型訓練依賴海量數據,而蘋果因隱私政策限制,無法像谷歌或Meta那樣利用用戶行為數據進行大規模模型微調。其App Store的嚴格審核機制也限制了第三方AI應用的創新空間。
更棘手的是中國市場。中國擁有全球最活躍的AI應用場景和最激烈的競爭環境,但監管要求AI服務必須通過本地備案、使用境內算力、并與持牌企業合作。蘋果曾嘗試與百度、阿里等本土科技公司洽談合作,以滿足數據合規要求,但進展緩慢。一方面,蘋果不愿開放核心數據接口;另一方面,中國AI廠商也擔憂淪為“技術代工”,缺乏話語權。這種“既要合規,又不愿妥協”的心態,導致其AI計劃經歷波折。
相比之下,微軟通過Azure與世紀互聯合作、谷歌借助TensorFlow Lite輕量化方案,均在中國市場找到了平衡點。而蘋果的“全棧自研+本地隔離”模式,在地緣政治與監管壁壘雙重夾擊下,顯得愈發脆弱。
在全球科技脫鉤加劇的背景下,蘋果的全球化供應鏈正面臨重構壓力。AI芯片、高端服務器、訓練數據中心等關鍵基礎設施,高度依賴美國本土及盟友體系。而中國作為蘋果最重要的制造基地與第二大市場,其AI監管政策日趨嚴格,要求算法透明、數據本地化、模型可審計。
![]()
Apple Intelligence若想在中國落地,不僅需通過算法備案,還可能面臨模型審查、內容過濾等額外要求。這與其全球統一的產品體驗理念相沖突。更嚴峻的是,一旦中美科技摩擦升級,蘋果可能被迫在“中國市場”與“技術自主”之間做出艱難取舍。
此外,蘋果在AI算力基礎設施上的投入遠遜于競爭對手。英偉達與OpenAI剛宣布千億美元級AI數據中心合作,而蘋果至今未公開大規模GPU采購計劃。其自研AI芯片“Apple Silicon for AI”仍處于早期階段,短期內難以支撐千億級模型訓練。這種“重終端、輕云側”的戰略,在AI時代正成為結構性短板。
面對AI困局,蘋果并非沒有轉機。其龐大的用戶基數(超22億活躍設備)、強大的現金流(2025年Q3現金儲備超1900億美元)以及品牌溢價能力,仍是其最大籌碼。關鍵在于能否打破思維定式,從“封閉自研”轉向“有限開放”。
蘋果AI的“難產”,表面是技術問題,實則是戰略、文化與時代趨勢錯配的綜合體現。在一個以開放、迭代、協作為核心邏輯的AI時代,過度依賴封閉生態與完美主義,終將付出代價。正如喬布斯當年所說:“站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點”,但今天的AI,更需要站在“開放與協作”的交叉點。
對蘋果而言,真正的挑戰不是能否做出一個AI功能,而是能否放下“一切盡在掌控”的執念,擁抱一個更加復雜、多元、不可控但充滿活力的智能未來。否則,即便市值再高,也可能在AI主導的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淪為“優雅的旁觀者”。
作 者 | 元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