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混動爆發年”。
中汽協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插電式混動車型銷量突破400萬輛,同比增長20.4%,占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近四成。在純電路線仍受制于續航與補能焦慮的當下,混動技術以其“短途用電、長途用油”的靈活特性,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務實選擇。
然而,混動市場也并非一片坦途(參數丨圖片)。結構復雜、饋電油耗高、保養成本高等問題,始終是用戶吐槽的焦點。直到今年6月,吉利銀河A7以“CLTC工況百公里饋電油耗2.67L”的實測成績亮相,徹底打破了市場對混動車型“省油不省錢”的刻板印象。甚至有媒體實測其饋電油耗低至2.49L/100km,這一數據不僅領先行業,更讓整個電混技術賽道重新洗牌。
銀河A7背后的技術支撐,正是吉利最新發布的雷神AI電混2.0。而這項技術的推出,并非是孤立的產品升級,而是吉利在“全域AI”戰略下,從“電混智能化”到“整車智慧化”系統性布局中的關鍵一步。
從節能到智控,電混技術的“聰明化”躍遷
混合動力技術的核心挑戰,在于如何在發動機與電動機兩套動力系統之間,根據復雜多變的實際工況,實時做出最優的能量分配與耦合決策。
傳統混動車型在電池電量不足(即饋電狀態)時,發動機往往需要同時承擔驅動車輛與為電池充電的雙重任務,導致負荷增大、油耗顯著上升,嚴重影響用戶體驗。目前,市面上主流插電混動車型的官方饋電油耗數據多在每百公里5升左右,而用戶實際駕駛過程中,這一數值往往更高。
吉利雷神AI電混2.0的突破,首先源于對傳統動力總成極限的再次突破。以搭載該技術的銀河A7為例,其所采用的雷神EM-i AI電混系統,將發動機熱效率從去年的46.5%進一步提升至47.26%,再次刷新了量產發動機熱效率的全球紀錄,并榮獲行業首張“全域低能耗認證”,展現了吉利在基礎核心技術上的深厚積累。
![]()
圖源:吉利
在雷神AI電混2.0的技術體系內,形成了清晰的技術分支:除了主打高效節能的雷神EM-i AI電混外,還包含專注于極致性能與安全性的雷神EM-P AI電混技術,搭載此技術的銀河M9采用三電機四驅構型,能夠在實現百公里加速4.5秒的強勁性能同時,將饋電油耗控制在4升級水平,綜合續航里程突破1500公里,實現了性能與效能的兼得。此外,雷神醇氫EF技術則展現出能源多元化的前瞻性,支持甲醇、汽油等多種燃料,熱效率高達48.15%,每公里醇耗成本僅約0.2元,為未來清潔能源應用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
更為關鍵的是,吉利并未滿足于機械層面的效率優化,而是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動力系統的控制邏輯中,實現了從“硬節能”到“軟智能”的升級。
通過星睿AI云動力2.0平臺,雷神AI電混系統整合導航、路況、信號燈、坡度等信息,實現“前瞻性能量管理”,綜合能耗降低5%。在電池健康方面,AI算法抑制鋰枝晶生長并激活“死鋰”,延長電池壽命15%,同時根據駕駛習慣與環境動態優化保養周期,最長可延50%以上。
在更深層次的研發領域,AI技術也已成為驅動技術創新的核心引擎。吉利通過采用深度強化學習,在電驅系統體積重量不變情況下,將功率輸出提升了15千瓦;AI還通過數據分析優化燃燒系統,使火焰傳播速度提升10%,缸內湍流強度增強42%。這些突破不僅提升產品性能,也縮短研發周期,形成技術進化正循環。
技術的價值,最終要通過用戶與市場來檢驗。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0月,吉利銀河品牌單月銷量突破12.7萬輛,同比增長101%,提前達成“年銷百萬”目標,成為最快實現這一里程碑的新能源品牌。自發布以來,吉利銀河累計銷量已突破158萬輛,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爆發力與用戶認可度。銀河速度的背后,正是凸顯了雷神AI電混技術在節能、智控、續航等方面的全面賦能。
![]()
圖源:吉利
具體來看,搭載雷神EM-i AI電混的銀河A7在上市60天后,累計交付量已突破30,000臺;搭載雷神EM-P AI電混旗艦SUV銀河M9在上市一個月交付總量也超過了10,000臺,這兩款車型充分驗證了其爆款實力;最新上市的銀河星耀6在新一代雷神AI電混2.0系統的賦能下,以6.88萬元起的親民定價展現出強勁的爆款潛質。
上述車型的成功印證了只有真正解決用戶痛點的技術,才能贏得市場的持續青睞。而以雷神AI電混技術為代表的核心技術,不僅推動了銀河系列產品的快速上量,更讓“AI節能”“AI智控”從技術概念轉化為用戶可感知的出行體驗。這正是吉利“技術賦能產品、產品服務于用戶”理念的最佳體現,即技術不為炫技,而是讓每一公里都更省、更穩、更懂用戶所需。
從動力域到全域AI,吉利的系統性智能化布局
當AI技術浪潮席卷全球各行各業之際,汽車產業正經歷一場由智能化驅動的深度重構。人工智能,已毋庸置疑地成為驅動下一代汽車發展的核心引擎。
然而,與當前不少車企仍將AI應用局限于智能語音助手、座艙娛樂交互等表層功能不同,吉利汽車已經前瞻性地將AI技術系統性地部署于動力域、底盤域、車身域、座艙域、智駕域,乃至研發與制造領域,構建了全面的AI賦能體系。
2025年1月,吉利在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正式發布了行業首個“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并成為全球范圍內唯一完成全域AI智能化布局的整車企業。這一里程碑事件標志著,在吉利的戰略藍圖里,AI不再僅僅是錦上添花的“功能模塊”,而是深度融合于產品定義、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售后服務全價值鏈的“底層操作系統”。
吉利的全域AI戰略并非空中樓閣,其背后依托的是扎實且領先的技術底座,具體體現在算力、數據與算法三大核心要素上。
![]()
圖源:吉利
在算力方面,吉利早在2021年便前瞻性地部署了星睿智算中心,初始總算力即達到102億億次/秒。2025年3月,升級至星睿智算中心2.0階段,并聯合階躍星辰、千里科技等生態合作伙伴,共同構建了“智能汽車算力聯盟”,將綜合算力規模提升至23.5 EFLOPS(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秒),成為中國汽車行業中算力儲備最強的企業。
在數據資源方面,吉利積累10T token數據、40B汽車領域垂類數據,建成合成數據平臺,為大模型訓練準備了核心“燃料”,擁有超過750萬輛具備L2級及以上智能駕駛能力的在網運行車輛,這一數據規模在中國品牌車企中位居首位。持續產生的海量真實場景數據,為AI模型的訓練、優化與復雜場景的生成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肥沃土壤。
在算法核心層面,吉利自研的星睿大模型已獲得中國信通院4+級權威認證,并在多項國際標準評測中取得領先成績,星睿垂類大模型目前已經具備了更強大的場景理解、決策優化和持續學習能力,相當于給智能汽車匹配了最強大腦。
憑借在算力、算法、數據三大維度上建立的顯著優勢,吉利不僅有力支撐了雷神AI電混2.0技術的快速迭代與落地,更推動了一系列基于AI的前沿科技成果實現規模化上車應用,包括了智駕域的千里浩瀚輔助駕駛系統、座艙域的Flyme Auto2 AI座艙系統、底盤域的AI數字底盤、架構域的AI智能架構等技術,都已量產上車。
![]()
圖源:吉利
這一系列技術突破,不僅集中體現了吉利在AI深度賦能汽車核心技術上的領先實力,也為終端用戶構建了更安全、更高效、更貼合個性化的智能出行體驗。
發布行業白皮書,引領“AI Car”新時代
在智能汽車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吉利在AI領域的長期深耕與系統實踐,除了轉化為技術與產品普惠大眾外,亦承擔起了對行業發展的引領責任。
![]()
圖源:吉利
10月23日,吉利聯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AI Car的初步暢想與探索實踐》白皮書(以下簡稱《AI Car白皮書》),首次系統描繪了汽車從“交通工具”向“出行智慧生命體”演進的技術路徑與產業愿景,被視為指導行業邁向AI汽車時代的“航海圖”。
吉利表示,發布《AI Car白皮書》的初衷在于推動行業開放協同,避免重復投入,共同應對AI安全等底線問題。
當前,汽車正從“交通工具”向“出行智慧生命體”演進,在此過程中,技術路徑尚不統一、行業認知仍存分歧。吉利通過白皮書的形式,將“AI驅動”作為汽車演進的核心引擎,提出“雙大腦”協同——即“智能交互大腦”與“數字化運動控制大腦”的架構理念,為行業厘清了AI技術在整車層面落地的邏輯閉環。
而吉利之所以能成為白皮書的核心起草方與典型案例,關鍵在于其率先構建了覆蓋全鏈路的“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并實現了從技術概念到規模化量產的高效轉化。
從2021年發布“智能吉利2025”戰略,到2025年實現“全域AI”技術落地,吉利在算力、算法、數據“三駕馬車”的驅動下,構建了覆蓋輔助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底盤、智能動力四大核心領域的AI技術體系。這些能力,使吉利不僅具備“說”的權威,更具備“做”的實力。
![]()
圖源:吉利
在業界看來,吉利此次發布白皮書的行為,已超越一般意義上的“產品發布”或“技術展示”,而是一次戰略定調與行業啟蒙。它向市場傳遞出明確信號:吉利不再只是一家汽車制造企業,而是一家以AI為核心驅動力、以“出行智慧生命體”為愿景的科技公司。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吉利也深知,技術越先進,越應回歸用戶價值;創新越深入,越需敬畏制造規律;生態越復雜,越要堅持開放協同。只有產業鏈上下游攜手共進,才能將智能汽車的“蛋糕”做大,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AI浪潮中行穩致遠。
【結語】
從“聰明電混”到“AI CAR”,吉利正在下的不僅是一盤技術棋,更是一盤生態棋、戰略棋。
在混動市場仍陷于“油耗戰”“價格戰”之時,吉利通過AI重構了混動的技術邏輯;在行業跟風“座艙AI”之時,吉利不做表面的AI功能堆砌,而是將AI深度植入汽車的核心系統,不做封閉的技術壁壘,而是以“開門造車”的理念推動行業協同。
通過《AI Car白皮書》的發布,吉利不僅展示了自身的技術自信,更體現出行業領軍企業的開放與擔當。在未來智能汽車的競爭格局中,單點技術優勢將逐漸被系統化、生態化能力所取代。而吉利,正以其“全域AI”戰略,為中國汽車工業探路。
而這場從“混動”到“智慧生命體”的進化,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