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中國公告一發,德國比荷蘭還急,第一個就轉頭找上中方。
中德荷三方的較量,現在才剛開始。
![]()
2025 年 11 月 2 日那天,安世半導體中國公司在官網上貼了個通知,字沒多少,卻像往歐洲產業鏈里扔了顆炸雷 —— 荷蘭總部從 10 月 26 號起,突然斷了給中國東莞工廠的晶圓供應。
![]()
這事兒看著突然,其實早有苗頭,從 2023 年開始,荷蘭政府就對著安世下手了,一步步把母公司的控制權往自己手里攥,到了今年 9 月更直接,宣布接管安世,還把中方負責人的職務給暫停了,理由喊的是 “國家安全”。可真要扒開賬本看,這理由根本站不住腳,安世中國反手就甩出個實錘:荷蘭總部不光沒給東莞工廠付款,還欠著 10 億人民幣的貨款呢,誰先違約,明眼人一看就懂。
![]()
荷蘭這么干,說白了就是想搶供應鏈的主導權,借著政府的手接管公司、斷供、趕跑中方團隊,看著是搞安全審查,其實就是老套路 —— 想把中國這邊的產業掏空。可他們這回手太急了,沒算到東莞工廠的分量。東莞那幾條封裝測試線,不是隨便找個廠就能替代的規模,更別說安世中國早有準備,眼看荷蘭要搞事,已經開始轉向國內渠道穩住供貨,手里的庫存也夠撐幾個月。荷蘭本來想捏死中國工廠,結果沒等中方慌,自己這邊先出問題了。
![]()
最先坐不住的不是荷蘭政府,是德國。德國制造業這下是真感受到疼了,從大眾到寶馬,那些德國車企最依賴的基礎功率器件,好多都是從安世買的。德國車企一直引以為傲的工業體系,背后不少關鍵零部件都拴在安世這條線上,要是晶圓供應真斷了鏈,不光生產線排期要亂,車子交不了貨,連品牌聲譽都得受影響。所以安世中國的公告剛發出去沒幾天,德國那邊就開始密集動作了,雖然沒發什么公開信,但中方產業鏈這邊已經明顯感覺到壓力 —— 德方開始主動傳話,想跟中方 “協作供貨”,還提了 “維持渠道”,說白了就是想保住東莞工廠的供應。
![]()
這可不是瞎傳的小道消息,是實打實的產業信號。有中方半導體供應商直接收到了德國買家的反饋,人家明明白白說希望安世東莞產線能正常運作,有的甚至干脆跳過荷蘭公司,想直接跟中方談交付的事兒。你看這操作,德國這是明擺著要繞開荷蘭啊,為了自己車企能正常出車,連盟友的臉面都顧不上了。
![]()
德方這態度其實特別有分量,這說明就算歐洲那邊天天把 “政治安全” 掛在嘴邊,真到了產業層面,該選誰還是得看實際需求 —— 他們最終還是選了中國。再說回中方這邊,面對荷蘭斷供和欠款的雙重夾擊,壓根沒慌,反而顯得特別穩,還掌握了主動權。安世中國很快就亮出了自己的底牌:產能、正在生產的半成品、現成的成品庫存都足夠,撐到年底一點問題沒有。換句話說,就算荷蘭總部把供應掐得再死,中方自己也能把東莞工廠撐起來,只要東莞這邊不斷線,德國車廠就能按時交車,不用擔驚受怕。
![]()
而且中方也沒只想著 “自保”,看著德國遞過來的求助信號,中國商務部直接表了態:愿意幫那些受影響的企業協調解決問題。這一下就把局面穩住了 —— 德國知道找中方有用,中方有能力保住供應,荷蘭原本的算計反而落了空。
現在再看這中德荷三方的較量,其實才剛開頭。荷蘭想靠政治手段控住產業鏈,結果沒算到中國工廠的韌性;德國為了自己的制造業,連盟友都能暫時放一邊,先找中方求合作;中方這邊既有足夠的庫存和產能兜底,又有主動協調的態度,壓根沒被荷蘭的套路逼到墻角。說到底,在產業鏈里,虛頭巴腦的 “安全口號” 不如實實在在的供需關系管用,德國不管荷蘭感受先找中方,就是最好的證明 —— 真到了要保自己產業的時候,誰都得跟著實際利益走。
![]()
接下來的事兒還不好說,但現在能看清的是,中國在半導體產業鏈里的分量早不是隨便能替代的,東莞工廠的產能、中方手里的庫存,還有國內的供應鏈渠道,都是實打實的底氣。荷蘭想斷供施壓,反而把德國推到了中方這邊,而中方既沒慌神也沒被動應對,不管是安世中國的庫存準備,還是商務部的積極表態,都透著一股 “你有你的算計,我有我的底氣” 的穩。這場較量里,誰真離不開誰,誰在硬撐,現在已經越來越清楚了。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