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方的寒風開始裹挾著落葉橫掃大地,江南的秋意還在半推半就中徘徊,位于江蘇省鹽城市東臺市的條子泥濕地,早已被大自然潑灑上最濃烈的色彩。2025 年 11 月 2 日,這片廣袤的濕地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鋪天蓋地的鹽蒿化作紅褐色的云霞,與澄澈的藍天、碧綠的海水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獨屬于黃海之濱的生態畫卷。
![]()
更令人心醉的是,成群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麋鹿在此間自由徜徉,它們低頭覓食的悠閑、追逐奔跑的靈動,為這片靜謐的濕地注入了無限生機,讓每一位到訪者都沉醉在這份原始而純粹的自然之美中。而這份美之下,更沉睡著兩千年的鹽香與文脈,讓這片濕地成為自然與人文共生的典范。
![]()
條子泥濕地坐落于黃海生態區的核心地帶,是我國首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達 12.7 萬公頃。這里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成為了眾多動植物的 “天然樂園”。這片被當地人稱為 “條子泥” 的沙洲,南北長 30 公里,東西寬 16 公里,零米線以上面積達 505 平方公里,猶如一條天然長龍橫臥于東臺中部岸外,潮漲時汪洋一片,潮退后一馬平川,獨特的 “灘海兼容,三水交匯” 地貌,使其成為區別于任何一處沙洲的自然奇觀。
![]()
深秋時節,正是條子泥濕地最富魅力的時刻,此時的鹽蒿仿佛被大自然賦予了神奇的魔力,從翠綠逐漸過渡到淺紅,最終化作一片絢麗的紅褐色,綿延數十里,宛如一張巨大的紅地毯鋪展在黃海之濱。
![]()
漫步在濕地的棧道上,腳下是松軟的泥土,身旁是搖曳的鹽蒿,遠處是湛藍的天空與碧綠的海水,天地間仿佛只剩下這純粹的色彩與清新的空氣,讓人忘卻城市的喧囂與煩惱,心靈得到前所未有的凈化與放松。而這些看似普通的鹽蒿,恰是這片土地鹽文化起源的見證者 —— 正是這片灘涂的鹽堿土壤,孕育了東臺兩千余年的煮海傳奇。
![]()
鹽蒿不僅是條子泥濕地深秋時節最動人的風景線,更是濕地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看似平凡的植物,有著極強的耐鹽堿能力,能夠在貧瘠的灘涂上頑強生長,它們的根系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不僅能夠固定流沙、改良土壤,還能為眾多小型無脊椎動物提供棲息和覓食的場所,進而支撐起整個濕地生態系統的食物鏈。
![]()
每年深秋,鹽蒿成熟后,其種子會成為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而枯萎后的鹽蒿則會腐爛分解,為濕地土壤提供豐富的有機質,滋養著下一代植物的生長。可以說,鹽蒿是條子泥濕地生態平衡的 “守護者”,正如千年前在這里勞作的鹽民,用堅韌守護著這片土地的生機。
![]()
追溯歷史,條子泥所在的東臺地區自古便是我國鹽文化的發源地。先秦古籍《世本?卷一》記載 “黃帝時,諸侯有夙沙氏,始以海水煮乳煎成鹽”,而東臺因東臨黃海、茅草叢生的天然條件,成為煮海煎鹽的理想之地。
![]()
真正讓這里鹽業興起的,是漢高祖十二年(前 195 年)的吳王劉濞,他 “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海煮海水為鹽”,從此開創了東臺境內官方鹽業生產的歷史。那時候的條子泥周邊,雖還是荒無人煙的灘涂,卻因鹽的誘惑,開始聚集起第一批開拓者。
![]()
鹽的繁體字 “鹽”,由 “臣”“人”“鹵”“皿” 四部分組成,仿佛凝固了當年條子泥周邊鹽場的勞作場景:“臣” 是監督官吏,“人” 是煮鹽的灶丁,“鹵” 是取之灘涂的原料,“皿” 是煎鹽用的鍋釜。古人 “煮海為鹽” 的艱辛,被鹽民詩人吳嘉紀寫進詩句:“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
![]()
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想象深秋時節的古鹽場,鹽民們在灘涂取鹵、燃灶,烈火將盤鐵燒得通紅,潑上海水便蒸騰起白色煙靄,與今日鹽蒿的紅褐色云霞在時空里遙相呼應,都是這片土地最本真的色彩。
![]()
到了唐代,唐玄宗開元元年(713 年),劉晏任兩淮轉運使后改革鹽法,廢官營專賣制為官商專賣制,調動了鹽民積極性,淮南鹽異軍突起,東臺鹽業也由此走向興旺。宋代更是東臺鹽文化的高光時刻,晏殊、呂夷簡、范仲淹三位名相先后在此擔任鹽官,被東臺人稱為 “西溪三杰”—— 彼時的條子泥周邊屬西溪管轄,三位才子的到來,為這片鹽香之地注入了文化靈魂。
![]()
晏殊為鹽民建造 “避潮亭”,讓他們在漲潮時能有棲身之所;范仲淹更是 “古海口三里棧道聽鷗聲,灘涂上十里星灶慰鹽丁”,后來主持修建的范公堤,不僅成為當時蘇中、蘇北海岸的標志,更守護著包括條子泥在內的沿海灘涂免受海潮侵襲,至今仍是東臺人心中的圣地。
![]()
明代,東臺鹽業進入黃金時代,設立鹽運泰州分司,管轄栟茶、安豐、東臺等十場,即歷史上著名的 “淮南中十場”。朝廷從蘇州、松江等地區強遷 4000 余戶居民到東臺充作灶丁,加上永樂年間避亂而來的移民,場署周圍逐漸形成村莊,許多地名至今仍帶著 “場、團、灶、倉、垛” 等鹽文化印記。當時西溪鹽倉曾創下年支鹽一億二千萬斤的全國最高紀錄,東臺產出的鹽 “色白、粒大、干”,有 “淮鹽甲天下” 的美譽。那時的條子泥灘涂,雖未大規模開發,卻已是鹽場重要的取鹵地,潮起潮落間,滋養著沿岸的鹽業文明。
![]()
然而,大海的饋贈并非永恒。清代中葉,由于淮河、長江兩大徑流入海帶來大量泥沙,條子泥周邊新生陸地含鹽量逐漸減少,加上海岸線東移,潮汐不至,土鹵日淡,鹽業生產開始衰敗。民初實業家張謇在沿海開墾植棉,進一步加速了鹽業的轉型,直到 1961 年鹽民全部轉農,1987 年所有鹽灶、亭場全部熄火停煎,東臺兩千余年的產鹽歷史才正式落幕。鹽灶熄滅了,但鹽民們勤勞堅韌的基因,卻融入了這片土地的血脈,成為后來濕地保護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
除了絢麗的鹽蒿,條子泥濕地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成群結隊的野生麋鹿。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有著 “四不像” 的獨特外形,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憨態可掬的模樣讓人忍俊不禁。條子泥濕地因其廣闊的灘涂、豐富的水草和安全的棲息環境,成為了野生麋鹿最理想的家園。
![]()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數百頭麋鹿聚集在一起的壯觀景象,它們或低頭啃食鮮嫩的水草,或在淺水中嬉戲打鬧,或悠閑地躺在灘涂上曬太陽,偶爾還會揚起頭顱,發出悠長的叫聲,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它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眷戀。有趣的是,民間傳說中,范仲淹修建范公堤時,便曾見過這類 “神獸” 在灘涂出沒,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
野生麋鹿在條子泥濕地的繁衍生息,離不開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保護。多年來,東臺市始終堅持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的理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濕地的保護與修復工作。通過實施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擴大麋鹿棲息地面積,改善棲息地環境,加強對麋鹿的監測與保護,嚴厲打擊非法捕獵行為,使得野生麋鹿的數量在條子泥濕地不斷增長。
![]()
如今,條子泥濕地的野生麋鹿種群數量已達到數百頭,成為了我國野生麋鹿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也為全球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寶貴的 “中國經驗”。這種對生命的守護,與當年范仲淹修堤護民的情懷一脈相承。
![]()
在濕地的深處,除了麋鹿,還隱藏著眾多珍稀的鳥類和野生動物。每年深秋,大批候鳥會陸續遷徙至此,在這里停歇、覓食、越冬,其中包括丹頂鶴、東方白鸛、黑嘴鷗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清晨時分,當第一縷陽光灑向濕地,成千上萬的鳥類便會從蘆葦叢中飛起,形成漫天飛鳥的壯觀景象,它們的鳴叫聲此起彼伏,仿佛在奏響一曲歡快的自然交響曲。
![]()
這讓人想起 “帆開弶港的三百年間,條子泥的朵朵浪花追逐著片片帆影,片片帆影相伴著點點漁火” 的景象,如今的鳥群與當年的帆影,都是這片海域生命活力的見證。此外,濕地中還生活著野兔、刺猬、蛇類等多種野生動物,它們與麋鹿、鳥類和諧共處,構成了一個完整而復雜的生態系統,展現出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
![]()
條子泥濕地的美,不僅在于其絢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在于其背后所蘊含的生態價值和文化意義。作為黃海生態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在調節氣候、凈化水質、蓄洪防旱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
而這片濕地承載的鹽文化記憶,更讓其有了與眾不同的厚重感 —— 從吳王劉濞的煮鹽興邦,到 “北宋三相” 的勤政為民;從鹽民詩人的苦澀吟唱,到如今的生態重生,條子泥的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人與自然相處的智慧。
![]()
近年來,隨著生態旅游的興起,條子泥濕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光游覽。人們在棧道上眺望鹽蒿紅浪時,會路過標注著 “古鹽場遺址” 的指示牌;在觀鹿臺等待麋鹿現身時,會聽到當地向導講述范仲淹修堤的故事;在候鳥館參觀時,能看到當年鹽灶的微型模型。古老的鹽場遺址與壯美的濕地風光相互交融,成為東臺市獨特的文化符號,讓人們在親近自然的同時,也觸摸到歷史的溫度,增強了生態保護的意識。
![]()
然而,條子泥濕地的生態保護工作并非一帆風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濕地面臨著圍墾開發、污染排放、過度捕撈等多種威脅,生態環境依然脆弱。為了守護好這片珍貴的濕地,東臺市不斷加大保護力度,建立健全濕地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加強濕地生態監測與科研工作,積極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濕地保護。
![]()
當地還創新打造 “720 保護模式”,對 720 畝高潮位棲息地進行微地形改造與封閉管理,為候鳥提供安全家園。同時,東臺市注重統籌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綠色農業等產業,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延續了 “因海而生、因海而興” 的城市基因。
![]()
站在條子泥濕地的觀景臺上,眺望遠方,紅褐色的鹽蒿與藍天碧水交相輝映,成群的麋鹿在灘涂上自由馳騁,潔白的海鷗在天空中翱翔。耳畔仿佛能聽到兩重聲音:一是鹽民們 “嘿喲嘿” 的勞作號子,伴著漁歌與潮聲回蕩千年;二是麋鹿的悠長鳴叫與候鳥的清脆啼鳴,奏響今日的自然歡歌。
![]()
這一幅幅跨越時空的生動畫面,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與歷史的深厚底蘊。這里不僅是動植物的天堂,更是人類心靈的棲息地,它用最純粹的自然之美與最厚重的文化之韻,喚醒了人們對生態保護的責任與擔當。
![]()
深秋的條子泥濕地,是一首無言的詩,一幅流動的畫,一曲生命的贊歌。它用絢麗的色彩、靈動的生靈,展現著生態保護的豐碩成果;用千年的鹽香、不朽的文脈,訴說著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
從煮海煎鹽到生態守護,這片土地完成了最美的蛻變,卻從未丟失靈魂。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條子泥濕地將永遠保持這份原始而純粹的美,成為黃海之濱一顆兼具自然靈秀與文化厚重的生態明珠,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與精神財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