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停擺第31天,不再是政治新聞,而是民生災難,10月30日特朗普在社交平臺表示“參議院應該廢除‘冗長辯論規則’,用這個辦法重啟政府!”
4200萬美國人賴以生存的食品券資金告急,農業部賬戶上明明躺著120億美元,卻宣稱無錢可用,而上周剛花500萬美元辦了活動。
這場危機為何會如此失控?最終將由誰來買單?
![]()
阿拉斯加州的超市里,曾經堆滿商品的貨架如今空空蕩蕩,這刺眼的畫面,是民主失序的最直接注腳。
參議員穆爾科斯基在聽證會上展示的照片,讓全美看到了那4200萬張餐桌上的危機正在逼近,他們中的近一半是老人和孩子,是那些最沒有能力承受饑餓的人。
更諷刺的是,掌管著“補充營養援助計劃”的農業部,賬戶上明明躺著120億美元的應急資金,卻對媒體拍著桌子哭窮,說一分錢都挪不出來。
![]()
從東海岸的紐約到西海岸的洛杉磯,這場政治爛攤子,已經結結實實地砸在了每個普通人的頭上。
一位不愿具名的空中交通管制員,對著媒體說出了那句扎心的話:“我們正在用信用卡支付孩子的胰島素費用,這是現代版的‘朱門酒肉臭’。”
美聯儲的研究更是為這場民生災難提供了冰冷的數據注腳:近40%的美國人,連一筆400美元的緊急支出都無法承擔,食品補貼的中斷,意味著的不僅僅是數字的變動,而是實實在在的饑餓。
![]()
這場看似荒誕的鬧劇,其實有著深刻的制度根源,政治學者稱之為“雙重否決制”的必然惡果。
參議院里那個需要60票才能推翻反對意見的“冗長辯論規則”,本意是為了促進共識,如今卻變成了制造癱瘓的溫床。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兩黨都曾在掌握多數時考慮過廢除這個規則,又在淪為少數黨后,把它奉為守護自己的“神主牌”。
![]()
特朗普深夜在社交媒體上發帖,口氣強硬地要求立刻廢除規則,用“核選項”重啟政府,這招確實夠“野”。
可誰也沒想到,這招剛放出來一天,就被共和黨自己的領袖們集體拍死在沙灘上,場面一度非常尷尬,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圖恩的表態很直白:“今天廢除規則的人,明天就會后悔。”
不少參議院表態這個規則是我們兩黨心照不宣的“護身符”,誰掌權時都想留著它制衡對方,誰也不敢真把它廢了,所以這根本不是什么原則之爭,而是徹頭徹尾的政治算計。
![]()
政治學家托馬斯·曼恩一針見血地指出,政客們投票時受黨派立場影響的概率,是對選民訴求反應的3.2倍,這種扭曲,讓華盛頓的政治越來越像一場與公眾無關的、自我指涉的華麗舞臺劇。
而醫保補貼,就是這場舞臺劇里最無辜的道具,兩黨都拿著它當籌碼,共和黨說必須先重啟政府再談,民主黨說不先談補貼就絕不投票。
就這么點事,雙方硬生生地僵持了一個月,把無數家庭的生計,抵押給了自己那點可憐的政治利益。
![]()
當聯邦這臺巨大的機器銹蝕卡殼時,地方上的自救行動開始上演,這恰恰暴露了美國聯邦制的內在張力。
馬薩諸塞州、加州、得州等25個州,再加上華盛頓特區,一怒之下直接把聯邦政府告上了法庭。
他們的起訴狀寫得明明白白:農業部賬戶里明明有錢,卻故意不發SNAP福利,這簡直就是在拿老百姓的飯碗當政治籌碼。
![]()
農業部長羅林斯在記者會上嘴硬得很,拍著桌子保證賬戶里沒有能挪用的錢。
可第二天就被媒體無情“扒皮”:上周剛花了500萬美元搞活動,錢花得挺痛快,到了老百姓吃飯的時候就哭窮。
這種操作,徹底惹火了民眾,社交平臺上全是罵聲。
![]()
但有趣的是,面對這場愈演愈烈的危機,華爾街卻表現出驚人的“鈍感”。
摩根大通的分析師們冷靜地指出,政府每停擺一周,僅僅影響GDP增速0.1%而已,對于龐大的資本市場來說,這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這種資本的冷靜與民間的焦慮,形成了刺眼的反差,仿佛隔著一道無法逾越的墻。
更值得玩味的是,一些地方已經開始用自己的錢來填補聯邦留下的窟窿,加州動用12億州資金維持福利發放,紐約州立法則允許聯邦雇員延遲繳稅,用行動表達對聯邦的不滿與自力更生。
![]()
然而,德克薩斯州等保守派州,卻堅持“不替聯邦埋單”的立場,這種不同反應,進一步凸顯了美國內部的政治裂痕。
如果將目光投向鄰國,對比就更為強烈,加拿大在2011年也曾面臨類似的預算僵局。
但他們通過“緊急工作議會”機制,在短短72小時內就讓政府恢復了運作,效率高得讓人感慨。
![]()
面對如此深重的危機,一味地批判和抱怨顯然不夠,我們更需要尋找能夠重建信任的“藥方”。
前財政部長杰克·盧提出了一個頗具建設性的建議:設立“自動持續決議機制”,一旦預算僵局出現,政府基本運作能夠自動維持。
這個想法的核心,是把政治斗爭與民生保障“解綁”,避免普通民眾總是成為黨派斗爭的無辜犧牲品。
![]()
就在近日,一個跨黨派的議員小組,已經正式向國會提交了包含這一機制的法案草案,這為黑暗中的人們帶來了一絲微光。
普林斯頓大學的政治學教授,更是提出了一個“政治共情指數”的新概念,試圖量化政客們對民眾疾苦的感知能力。
不幸的是,他的研究顯示,美國的這個指數已經跌至歷史低點,這或許解釋了為何華盛頓的政客們,對普通人的哭喊如此麻木。
![]()
說到底,這場危機最終檢驗的,不是某個政黨的政治智慧,也不是誰的談判技巧更高明。
它檢驗的是,我們整個政治體系是否還留存著最基本的共情能力,還能否感受到一個母親面對空貨架時的絕望。
重建這份契約,需要的不僅是制度的修補,更是人心的回歸。
政治家們必須從華麗的辦公室里走出來,聞一聞真實世界里的煙火氣,聽一聽那些被忽略了太久的聲音。
![]()
停擺撕開了民主的華麗外衣,讓我們看到制度失靈時,民生竟是如此脆弱的抵押品。
未來的競爭,將是制度韌性的競爭,能否在紛爭中守住基本的人性與責任,是關鍵所在。
當政治表演淹沒民生疾苦,你認為拯救信任的第一步應該是什么?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