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眼看中國3:西方學者,對晚清社交禮儀有哪些誤解? |
![]()
想知道自己長什么樣子,只需要1秒鐘自拍就搞定。不過根據研究表明,由于美顏濾鏡和自我面孔識別優勢效應的存在,自拍照里的自己總是比現實中好看30%!因此,要想客觀一點,我們也需要看看別人鏡頭里的自己。
對待文化,和拍照這事一樣。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看待中國文化,有時作為局外人的西洋學者,也許比我們更冷靜客觀;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他們以自身西方文化的視角和刻板印象,也會得出一些偏見和有失公允的結論。
今天,有料君就以“晚清在華西方學者”提出的觀點切入,看看西方視角中的中國社交禮儀有哪些“弊病”,并深入分析為什么他們會產生這樣的“偏見和誤解”。
與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相比,中國人的夫妻關系,為何如此封閉?
![]()
晚清時期廣州一大官員的全家福
- 在晚清的中國,即使是關系超級熟絡的兩個男性朋友,也有一個完全不能干的事:問候對方的妻子。如果你在公開場合或者正式社交時企圖以這樣的方式與對方拉近關系,那提及“妻室甚至女兒”都不僅失禮,而且會讓對方陷入尷尬。妻子不能被提及,也更別提參與公開社交活動了。
在西方學者眼中,晚清的這種社交禮儀觀念甚是封閉。在西方,19世紀的男女兩性交往非常正常,但中國的習俗禮制限制了這種發展,中國的夫妻關系,也因此變得格外冷漠。甚至這種對女性毫無意義的壓迫,與西方啟蒙思想后追求“男女平等”精神完全相悖的。
我們承認西方學者眼中中國社交禮儀中的“封閉”成分,但他們其實并未看到,表象的背后是中國社會長久以來的“男尊女卑”與“綱常思想”,而西方啟蒙思想的“男女平等”也并非真正平等。
![]()
晚清時一對云南夫婦照片
清朝時期,“夫為妻綱”、“夫尊妻卑”的禮教觀念發展到頂峰,妻子的家庭地位非常之低,而妻子低下的地位又被法律確認。在“五服關系”中,妻子是丈夫的附庸與私人財產,而且家長是男性,掌握著家政大權,不允許婦女分割。統治者極力提倡所謂“別內外”、“勿聽婦言”,來實現他們的目的。所以,在公開場合提及對方家中的妻子,是完全不符合社交規矩的。“異姓卑幼,婦人不許輒見”,讓女性在家庭以外的公開場合參與社交,那更是違反倫理和家規,無利于婦女“保守貞操”和倫理秩序。而這一切,都是在維護等級宗法制度下的穩定,折射出一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風氣。
![]()
清代民俗圖
而西方啟蒙思想中的“男女平等”,也有局限性——這是種在不改變固有的男性主義的價值模式和規則下的“男女平等”。他們忽視了女性的特殊需求,要求的是女性和男性擁有相同品質,在融入公共社交領域中拋棄自己的女性本質,成為了男性的“克隆體”。因此,這并沒有帶來女性真正的自由。
與西方人追求理性探索相比,中國人對待傳統文化,為何充滿了不可侵犯的“我執”?
![]()
《清俗紀聞》中的“書生禮拜之圖”。
- 在晚清中國,大部分官員藏書眾多,而且對待中國的古代經典和傳統文化,都知識淵博侃侃而談,在生活中,如果碰到另外的一些人也對此感興趣或者深有研究,就會視為知己;可面對自然卻不屑一顧,不去學習自然現象背后的科學知識,簡單用“天狗吞月亮”這等神話說法解釋日月食。如果有人質疑這些中國傳統文化,會表現得很不高興,認為冒犯了圣賢與自己,不愿再多交往。
在西方學者眼中,我們中國人這種對自身傳統文化極高的熱情、對理性的科學自然知識不求甚解的態度,是一種文化的不進步與思維的局限。甚至在交往中流露這樣的態度,是種不寬容的表現,沒有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問題,也沒有保持適當自由和回旋的禮儀空間,那是種“中國人的傲慢”。畢竟在他們眼中,17世紀興起的那場沙龍活動,讓人們可以談論廣泛的話題,比如學術、藝術、政治、經濟和科學知識。而交談的意義,就是觀點交鋒和思想碰撞。事實上,法國啟蒙運動的發展與沙龍的興起的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對未知科學的探究和啟蒙的意識,便在這種平等的討論中蓬勃生長了起來。
![]()
Lemonnier《Geoffrin夫人舉辦的沙龍》
我們承認,晚清時代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確實有所缺失,但認定所謂的“中國人的傲慢”卻并客觀,背后是我們長久以來作為中國文化圈中心地位的一種必然,也是前年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自信。
多少年以來,中國一直保持自身的綜合實力中心地位。周圍有很多弱小的和未開化的小國家,這些小國家不斷地贊美與學習我們的文化,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驕傲便生長出來。中國自古以來就擁有一個與周圍地緣緊密聯系的文化小圈子,因此對本國文化的認同與熱愛,不會讓我們感到有任何奇怪之處。
![]()
清代學堂
再說說中國人為什么喜歡談論傳統圣賢觀點而忽視了科學,這和我們的哲學觀人生觀密切聯系。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不同,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而這個特殊性在于“人”,中國人一開始關心的就是人,而不是西方關心的“物”。我們的哲學是從圣王的傳統而來、向內看的德性和生命的學問,所以盡管中國也有一些科技性的知識,但終究沒能發展成為現代科學。但話又說回來,中國哲學引領下的人生觀,重視的就是生命問題,并始終把人放在本位。我們熟讀圣賢書并奉若經典,也是一種學問。固然學問無大小,真理無大小,但卻有本末,中國人是把握住了這個本末的。
![]()
晚清時代的中國人與洋人
最后,有料君還是想說:
也許沒有那個時代,能像晚清這樣,讓中國人第一次和西方世界如此貼近地站在一起。大家面對面的打量著對方、琢磨著對方。我們的臉長得一點都不一樣,言行舉止也有太多讓人驚訝的差異。一邊是保守、具有強烈自尊心的中國人——為人處世從容不迫卻也顯得不合時宜;另一邊是積極進取、對未知充滿了渴望的西方人——具有明顯的侵略性卻也渴望更了解未知的東方世界。這兩種不同的人與文明相遇,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些碰撞,一些保守與激進的較量。
每一種厚此薄彼,都是文化傲慢;每一種充耳不聞,都是文化的封閉。
這些西方學者對我們的評價,即使有片面之處,但對如今的中國人和社會仍然具有強大的借鑒意義。它是另一臺相機和另一個攝像頭,讓我們隱約看到了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自我,同時也讓我們警醒。畢竟總是自拍,可能真的會模糊掉我們實際的樣貌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