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29號,荷蘭干了件讓國際社會都看不懂的事——直接強制接管了安世半導體,新任命的臨時CEO斯蒂芬·蒂爾格立馬發函,宣布對中國安世斷供晶圓,理由竟然是“中國區公司不履行合約”。
這還不算完,中美剛在釜山談完,德國總理默茨就跳出來高調表態,說“不能讓中美決定技術的未來”,轉頭就要砸20多億歐元,把德國境內所有中企造的5G設備全換掉。這倆歐洲國家一前一后的操作,180度大轉彎把各方都整懵了,好好的合作說變就變,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
先說說荷蘭這波操作有多蠢。德國《經濟周刊》直接罵這是“罕見的蠢棋”,真是一點沒留情面。要知道,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方就是咱們中國,安世中國區公司完全不用吊荷蘭那邊,換個國內合作伙伴照樣能正常運轉。荷蘭放著好好的供應鏈不維護,非要跟著美國瞎起哄,強搶中企旗下的子公司,結果剛對華硬剛完,中美就舉行了會談,這下好了,荷蘭徹底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更打臉的是,11月2號安世中國直接官宣,成品和在制品庫存都備得足足的,貨物管夠!這一招簡直是釜底抽薪,直接讓荷蘭那邊的斷供成了笑話,他們也徹底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說真的,荷蘭這波操作不僅沒傷到中國,反而把自己的信譽砸得稀碎,以后誰還敢跟他們好好做生意?
再看德國,變臉速度比翻書還快。以前口口聲聲說中國是“合作伙伴”,結果轉頭就把咱們當成了“對手”。他們要換5G設備的理由,跟荷蘭強制接管安世半導體一模一樣,都是被美國慫恿的。可問題是,中美都已經談妥了,德國的外部壓力早就沒了,他們卻還要硬著頭皮浪費納稅人的20多億歐元搞替換,這不是腦子進水是什么?納稅人的錢是用來改善民生、發展經濟的,不是讓他們跟著美國搞政治操弄的。德國這種不顧自身利益的操作,不僅讓企業界摸不著頭腦,也讓外界嚴重擔憂,荷蘭這事兒會不會成為中歐貿易戰的導火索?
![]()
為啥說中歐貿易戰的風險越來越大?核心原因就兩點,說出來其實挺諷刺的。一方面是歐洲制造業垮得太快,遠超所有人的預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俄烏沖突,2022年烏克蘭撕了和平協議,西方非要深度介入,結果到2023年,北約的炮彈產能就跟不上烏軍的消耗了,好多歐洲國家的軍事庫存都見了底。更丟人的是,當時俄羅斯還沒轉入戰時經濟,軍工產能就超過了整個歐洲,后來人家還得到了朝鮮的幫助,歐洲更是被甩得老遠。連軍工這種關乎國家安全的產業都提不上勁,歐洲的制造業水平可想而知。自己競爭力不行,被中國企業越甩越遠,正常競爭贏不了,就想耍歪招、搞打壓,這嘴臉也太難看了。
另一方面,就是歐洲那些國家根深蒂固的“殖民思維”。都過去幾十年了,殖民體系早就瓦解了,可他們還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只有他們能打壓別人、收割別人,容不得其他國家反擊。在西方輿論長期的負面宣傳下,好多歐洲政客和民眾對中國的認知嚴重跑偏,還真把咱們當成“關外蠻夷”,覺得咱們就該乖乖聽話,哪有資格反制?可他們忘了,現在的中國早就不是以前了,咱們的反制都是實打實打在他們七寸上的,不是鬧著玩的。就像稀土出口管制,還有這次安世問題上的應對,每一招都精準有效。歐洲受不了這種反擊,就覺得是“挑釁”,非要跳出來回擊,這種扭曲的心態,讓中歐關系短期內根本沒法回暖。
![]()
不過話說回來,對于荷蘭這種投機主義做法,中方真得好好治治他們。荷蘭明知道斷供晶圓可能引發全球汽車業斷鏈,還非要這么干,就是想把事情鬧大,以此給中方施壓,好讓自己的損失最小化。這種損人利己的套路,如果不狠狠懲罰,以后其他國家肯定會跟著學,到時候麻煩就大了。現在中方已經用充足庫存破了荷蘭的斷供招,接下來就得讓荷蘭為自己的愚蠢行為付出代價,只有這樣,才能讓那些想跟著美國搞小動作的國家掂量掂量,破壞供應鏈、違背商業規則,到底值不值。
這事兒遠沒到結束的時候,歐洲國家要是還執迷不悟,繼續跟著美國搞對抗,最后受損的肯定是他們自己。畢竟現在的世界早就不是誰能單方面說了算的,合作才能共贏,搞對抗只會兩敗俱傷。接下來就看歐洲能不能認清現實,別再做那些自毀前程的蠢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