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享有“天下第一”盛名的古老關城,燕山與渤海在這里相擁。七城連環,鑄就“兩京鎖鑰”的無雙之地。
當烽煙散盡,山海之間的狹窄通道生長出兼容八方的市井煙火,剛毅如鐵,通達如海。
六百多年的長城雄關,不只是一道墻,更是記錄中國歷史的扉頁。
這里是河北山海關!
![]()
![]()
山海之間的咽喉要道
“帝王將相往來通,長城飲馬談笑中。除去秦皇山海險,天下誰有此關雄。”自古以來,不過彈丸之地的山海關,牽動著整個中國的歷史脈動。
![]()
燕山山脈自西向東橫亙于華北平原北部,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抵御外敵的天然屏障。現今依然保存完整的明代長城,也多沿燕山走向而建。
在燕山峻嶺之間,存在著若干條連接華北與東北的峽谷通道。漢唐時期,以穿越古北口的平岡道與穿越喜峰口的盧龍道最為重要。然而,這兩條道需翻越山嶺,車輛與重型輜重難以通行,運輸能力與效率受限——這也為后來山海關的崛起埋下伏筆。
![]()
在上千年的時間里,隨著海岸線東移,燕山最東端與渤海之間逐漸形成了“遼西走廊”,史稱“傍海道”。這里地勢平坦開闊,自宋遼以來便成為連接華北與東北的必經之路。
公元1381年,為防御遼東元朝殘余勢力,剛建立不久的明王朝在這條走廊的咽喉處筑城建關。這里北倚燕山,南臨渤海,所以名曰“山海關”。
第一關上的草字頭
山海關東城門上巍然矗立著鎮東樓,這座雄偉的二層箭樓上懸掛著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一關”牌匾,相傳出自明代書法家蕭顯之手。
![]()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天下第一關”的“第”字不是竹字頭,而是草字頭,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是一處書法設計:在這塊牌匾中,為了揖讓“天下”二字,采用了筆畫更簡潔、筆墨更輕的草字頭,其視覺分量也更輕,可避免頭重腳輕之感。
山海關初設之時,鎮東樓外的東羅城尚未修筑,鎮東門便成為直面關外的首道屏障。“天下第一關”稱號的背后,承載的是山海關作為華北門戶的戰略地位。
![]()
作為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一環,山海關將長城作為關城的東城墻,形成長城、關城一體的防御格局。這一設計既節約了人力物力,也增強了防御能力。整座關城因順應角山南麓緩坡地勢,十字軸線不拘泥于正方位,加之借長城為東城墻,呈北窄南闊的不規則梯形。
![]()
六百多年前的嗩吶是“集結號”
作為扼守遼西走廊的軍事防御重鎮,山海關的防御強度遠超長城沿線其他衛城,甚至比肩京師。
“山海之間見雄關,守城的王爺城上坐,十個千總站兩邊,百名把總列陣前,率領將士千千萬”,形象地描繪了其嚴整的軍陣,這里曾設十個千戶所,駐軍規模可達上萬人。
![]()
歷史上,山海關的嗩吶曾是官方樂器,樂手食朝廷俸祿。清末民國時期,嗩吶流傳至民間,當地人更習慣把嗩吶稱作喇叭。
嗩吶憑借極具穿透力的音色和音量,歷史上一度用于軍中儀仗。明代,嗩吶成為軍中重要號令樂器,抗倭名將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記載:“吹嗩吶謂之掌號笛,要聚各官旗頭目,發放軍務,必須吹得到齊方止。”在這里,嗩吶的功能類似于今天的“集結號”。
![]()
鑄在長城磚上的“永固”
從空中俯瞰,向東延伸的長城宛如一條巨龍探入海中,“老龍頭”因此得名。
20世紀80年代修復它時,文物工作者意外發現刻有“永固”二字的長城城磚——這不僅寄托著守城將士保家衛國的心愿,也承載著修筑長城以求江山永固的深遠寓意。
![]()
坐落于山海關北門外角山腳下的中國長城博物館,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長城專題博物館。館內有一面由120塊長城磚組成的展墻,磚上銘文清晰記載著燒造年份、責任部門等信息,體現了明代嚴格的軍事管理和質量追溯體系。
“河大營造”意為城磚是由河間衛軍士和大同中屯衛軍士組成的“河大班軍營”燒制,“天津營造”指的是天津衛所,“河南營造”則指河南都司。為加強京畿防務,各地衛所抽調軍隊組成“客兵”修筑、協防長城,明朝傾舉國之力鞏固北方防線。
填不滿的山海關
明朝時期,軍事防御是山海關唯一的功能;清代以來,隨著山海關功能的轉變,關內外很多人途經這里,山海關成為關內外文化、商貿交流的載體。
今天的山海關南大街上,還完整保留著一座帶有鮮明巴洛克風格的民國建筑,獨特的造型和醒目的楹聯,都讓人聯想到昔日繁華的商業氛圍。
清末民初,關內災荒戰亂頻繁,數千萬山東、河北百姓經山海關奔赴東北,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聲勢浩大的移民行動——“闖關東”。作為陸路出關的咽喉要道,山海關吸引了大量外來移民在此定居、經商。
民國初期的山海關,京奉鐵路與渤海灣的碼頭,形成鐵路加水路聯運網絡。當時流行這樣一句話,“拉不敗的東三省,填不滿的山海關”,生動描繪了這里作為物資集散中心的繁榮景象。它和當時首屈一指的海陸樞紐和通商口岸——天津有一拼,山海關也因此被譽為“小天津衛”。
風靡一時說書場
茶館聽書,是山海關人從清末民初流傳下來的習慣。
“小天津衛”的繁華,催生了旺盛的娛樂需求。評書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在山海關風靡一時。在當時的山海關南門外,甚至有一條專門以說書命名的“說書場胡同”。
![]()
至清末民初,山海關的說書文化達到鼎盛。說書場一帶聚集了數十家茶館,每家皆有能說會道的說書藝人。許多評書大家都曾在此獻藝,如袁闊成的父親袁杰武、單田芳的母親王香桂。
1948年,山海關解放。彼時還是評書新人的袁闊成,根據解放軍進城、土改運動的見聞,連夜創作評書《迎解放》。古老的山海關,也見證著歷史新的一頁。
如今的山海關,山海依舊,氣象已新。當晨光再次投射在滄桑城墻上那塊古老牌匾,或許會真正領會到“天下第一關”的內涵。
觀一城文脈,
知古今春秋。
11月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18:20檔,《文脈春秋》邀您一起走進“天下第一關”——河北山海關。
來源:央視一套
編輯:崔婷婷 編審:高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