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時內,美方接連發出兩道威脅。與此同時,加拿大也趁勢出手,要和菲律賓再“搞事情”,面對這種情況,解放軍正坐鎮南海。那么,美國為何要再度挑釁?加拿大此時與菲律賓勾連,又有什么目的?
當地時間11月2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時表示,如果中國不履行暫停稀土出口限制的承諾,美國將“隨時提高關稅”,甚至不排除“用到極限”。貝森特稱,中國掌控了稀土市場,但“有時并不可靠”。他強調,美國不會與中國脫鉤,但必須“降低風險”。
![]()
不難看出,這番話實際上是重復了特朗普政府的舊邏輯:在希望合作的同時,保留對華施壓的手段。此外,美國此時強調“稀土脫鉤”,一方面是回應國內鷹派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在對沖特朗普政府讓步后的政治壓力。畢竟在釜山會晤上,美國已經承諾將對中國商品關稅平均下調10%,并同意暫停部分出口管制。外界普遍認為,這是中美貿易戰階段性停火的標志。但貝森特的警告顯示,美方仍想通過口頭威脅維持主動權。
相比之下,第二道威脅則更為敏感。當地時間10月31日,特朗普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及“是否會在臺海沖突時出兵”,他拒絕明確回答,只說“中國知道后果”。這是一次典型的“戰略模糊”表態。拜登時期的政策偏向“清晰防衛”,而特朗普則回到了老路:不承諾“保臺”,但保留威懾。從表面上看,這種模糊似乎是降溫,但實際上更危險。因為模糊給了兩面解讀空間:華盛頓可以向臺當局傳遞“美國仍會支持”,也能向中國大陸暗示“美方沒公開承諾”。特朗普此舉既可安撫國內鷹派,又能維持與中國談判的靈活度。
對此,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的回應非常明確: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解決臺灣問題只能由中國人自己決定。朱鳳蓮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民進黨當局與外部勢力勾連謀“獨”,是臺海和平的最大威脅。大陸仍堅持“和平統一”的最大誠意,但不會為“臺獨”留空間。這種表態是對特朗普含糊言論的定調:中方看得清美國的意圖,不會被表面溫和所迷惑。
![]()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在臺灣問題上虛張聲勢之際,加拿大突然插手南海事務。11月2日,加拿大國防部長麥金蒂與菲律賓防長特奧多羅在馬尼拉簽署《訪問部隊地位協定》。該協議允許加拿大軍隊在菲律賓參與軍事演習、情報共享和災害救援。這是加拿大首次與亞太國家簽署此類協定,此舉顯然是為配合美方在該地區的戰略部署。
針對這一情況,中方早有準備。10月底,菲方拉攏域外國家組織所謂“聯合巡航”時,南部戰區就迅速反制。發言人田軍里大校表示,菲方的行為嚴重破壞地區和平穩定,解放軍全程嚴密監控,保持高度戒備。從現實來說,解放軍的行動比外界看到的更穩健。南部戰區的巡邏頻次持續增加,衛星監控覆蓋整個南海空域。中方以“掌握態勢”為基礎,既防止沖突升級,又防止外部勢力誤判,同時對任何越界行動都保留及時反制能力。
![]()
綜合來看,這場72小時的外交風波,其實是一場多線合圍的演練。美國在經貿上試圖用“稀土牌”維持壓力,在安全上以“臺灣議題”制造牽制,而加拿大、菲律賓則充當外圍配合角色。但與此前不同的是,這次中國并未被動應對,而是以穩制動。暫停稀土出口限制不是退讓,而是主動設置緩沖;在臺海問題上保持原則底線,同時不給對方炒作空間;在南海上則以行動證明掌控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