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壩上草原褪去盛夏的濃綠,層林盡染的山林與金黃無垠的麥浪交織,勾勒出張北縣獨有的秋日畫卷。
10月的夜晚,張家口市張北縣青草堂內鐵樹銀花與滿天煙火為這家民宿今年的運營畫上了浪漫的句號。“從6月入夏到10月國慶,我們陸續推出‘天路越野’‘草原篝火晚會’‘非遺打鐵花體驗’等項目,民宿也基本處于爆滿狀態,游客來自天南海北,咱們張北的文旅事業發展勁頭越來越足了。”民宿負責人李燕龍說。
民宿的火爆成為張北文旅的發展的生動縮影,不斷增長的數據提供了更有力的印證。據統計,2025年1-9月,全縣累計接待游客999.2萬人次,同比增長6.4%。旅游消費80.3億元,同比增長3.2%。國慶中秋小長假期間,張北接待游客人數再創歷史新高,假期八天,全縣共接待游客29.04萬人次,日均游客規模4.8萬人次
從草原音樂節的萬人合唱,到草原天路的移步換景,再到農家民宿的鄉土愜意,張北縣正逐步打破“一季游”局限,實現“來張北避暑”向“來張北賞秋”“來張北玩雪”的全季延伸,更以持續升級的服務保障與業態創新,不斷擦亮壩頭地區文體旅融合的“金名片”,讓縣域旅游經濟熱度穩步攀升。
基建升級:
扮靚“風景道”,做實“服務鏈”
來自石家莊的游客王女士與朋友錯峰自駕駛入草原天路,在西線入口驛站外,顯眼的導覽圖,清晰標注著下一驛站的距離、周邊景點介紹及衛生間位置。“我們來了好幾次天路了,現在不僅景色美,服務保障也更好了,每個驛站都有熱水和休息區,太貼心了!”王女士說。
據張北草原天路管理處市場開發科科長馬駿介紹,2025年草原天路共完成15個驛站及公共區域的標識系統改造;將71家馬場市場整合為30家集中經營點,既避免了商業開發對自然景觀的破壞,也筑牢安全防線、規范服務標準。
除了基礎服務優化,草原天路的“景觀靈魂”也在不斷升級。今年,張北縣重點打造了“兩嶺(樺皮嶺、野狐嶺)、兩山(雞冠山、李太山)、兩壩(柳條壩、漢諾壩)、兩洞(天泉洞、白龍洞)”八大特色景觀,每個景觀節點都配套建設了觀景平臺,為游客提供更多的“打卡體驗點”。“草原天路是張北縣一張靚麗的風景名片,我們希望草原天路不僅是風景道,更是游客心靈的放松旅途。”張北縣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黃中慶說。
不止草原天路,2025年張北縣還同步推進了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重點項目建設,全年實施項目6個,計劃總投資8.76億元,涵蓋鄉村旅游、研學文旅等業態;同時出臺《張北縣旅游服務質量提升專項行動方案》,啟動“五星創建、千店示范、萬戶參與”工程,引導全縣4000多家酒店、民宿、餐飲店規范經營,為游客提供更優質的消費體驗。
品牌創新:
以“文”塑魂,以“體”賦能,以“研”拓界
文旅融合,核心是“文”與“旅”的相互賦能。近年來張北縣始終圍繞“中都草原、草原天路、草原音樂季”三大核心品牌,通過文化挖掘、體育聯動、研學拓展,讓文旅I P從“單一出圈”走向“多元出彩”。
在文化賦能方面,張北縣深挖蒙元文化與農耕文明交融的歷史底蘊,將“看不見的文化”轉化為“可體驗的場景”。在野狐嶺生態旅游區,原創實景馬術劇《野狐嶺大戰》自2024年7月首演以來,已接待觀眾超16萬人次。該劇以野狐嶺戰役為背景,動用一百余名專業馬術演員與五十多匹戰馬,通過實景布景、燈光特效,重現了金戈鐵馬的歷史場景。不少游客看完演出后還會前往元中都博物館、元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近距離參觀元代都城遺址。“以前覺得歷史很枯燥,看完演出再逛遺址,好像一下子就懂了這段歷史的意義。”來自北京的學生游客小李說。
此外,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對經典演出《中都·印》主題、舞臺進行了升級;被稱為國內戶外音樂節標桿的“張北草原音樂節”,用涼爽草原與熱情搖滾的自由文化內核堅守16年依然熱度不減。
體育賽事是張北縣拓展文旅業態的另一重要抓手。作為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張北縣依托自然優勢,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體育活動。8月24日,2025年中國自行車運動騎游大會暨首屆草原天路自行車賽(張北站)成功舉辦,吸引來自全國的千余名騎行愛好者參賽,選手們沿草原天路騎行,既能挑戰自我,又能欣賞沿途美景。“在草原上騎自行車的體驗太特別了,空氣好,風景美,明年我還要帶家人來!”參賽選手張先生說。除了自行車賽,張北縣每年還會對接舉辦越山向海人車接力中國賽、大田杯馬術賽、青少年輪滑、無人機比賽等十多項賽事,帶動賽事經濟持續升溫。
今年,張北縣還重點推進研學基地建設,深化文旅與教育融合,打造出德勝村、元中都遺址公園、野狐嶺軍事要塞旅游區三大特色基地。基地開設“金豆豆”種植、新能源探秘、模擬考古等體驗課程,吸引了全國各地中小學生紛至沓來。截止目前,三個研學基地共接待5.5萬人次,助力研學成為張北文旅發展新增長點。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產業躍升:
讓“流量”變“增量”,文旅賦能鄉村振興
文旅“發令”,經濟奔跑,服務升級帶來的“留量”與文旅品牌提升的“流量”都化身成經濟發展的“增量”,旅游業已成為張北的支柱性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例如中都草原和草原天路周邊的鄉村旅游片區已初具規模,距離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不足5公里的五福堂村,農家院遍地開花。五福堂村下轄3個自然村、常住116戶,目前光經營民宿的就有90多戶。很多在外務工的村民夏天專門回來做旅游服務,全村近400人投身旅游業。“音樂節期間民宿家家爆滿,旅游業已成主導產業,再加上農業、光伏產業,村民人均年收入能達到12560元。”村黨支部書記胡萬成介紹。
五福堂村的產業發展在張北不是個例。位于饅頭營鄉義合德村的張北華潤希望小鎮內,52套新建改建的民居錯落有致,產業幫扶酒店迎來八方游客,曾經只能靠天吃飯的村民,如今有了旅游服務等多條增收渠道;遠近聞名的小二臺鎮德勝村,農家民居成了“銀窩窩”,民宿產業每年夏季為村民們實現兩三萬元的增收;賽事經濟帶來了餐飲、住宿、交通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例如依托首屆草原天路自行車賽,周邊鄉鎮餐飲、娛樂消費比平時漲了30%-40%...越來越多的村莊依托各自的特色資源,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共同描繪出張北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目前,全縣酒店、賓館、農家院、精品民宿、便民驛站、特色餐飲店4000多家,旅游接待床位6萬多張,旅游從業人員達到5.2萬人,旅游接待人數連續十年保持10%以上增長。
在張北,春生時踏青、夏涼季避暑、秋韻中賞色、冬景可戲雪,這個連續七年榮登“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的壩上小城,正以更專業的服務、更豐富的業態、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全域、全季文體旅深度融合的道路上闊步前行,用心書寫著屬于這片土地的“詩與遠方”新答卷。(孫琳 李曉孔 翁曉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