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當《今日說法》主持人李曉東拿著添了香精的偽劣茶葉自嘲“人一貪念就離被騙不遠”時,全國觀眾的調侃背后藏著深刻警示。
無獨有偶,“反詐大使”朱時茂接連遭遇“熟人借錢”騙局,先被冒名者以“侄子結婚急用錢”騙走2000元,次日又遇冒充好友索借的圈套。
兩位深耕反詐領域的公眾人物接連“翻船”,徹底擊碎了“專業身份自帶免騙金牌”的幻想:騙局的狩獵場從不限定人群,人性弱點才是唯一的瞄準鏡。
![]()
李曉東遭遇的“豪車賣茶”騙局,實則是騙子“以利誘之”的經典范式。
騙子選址銀行停車場鎖定“剛辦業務、錢包充盈”的目標,駕奔馳建立“不差錢”的信任背書,再用“千元茶二百甩賣”的價差制造“撿漏”錯覺,最后以“騰座位趕時間”逼促決策。
這套組合拳精準擊中“貪便宜+怕錯過”的雙重心理,讓法制主持人也失守防線。
而朱時茂的遭遇則揭示了另一重陷阱:“以情圍獵”。騙子冒充熟人營造緊急情境,利用人際信任和同情心打破理性壁壘,即便話術破綻明顯,也能靠情感裹挾讓人倉促轉賬。
![]()
兩種騙局路徑迥異,卻都遵循“精準定位人性弱點”的核心邏輯。
這類騙局早已形成龐大的“家族體系”,從線下街頭延伸至線上空間。
高速服務區“寶馬車主破產甩賣真皮包”、景區“老鄉自采蜂蜜”,與豪車賣茶如出一轍;線上則衍生出“冒充軍人投資理財”“刷單返利”等變種,煙臺公安就曾6小時緊急攔截一起30萬貸款詐騙,騙子正是偽造軍人身份、利用婚戀關系建立信任。
![]()
更值得警惕的是,騙局正加速迭代升級:賣假茶者帶“檢測儀器”現場演示,假保健品商家搞“免費體檢”偽造數據,甚至組建“賣家+托兒”團隊營造熱銷假象。
但無論包裝多花哨,非正規渠道、遠低于市場價、催逼即時付款這三大破綻始終無法掩蓋。
聰明人為何也會被騙?心理學上的“被害人盲點癥”給出了答案:當人被迫切需求或欲望裹挾時,會出現注意狹窄、判斷力減弱的狀態。
李曉東的“貪漏”、朱時茂的“重情”,本質都是特定情境下的理性“短路”。
![]()
就像普通人明知“9.9元勞力士”是坑仍會點開,明知路邊抽獎是套路仍難抵“一等獎”誘惑,騙子的高明之處,在于把陷阱偽裝成“專屬福利”,讓受害者誤以為是運氣降臨而非風險潛伏。
這種心理操控無關智商,只看是否精準擊中人性軟肋。
對抗不斷進化的騙局,既需個人筑牢心理防線,更要借助技術與社會合力構建防護網。
國家反詐中心APP 2025年的升級功能頗具代表性:AI智能通話守護能實時分析話術,識別“安全賬戶”等關鍵詞時彈窗預警;境外來電攔截可屏蔽90%以上的跨境詐騙呼叫;全鏈路反饋機制讓用戶標記的詐騙號碼快速同步至反詐系統,形成聯防網絡。
![]()
而警方的精準防控同樣關鍵,跨區域追蹤“現金速遞”洗錢團伙、緊急攔截涉詐資金,彰顯了技術賦能下的打擊效能。
若不幸中招,主動維權方能“反殺”。保存轉賬記錄、商品樣品、騙子特征等證據是基礎,隨后可通過“報案+投訴+舉報”三步維權:向案發地派出所報案提供線索,向消協申請“退一賠三”,若涉及食品可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此前就有消費者憑此讓假酒騙子退錢又受罰。
![]()
更重要的是,受害者分享經歷能形成反詐合力,正如李曉東的視頻警示,比任何說教都更具穿透力。
李曉東的千元教訓與朱時茂的受騙經歷,共同敲響了全民反詐的警鐘:沒有誰能置身事外,防騙永遠是必修課。
面對“天上掉餡餅”,多問一句“為何是我”;遇到“熟人求助”,務必多渠道核實身份。當個人克制貪念、保持警惕,當科技筑牢預警防線,當社會形成共治網絡,騙子自然無機可乘。
正如李曉東所言:“騙術再高明,也敵不過清醒的頭腦。”下次再遇“豪車賣茶”之類的誘惑,不妨回一句“我朋友開茶廠,要不幫你問問收購價?”,這既是對騙子的戳穿,更是對自己理性的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