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誘餌背后的驚天騙局
北京張女士在直播間以7元搶購電動攪蒜機的訂單,最終演變成5萬元的血本無歸。這并非個案,詐騙分子正利用超低價商品引流的套路批量收割消費者:通過直播平臺售賣瑕疵品(如壞損電器、雜牌日化),偽造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開設短期店鋪。警方調查顯示,此類店鋪平均存活周期僅7-15天,得手后立即注銷跑路。
![]()
假客服的“完美售后”話術模板
當張女士收到損壞的攪蒜機聯系售后時,騙局正式進入關鍵階段:
- 劣質貨品倒逼投訴:商家故意發錯貨(如名牌洗衣液變三無產品),利用消費者維權心理誘導主動聯系;
- 脫離平臺埋雷:以“掃碼快速理賠”為名引導添加私人微信,反詐中心數據顯示,90%受害者在脫離平臺監管后48小時內被騙;
- 小額返現鋪墊殺局:前3-5筆刷單任務均返還傭金(單筆<100元),待受害者放松警惕后突然制造“操作失誤”陷阱。
![]()
從刷單到傾家蕩產的致命鏈條
詐騙分子通過三重心理操控完成收割:
- 話術恐嚇:以“賬戶凍結”“影響征信”為由逼迫大額轉賬,北京警方案例中,超60%受害者為挽回前期損失連續轉賬3次以上;
- 資金蒸發:贓款通過虛擬幣、境外賬戶層層轉移,追回率不足5%;
- 精準收割:張女士從最初500元“糾錯金”到累計轉賬5萬元,正是典型“沉沒成本”騙局的寫照。
![]()
平臺漏洞與反詐自救指南
雙向防御體系亟待建立:
- 消費者端:牢記“三不原則”——不掃陌生二維碼、不加私人客服、不信高額返利,遇糾紛務必使用平臺內置聊天工具留證;
- 平臺端:需破解營業執照PS過審、異常店鋪預警滯后等審核短板,某電商近期關停1.6萬家涉詐店鋪的案例表明,開通“貨不對板一鍵凍結”功能刻不容緩。
守住“最后一公里”防線
央視曝光的多起案例揭示,詐騙分子已將“發錯貨”升級為標準化犯罪產業鏈。警方提醒:收貨時應全程錄像驗貨,任何脫離官方平臺的“售后理賠”都是詐騙信號。唯有消費者、平臺與警方形成聯防機制,才能斬斷這條披著電商外衣的黑色產業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