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NASA確認了星際彗星3I/ATLAS正在釋放水分子。這消息一出,讓人既激動又有點兒慌,因為它把很多我們以為很獨特的東西,狠狠地拉回到宇宙尺度上去重新審視。
先把幾個關鍵點說清楚:3I/ATLAS是2025年7月被夏威夷的ATLAS望遠鏡發(fā)現(xiàn)的,它是人類記錄到的第三個穿過太陽系的星際天體,前兩位分別是2017年的Oumuamua和2019年的Borisov。
![]()
天文學家估計這顆彗星的年齡大約70億年左右,差不多是地球的兩倍有余。它以超過58公里/秒的高速穿行,軌跡是一條雙曲線,也就是說,這位星際訪客只是短暫停留,然后會永遠離開我們。
![]()
那么NASA是怎么探測到水的呢?答案在紫外線里。尼爾·格雷爾斯·斯威夫特天文臺發(fā)現(xiàn)了來自彗星的微弱紫外熒光信號,而那正是羥基(OH)的“標志”。在陽光照射下,水分子會被分解成羥基,所以檢測到羥基就等于是間接證實了水的存在。更令人驚訝的是,觀測表明,這顆彗星每秒大約在損失40公斤的水。在距離太陽相對較遠、通常冰不會輕易升華的地方,竟然還能看到這樣的“出水量”。我不得不承認,這比我想象的要戲劇性許多。
說到戲劇性,之前的兩位星際訪客就很不一樣。Oumuamua給人感覺偏“干”,找不到明顯的揮發(fā)性物質,Borisov則是富含一氧化碳,但缺少水,3I/ATLAS 則偏“水潤”。這類差異本身就很有意思:它像是在告訴我們,不同恒星系統(tǒng)里形成的天體,化學性狀相當多樣。也就是說:宇宙并不是把一種“模板”塞給所有行星系統(tǒng),而是有豐富的地方差異與可能性。
![]()
我個人對此感到既興奮又有點小小的忐忑。興奮是因為,水不是開玩笑的東西,它和生命密切相關。要是其他恒星系里也有大量含水的彗星或小天體,那行星系統(tǒng)中出現(xiàn)生命原料的概率,理論上就大大提高。忐忑是因為,每一次新的發(fā)現(xiàn)都會打碎我們某些自以為是的“常識”,逼我們重新組織知識。但科學嘛,總是這樣,一步步把舊地圖畫得更粗糙,再慢慢細化。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彗星在這么遠的地方還在失水,暗示彗核里的冰粒或有某些我們沒見過的反應方式。正如研究團隊所說,這可能會改寫我們對彗星活動的理解。誰能想到,一顆來自別處、幾十億年歷史的冰塊,還能在短暫拜訪中,給我們提供如此多的線索?
對于接下來的觀測,天文學家并不打算就此停筆。雖然這顆彗星一度變得暗淡,但預計它會在2025年11月中旬再次變得更容易觀測。那會是一個好機會,借助更先進的儀器,去進一步探測它的組成,看看還有沒有更多“驚喜”藏在那冰塵之中。
寫到這里,我忍不住想到一個畫面,夜空靜謐,一臺望遠鏡在風中微微振動,科學家們盯著數(shù)據(jù),屏幕上跳出一行行數(shù)字,像是外面世界遞來的一張老舊明信片。上面寫著,“這里有水,也許不止一點點。”
最后,為什么這件事這么重要?簡單來說,它把“可能性”這個詞又拉回來了,如果水在別的恒星系并非稀有,那么生命出現(xiàn)的原料就可能更普遍。當然,這并不等于我們已經發(fā)現(xiàn)了外星生命,那是另一個更復雜、更難回答的問題。但至少,3I/ATLAS給了我們新的證據(jù)去構建更豐富的宇宙圖景。
未來幾周,3I/ATLAS將再度亮起,想必屆時會有更多數(shù)據(jù)、更多討論。我很期待,也有點小小的焦躁,也許這就是科學家們的那種“想馬上知道答案”的心情。若你也同感,不妨一起關注這顆來自遙遠星際的訪客,期待更多打破常識的新發(fā)現(xià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