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福州老城區還多是砂石路,晴天揚灰,雨天泥濘。直到六十年代初,貫穿鼓樓臺江兩區的“五一路”建成,市民第一次開了眼界:馬路原來可以這樣修:寬闊如學校操場,平直似機場跑道,全程用水泥澆灌。也在這時期,我家小巷外的湖東路也動工了,我和路邊居民們,親眼見證了一條老路“由土變洋”的華麗轉身。
![]()
那時我在鼓一小讀書,每天放學路上,都要停下來看鋪路。工人們用條石圍出路肩,填上沙子碎石,又開來壓路機碾出新路基,最后拖來一個大鐵罐現場燒瀝青,刺鼻的煙霧升起,融化的黏稠黑液倒滿路基,壓路機來回“轟轟轟〞碾過冒熱氣的瀝青泥,能感覺到地面在微微震動。看著路面一天一個樣,從鼓屏路十字路口不斷向東延伸,到了中山路口拐個彎,直鋪進中山路盡頭的福州軍區后勤部大院。
沒多少日子,一條黝黑發亮,光潔平坦的柏油路呈現眾人面前,好多大人小孩,脫掉鞋子,光著腳丫在瀝青面上呼叫跳躍,甚至翻起跟斗。那年代街頭光腳走路的人不少,說出來還有點難為情,只是為了節省點買鞋子的錢。如今這新鋪的柏油路,對光腳和穿鞋的一樣友好,赤足的不再被砂石硌腳,穿鞋的也免去塵土粘附。特別要說明一下,那年代馬路上汽車極少,小百姓騎車走路還多憑自己方便來,奔跑在新路上就似一場向建設者的感謝和慶賀,彼此開心,交通規則一時也赦免了。
中山路口是丁字路形的,丁字的第一橫,是路邊一個高墻大院,民國時期的一座宮邸,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里住進幾家副省長,門口每天有解放軍站崗。柏油路鋪過丁字路口官邸圍墻后,在離我家小巷口三四十米處嘎然而止,不鋪了,留下二百多米就到頭的老砂石路。這讓我有些遺憾,之前我還設想過,以后可以經常當赤腳僧,放學后光腳丫從柏油路面一直走到我家巷口,先在巷口避雨亭坐下,拍打干凈腳板上的灰塵,再套回膠鞋以規矩學生形象回家去,可惜完美計劃就差了那么一丟丟不完美了。
遺憾很快過去,新鋪的路面成了小巷孩子最喜歡的游樂場,尤其離我家最近的中山路,它是湖東路的一條支路,路盡頭是部隊單位,平時就人少車稀,很適合孩子玩。生活在狹窄小巷里的孩子,更渴望巷外的海闊天高,更需要舒展的活動場所。中山路雖只兩個車道寬,但足夠寬敞平直,足夠讓我們知足。四、五年級后,我們已是中山路的常客了。我們用橡膠瓶塞放煤油里浸泡,泡軟發大后做成彈性極好的雞毛毽子,可以幾個孩子一塊玩,從路口開始,第一人出腳踢起毽子,其他人待毽子落地彈起后第二腳跟上,然后第三腳第四腳互相接力著一直踢到后勤大院門口,并保證中間不“死毽”。我們還在平整的路面上推鐵環,重如自行車的大鋼圈,輕如筆芯細的鐵線環,都能輕松駕馭著從中山路湖東路一路推到鼓屏路。后來學騎自行車也在這些路上,我們為此無數次摔過車負過傷,路面留下點點血滴和自行車蹭地劃痕,可以說我們和柏油路兩敗俱傷過。
五年級的暑假天,我們四個“卡溜仔”(福州話里貪玩的孩子),租了兩部舊自行年,一車兩人,象往常一樣在周邊柏油路上騎著玩。兜兜轉轉到鼓屏路部隊門診部(現省直機關醫院)路口,看見有自行車從門診部斜坡沖下鼓屏路,大伙一看來勁了,也學著騎車從斜坡直沖下來。先一人一車,后兩人一車,反復兩趟仍不過癮,又有人帶頭雙手離開車把直沖而下,直沖到鼓屏路與鼓東路的十字路口,第一位完成了,第二位也完成了,第三位撒手下沖時,前輪不知讓什么絆了,車頭猛的沖向路左,一頭撞上樹干,人重重摔倒在路邊……
完了!我看到玩伴捂著臉叫喚眼睛看不見了,鮮血好像從左眼位置不斷流出,歡樂瞬間被恐懼取代,大伙都懵圈了。這時一個綠色身影閃出:趕快趕快,送門診部去。是位解放軍!他蹲下來,掏出手帕緊緊捂住我玩伴臉上的出血處,指揮我們把傷者扶上自行車往坡頂推,上到門診部后,那軍人先我們一步閃進一扇門,馬上出來兩位護士,一邊一個將傷者扶進去。待我們再見到軍人時,他已套上一身白大褂,招呼傷者躺上檢查床,又叫我們退出去在走廊等。
不知多久時間,軍人出來了,現在該稱他軍醫才對。他對我們說,你們同伴萬幸撞在樹干上,眼角縫了幾針,要是撞在石頭或磚墻上,眼睛可能不保了。他批評我們玩這種危險游戲,又要我們通知傷者父母來接人。我們站在軍醫面前不敢抬頭,只說不敢叫玩伴父母來,但保證會一起把受傷同伴送回家。那軍醫也沒堅持,臨走前又交代,三天后來換紗布,記住一定要好好呆在家里,眼睛位置不能感染的。
后來回想,那天幸虧遇上了那位解放軍,要不然我們幾個孩子真不知道怎么處理這意外事。我們手忙腳亂地送人就醫,又匆匆忙忙地離開回家,還不知道那解放軍醫生叫什么名字,也沒對他道一聲謝謝,甚至連縫合傷口的費用也沒叫我們付。
因為那場意外,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解放軍出現在身邊,解無助之困,救流血之急,讓我深切感受到軍人身上的溫暖和依靠。后來每次經過部隊門診部路口,我都不由地往門診部方向尋找,希望還能看到那位軍醫,可惜再無見過。如今,那軍醫的模樣已經想不起來了,只有那身綠色軍衣,紅五星紅領章,還有捂住我玩伴傷口扶車上坡的身影,永遠銘刻心頭。
打小開始,我生活圈里的鼓屏路、湖東路、中山路一帶,分布過許多軍事單位,經常見到站崗的或走動的軍人,那時候小孩對解放軍叔叔,又敬畏又好奇。經過那場難忘的經歷,我忽然覺得穿軍裝的人天然的可親可敬,讓人信賴,由此萌生了長大后也要當解放軍的念想,像我周圍的軍人那樣,披一身綠軍裝,保衛祖國護佑人民。幸運的是,此生真的實現了這個愿望。
數十年過去,兒時生活的那片街區舊貌巨變,小巷不見了,平房變成了高樓,鼓屏路、湖東路、中山路還在,只是再不能當孩子游樂場了。如今路上滿是擁擠的汽車、電瓶車,路面倒是拓寬了,空間視野卻變小。來來往往的人們不會知道,這里曾是一幫小小少年從童年走向青春的成長跑道,他們曾在最早的柏油路面上赤腳奔跑,踢毽子推鐵環,快活無比,也曾在它黝黑堅實的胸脯上玩高級摔大跤,驚慌失措。柏油路見證了孩子最純粹的歡樂,也見證過他們最慌亂的時刻。同時,新的醒悟,新的向往,也在這些路上萌芽生長,讓他們在這視野開闊的大路前方,慚漸看清了自已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