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 年,18 歲的江蘇農村青年沈健懷揣憧憬入伍,成為一名基建工程兵,踏入北京的工地;38 年后,他已是北京城建道橋建設集團報社總編輯,手握筆桿記錄時代。這一路,他從住工棚、扛工具的戰士,到與文字為伴的新聞人,累計發表 4000 余篇稿件,挖掘于忠新等眾多典型人物,見證企業從千萬元營收到百億規模的跨越,也以筆墨勾勒出國家改革開放 40 年里,建設領域的滄桑巨變與奮斗精神。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 40 周年,也是我所在的北京城建道橋建設集團組建成立 35 周年,而我到北京工作生活也已經 38 周年了。這幾十年的時光,于國家、于企業、于我個人,都是一段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
▲剛參加工作時的沈健
我的家鄉在江蘇如皋的農村。1980 年 11 月,18 歲的我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入伍成為基建工程兵部隊的一名戰士,來到了首都北京。本以為到北京能住高樓,過上不一樣的生活,可現實卻是基建工程兵整天與工程、工地打交道,一身土一身泥,住的是工棚。但我不甘于這樣艱苦的生活,我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于是工作之余,我把所有時間都用來讀書。
部隊的閱讀資源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每個班訂閱的基建工程兵報、解放軍報,每個排有的人民日報、北京日報,我都反復通讀。通過這些報紙,我了解到部隊的建設、北京的發展以及國家的大勢,理論和政策素養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我還省下津貼費從報攤購買《詩刊》《人民文學》《大眾電影》等雜志,如饑似渴地閱讀,這些文學作品滋養了我那原本荒漠一般的精神世界。
在部隊的三年,我不僅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水平,還參與了一些重要工程的建設,如新華社通訊大樓、地鐵二號線建國門站、北護城河等工程。1983 年 7 月,在百萬大裁軍的背景下,我所在的部隊集體轉業改編組建了北京城建集團,當時叫北京市城市建設工程總公司,我所在的單位北京城建道橋集團,當時叫北京城市建設機械施工公司。
![]()
▲與工人日報資深記者、編輯高曉林(右)參加新聞培訓后合影
轉業后,我成為了一名建筑木工,參與的第一個工地是清華大學校園里的萬泉河水系整治施工。置身于清華校園,看著那些莘莘學子,我內心充滿了羨慕,也更加渴望學習和改變命運。每到周末,我就會去成府路上的新華書店,把不多的工資都用來買詩集、小說。同時,我報名參加了人文函授大學,通過大學教授、作家的講座,系統地學習了文學理論,這為我后來的新聞宣傳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工作之余,我堅持每天寫一篇詩歌習作。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詩歌習作先后在《北京晚報》《北京城建報》等報刊上發表。記得第一次拿到一元錢的稿費,我高興了好久,那是我工資之外的第一次勞動所得。這些發表的詩歌不僅給了我經濟上的一點小收獲,更重要的是讓我堅定了在文字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1984 年,是我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所在企業舉辦了新聞寫作通訊員培訓班,在單位黨支部書記張家甫和公司第一任宣傳部長陳修生的引導和幫助下,我結束了木工生涯,轉崗到公司機關黨委宣傳部,正式開啟了我的新聞宣傳工作之旅。
剛到宣傳部,我遇到了很多良師益友。蘭山河,這位部隊大院長大的干部子弟,在我的理論素養和職業素養提升上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宣傳部的李樹柏、孟萍、張萬國等前輩,他們大多是部隊的連營干部轉業過來的,學識淵博,對我言傳身教,工作上培養,生活上關心。
在宣傳部的工作中,我不斷學習和成長。1988 年前后,在單位宣傳部蘭山河部長和城建集團宣傳部新聞干事高曉林老師的指導下,我合作撰寫的 3 篇關于企業分配制度改革的新聞稿件,分別刊登在了《中國建設報》和《工人日報》的頭版位置,引起了全國各地多家企業前來學習參觀。
![]()
▲1995年被評為企業崗位明星在表彰活動會場
1995 年 7 月,我挖掘采寫的《平凡的崗位 閃光的人生》這篇人物通訊,讓我感受到了新聞宣傳的力量。這篇一萬多字的長篇事跡通訊,報道了普通共產黨員、鋼筋工于忠新同志的先進事跡。稿件先后在新華社、《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全國 17 家新聞媒體以整版或半版的位置發表,《北京晚報》還在整版報道后,接著在兩個頭版的位置刊登學習反響文章。于忠新的事跡在北京市各界人士中引起了很大反響,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等親自撰寫文章談其時代意義,北京市國資委樹立他為全市建設系統的典型,時任副市長張百發還親自批示解決了于忠新遺孀戶口進京問題。
![]()
1997 年的大年三十,一個突發新聞讓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外埠項目山東德州高速路工地有情況,晚上八點多,我得知線索后,立刻離開正在觀看春節聯歡晚會的家人,跑到單位辦公室,連夜打電話采訪并趕寫出新聞稿件,又連夜將稿件送到《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夜班編輯手中。最終,這一新聞在第二天以最快的速度發表出來,《北京青年報》還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團北京市委也高度重視,親臨山東德州表彰救火有功人員。
2009 年,企業開赴四川地震災區參加援建,我幾次前往什邡,挖掘采寫了 3 萬多字的援建事跡,這些事跡多次在《首都建設報》等報刊以整版刊發,極大地鼓舞了援建將士。今年 5 月 12 日,是四川地震災害發生 10 周年,我又撰寫了四川地震十年祭的全景式追憶文章,讓參加援建的員工仿佛又回到了當年的援建一線。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聞宣傳的手段也在不斷更新。我緊跟時代步伐,充分運用現代網絡宣傳平臺,進一步在宣傳典型上下功夫。我撰寫宣傳的先進典型人物達到幾十人,在搜狐網、新華網、人民網、中華網、雅虎網、鳳凰網等網絡媒體刊登的文章達幾百多條,文字量超過 100 萬字。
![]()
▲剛入伍時的沈健
從 1980 年到北京至今,38 年過去了,我從一個基建工程兵戰士,到建筑木工,再到企業報社總編輯,從一個高中文憑,到大專文憑、本科文憑、研究生文憑,考上了高級政工師職稱。這一路的成長,離不開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背景,離不開北京城建道橋建設集團這個平臺,更離不開那些在我人生道路上給予我幫助和指導的貴人。
![]()
▲1995年采寫優秀共產黨員、普通鋼筋工于忠新同志的事跡,先后在新華社、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等全國17家新聞媒體
回顧過去,我感慨萬千。我用手中的筆,記錄了企業的發展歷程,記錄了無數建設者的奮斗故事,也記錄了國家改革開放 40 年來在建設領域的巨變。展望未來,我將不忘初心,繼續在新聞宣傳的道路上前行,用文字去書寫更多精彩的故事,去宣傳弘揚好新時代新典型的新的時代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