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剛剛在韓國釜山握手言和,轉身美國就變了臉。
在中美會晤后,中國采購了一共18萬噸的4船美國大豆,眼看著中美經貿關系有點回暖的苗頭,美方隨即又亮出“國家安全”這張老牌,開始新一輪對中國企業的打壓。
![]()
這邊剛下完訂單,那邊就開始下架中國的科技產品,還放話要監督中國履行協議。一邊收著中國的訂單,一邊又揮起大棒。
顯然,這種“邊談邊打”的操作,已經成了特朗普政府對華的“常規動作”。
那么,這次的“變臉”,特朗普又想干什么?
下單大豆送溫暖,結果迎來的卻是“查賬風暴”
這次的大豆采購,是在中美元首會晤之后不久發生的。當時中方釋放出明顯的善意,連帶著國企也迅速下單,買了四批美國大豆,按照行業說法,這在美國農業州算得上是一場“及時雨”,緩解了不少農民的銷售壓力。
![]()
中企剛買4船美豆,特朗普又變卦,下架大批中國貨,不準中方違約
這個動作很清楚,就是想讓對方知道,中國愿意在經貿上繼續保持溝通,也愿意落實雙方之前達成的共識。
從美方財政部門的公開回應來看,當時的確是持歡迎態度的,稱這表明中美之間的經貿合作還有空間。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這樣的善意在美國政界看來,似乎并不值得“回禮”,反而成了一個新一輪監督的發令槍。
美國貿易代表很快就站出來強硬表態,要求中國必須繼續履行幾年前的那份“第一階段協議”,還強調要“加強監督”。
這話聽著像是提醒,但背后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不信任。
![]()
中企剛買4船美豆,特朗普又變卦,下架大批中國貨,不準中方違約
緊接著,真正的動作開始了。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突然宣布了新規,明確表示要限制帶有中國特定零部件的設備在美國市場上銷售。
不僅如此,還可能撤銷之前已經發出的許可。這件事一出,美國市場上的不少電商平臺立刻開始大規模下架中國制造的電子產品。
從日常用的安防設備,到穿戴類的小電子產品,甚至連一些兒童學習設備都沒能幸免。
這些產品大多數并沒有任何安全問題,問題只在于它們用了中國零部件。而這正是美方目前的態度——凡是來自中國的,只要和技術沾邊,就被默認“不安全”。
![]()
中企剛買4船美豆,特朗普又變卦,下架大批中國貨,不準中方違約
這種做法,毫無疑問是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美方根本不看事實,只看立場。這就造成一個現象:一邊從中國拿好處,一邊又要限制中國的發展,典型的“要你合作,但不許你強大”。
“國家安全”成了擋箭牌,背后是系統性打壓
從這次FCC的新規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的技術產品已經不再是“個別限制”,而是開始向“全領域清掃”轉變。
只要產品跟中國有關,不管是整機還是零部件,都可能被列入限制名單。而且這次的打壓,并不局限于中國大陸的企業,有些香港的電信公司、在境外設立的中國實驗室,也被劃入了重點“清查對象”。
![]()
中企剛買4船美豆,特朗普又變卦,下架大批中國貨,不準中方違約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政策的出臺全部都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
但問題是,美方從來沒有拿出任何證據,說明這些產品真的存在安全問題。
他們的邏輯很簡單,只要是中國制造,就可能“威脅安全”,所以就得限制。這種做法,其實是一種變相的貿易保護主義,是把本該在市場中競爭的產品,攔在了政策的大門之外。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從2025年2月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宮以來,美國對華的政策就開始持續收緊。先是提升關稅,再通過各種行政命令打擊中國企業,接著就是這類“技術性清洗”。
![]()
中企剛買4船美豆,特朗普又變卦,下架大批中國貨,不準中方違約
雖然過程中也有一些緩和的跡象,比如暫停部分加征關稅,但整體方向并沒有改變。
過去我們已經看到,美方經常在談判期間搞一些“技術性讓步”,比如象征性地降低某些商品的關稅,或者短時間內放松某個限制。但與此同時,他們又會在其他領域加碼打壓,始終保持一種“你退我進”的狀態。
這種策略,其實就是想在談判桌上多拿籌碼,迫使中方讓步。
這次下架中國科技產品,再次印證了這一點。他們一邊接受中國采購大豆的訂單,一邊又用限制手段制造壓力。
這說明,特朗普政府所謂的談判,并不是以互信為基礎,而是以“壓制對方”為前提。在這種思維下,任何合作都可能變成工具,任何承諾都可能隨時翻轉。
![]()
中企剛買4船美豆,特朗普又變卦,下架大批中國貨,不準中方違約
中方冷靜應對,合作必須靠行動說話
面對這樣一場“邊談邊打”的操作,中方的態度非常明確。一方面,受到影響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準備維權行動,部分企業表示將通過法律手段進行抗辯,并指出美方的做法沒有事實依據。
另一方面,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也迅速做出回應,直接指出美方是在濫用“國家安全”概念,把本該屬于經濟領域的正常貿易問題,強行拉入政治范疇,這種做法本質上是在破壞全球產業鏈的穩定。
![]()
中企剛買4船美豆,特朗普又變卦,下架大批中國貨,不準中方違約
中方還強調,中國將堅決維護自身企業的合法權益,也不會接受無端的打壓和污名化。這種表態,既堅定又克制,體現出中方并不打算走極端對抗的路線,而是希望通過理性方式解決問題。
但與此同時,中國也并沒有再對美方的“口頭承諾”抱有太大期待。過去幾年已經證明,美方的政策缺乏連貫性,說一套做一套是常態。
在這種背景下,“聽其言,觀其行”已經成為中國處理對美事務的基本原則。只有通過實際行動,才能判斷對方是否有誠意。而不是靠幾句冠冕堂皇的說辭,就貿然作出政策調整。
從更大的層面來看,這場風波再次提醒我們,中美之間的競爭已經不是一時一地的摩擦,而是一種結構性的博弈。
![]()
中企剛買4船美豆,特朗普又變卦,下架大批中國貨,不準中方違約
美國希望繼續維持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全球主導地位,而中國則在努力實現自主發展和技術突破。這兩種訴求本身就存在沖突,而美國選擇的應對方式,不是合作共贏,而是限制打壓。
但中國并沒有因此而退縮。相反,面對外部壓力,中國更加注重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加快推動國內市場的穩定和自主可控的發展路徑。這種“內外兼修”的策略,正是應對當前復雜國際環境的關鍵所在。
變臉的背后,是戰略的慣性
這一次從“下單”到“下架”的操作,看似矛盾,實則一脈相承。美國一邊想吃中國市場的紅利,一邊又怕中國發展得太快,這種“既要又要”的心態,讓它的對華政策始終搖擺不定。
這不僅讓中美關系更難穩定,也對全球經濟秩序帶來了不小的干擾。
![]()
中企剛買4船美豆,特朗普又變卦,下架大批中國貨,不準中方違約
但中國不會被這套策略牽著鼻子走。我們的方向很明確:合作可以,前提是平等和尊重;競爭也不怕,但必須講規則、講底線。
在國際舞臺上,靠變臉和打壓維持優勢,終究是走不遠的。真正能決定未來的,是誰能穩住腳步,走好自己的路。對于中國來說,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保持定力,不被短期波動擾亂節奏,繼續堅定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