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丟,大家也可以在“事兒君看世界”找到我
關注起來,以后不“失聯”~
還記得這張傳世梗圖“黑人抬棺”嗎?
看到它的瞬間,你腦子里大概會同時響起一段音樂——嘟,嘟嘟嘟嘟,嘟........
![]()
(黑人抬棺)
不過,雖然這個梗傳播到了全世界,但它背后的文化卻很少有人了解。
抬棺的專業團隊,來自西非的加納共和國。
在那里,死亡這件事的含義有點不一樣。
![]()
(“專業團隊”)
事實上,即便在加納,“抬棺舞”也屬于一個比較小眾的活動,它實際上起源于加納南部大阿克拉地區的一個小鎮,其創始人最開始只提供常規的抬棺服務,后來才想到加入舞蹈。
他并不是為了爆火,只是想到在喪葬服務中加點表演,能額外收點錢,目的很樸素。后來他們的視頻被傳上網,并配上電子音樂后,突然就火了,“抬棺團隊”因此生意興隆,模仿者遍布世界各地。
但歸根結底,“抬棺舞”的歷史并不長,遠遠稱不上一個習俗。
不過加納人民對死亡的這種松弛感,確實有段歷史了。
比如,看下面幾個色彩斑斕,造型各異的雕塑,猜猜它們是干啥用的?
![]()
(加納的“雕塑”)
它們其實是棺材。
這些飛機、螃蟹、公雞......都是棺材。
在加納南部,人們將其稱之為“奇幻棺材(Fantasy coffins)”或者“奇幻來世載具(fantastic afterlife vehicles)”。
使用它們的人主要是大阿克拉地區的加族人(Ga People),這是他們喪葬習俗的一部分。據說在加族人的宗教中,當靈魂進入來世,人們只是換了個地方生活,生前的一切,比如工作,在死后仍要繼續。
他們相信,祖先比生者擁有更強大的力量,能夠影響在世的親屬,所以通過在棺材上雕刻,加入藝術裝飾,能夠影響他們在祖先眼中的地位。
據傳說,“奇幻棺材”的發明人是年輕的木匠Seth Kane Kwei,他曾經為一位酋長制作過一個“奇幻轎子”,是一個可可豆莢形狀的轎子。結果還沒等用上,酋長先去世了,于是被匆忙葬在可可豆莢中。
這就要聊到加族的另一個文化,即“奇幻轎子”。
加族的國王和酋長有自己的圖騰,他們會打造和自己圖騰一致的轎子,作為重要場合的一種儀式工具。
在新酋長加冕時,為他新打造的轎子會首次亮相,接下來就珍藏在酋長的住所中,除非是重要場合,極少亮相,所以外界對他們的轎子近乎一無所知。
據一些人類學家的調查,似乎在加族傳統中,酋長的加冕儀式和葬禮必須相互呼應,以什么樣的轎子加冕,就得葬在什么樣的棺材當中。
而由于轎子是酋長、王室的象征物,不能被埋葬,需要一個轎子的復制品作為棺材,這就是“奇幻棺材”的真正起源。
![]()
(1960年,工匠打造的戰船形棺材)
說回那位年輕的木匠Seth Kane Kwei。
酋長去世后不久,他自己的祖母也過世了,他突然想到酋長被埋葬在可可豆莢中的那一幕,于是決定制作一個飛機形狀的棺材,反正她老人家生前一直喜歡飛機。
過去,無論是轎子還是棺材,都是酋長專屬的特殊物品。
酋長一般都是半夜秘密埋葬的,普通人也沒機會參加酋長葬禮,很多人并不清楚內幕,或者以為酋長會和他的轎子一起埋葬,這一習俗因此多年來始終未能傳播開。
直到Kane Kwei出于某種意外得知了酋長葬禮的內幕,“奇幻棺材”的習俗才終于在加族流傳開來。
當然,Kane Kwei的故事并沒法考證,也有些人類學家認為“奇幻棺材”的真正創造者叫Ataa Oko,到現在也沒個定論。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加族人大約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這種傳統,
這種歷史估計當地人都有分歧,大家就當個好玩的故事看吧.......
![]()
(Ataa Oko制作的棺材/轎子,他并不區分兩者)
總之現如今,奇幻棺材已經成了普通加族人也可享受的待遇,不過普通人沒有什么酋長圖騰,他們的棺材大多跟自己的職業,愛好有關,可以說非常放飛自我。
比如,下面這位生前的外號叫“螃蟹”,是個建筑工人,死后,他的棺材就是個大螃蟹。
![]()
(螃蟹形)
2024年,一位逝者選了大番茄棺材,他的家人還請來“專業團隊”穿上顏色相襯的舞裙,為ta跳“抬棺舞”......
![]()
(番茄形)
2017年,一位貝德福德卡車司機去世了,他的家人為他定制了一口貝德福德棺材,也同樣安排了熱鬧的“抬棺舞”。
![]()
(汽車形)
類似地,在2015年,也有一位加族的貝德福德卡車司機去世,家人不光為他舉辦了盛大的葬禮,還訂購了一口精致的貝德福德卡車,象征著他死后仍在繼續他的生活。
不過仔細想想,人都沒了還要繼續上以前的班,好像也不是啥值得高興的事兒......
![]()
(汽車形X2)
2024年的大阿克拉地區,某家族中年紀最大的長輩過世了,她生前是個魚販,家人為她準備了一口巨大的魚棺材,但后來因為魚身太長,墓穴都放不下,他們只得把魚尾鋸掉......
![]()
(魚形)
2009年,一位漁民兼祭司去世,他在宗教儀式中常用一個藍白條紋的茶壺,死后,人們為他打造了一個超大版的,里面裝著他。
![]()
(茶壺形)
下面這位是個賣菠蘿的小販,2019年去世后,人們為她做了個巨大菠蘿。
![]()
(菠蘿形)
下面這位曾經加納鐵路公司的員工,這些鐵路員工有個習俗,就是用火車的形狀和顏色來安葬去世的同事。
![]()
(火車形)
下面這位曾經是漁民首領,過世后,家屬為他打造了一口壯觀的鯨鯊。
當地人認為鯨鯊是體型最大、力量最強的鯊魚,這也象征著他漁民首領的地位。
![]()
(鯨鯊形)
下面這位是阿克拉地區的一位校長,Robert Nii Anang Obodai。
多年教書育人,他大概很受愛戴,人們選擇用他的學校安葬他。
![]()
(學校形)
這樣一口“奇幻棺材”價格不菲,一般700美元起,需要2周才能完成。
如果設計再復雜一點兒,工期和價格都會再漲。
以往,只有加族人才會堅持這一習俗;
不過近年來,這一習俗已經蔓延到其他地區,在加納各地均有出現,算是普及開了。
比較離奇的是,有些棺材做出來不是為了裝人,而是直接運到國外的博物館、畫廊里展覽。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奇幻棺材”在西方得到了廣泛報道,被西方人視為“藝術品”。比如1989年,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那場著名的“大地魔術師”展覽,就運來了Kane Kwei及其學徒所做的7口棺材作為展品。
此后,Kane Kwei等大阿克拉地區的工匠的作品經常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畫廊展出。
比如2010年,有個藝術家專門跑到加納,訂購了一口蓬皮杜藝術中心外形的棺材,然后再把它運回法國,放到蓬皮杜藝術中心展出......
![]()
(從加納)
![]()
(到蓬皮杜)
雖然對我們而言,這一藝術形式不太可能真正被應用到葬禮上,但加族人的一些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正如加族的一句古老諺語所說:“慶祝死亡,如同慶祝生命。”
ref: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gallery/2025/aug/12/fish-teapots-and-a-pineapple-ghanas-most-stylish-coffins-in-pictures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africa/ghana-coffins-funerals-accra-b2825965.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