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青年參觀第十二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戲劇藝術展。蔣燦/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實習生 蔣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11月1日晚,隨著戲劇大聯歡活動尾聲劇目《多耶》在廣西南寧市三街兩巷人民劇院歡樂唱畢,第三屆中國—東盟(南寧)文化月的重要活動——第十二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圓滿落幕。
本屆戲劇周匯聚來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泰國、越南、新加坡、菲律賓等8個東盟國家的11個藝術團體,以及國內11個省(市)的29個文藝院團,共同呈現25場精彩演出、3場交流與座談、1場戲劇藝術展覽、1場戲劇工作坊。
10月29日晚,新編粵劇《南拳》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上演。該劇主演、廣州粵劇院青年花旦、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吳非凡表示,該劇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粵劇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蔡李佛拳”有機融合,通過南拳英豪從世俗武夫蛻變為抗日戰士的傳奇敘事,展現嶺南武術的陽剛之美和南派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在她看來,“這種創新將情感與武打并重,節奏緊湊如電影”,才能讓年輕觀眾“看得見、聽得懂、愿意來”。
廣西民族大學研一學生梁馨元得知新編粵劇《南拳》上演的消息后,專程趕到劇場觀看。她表示,自己入坑戲劇,是因為一條“青年京劇演員邊卸妝邊講解《霸王別姬》寶劍舞”的短視頻。這種“后臺揭秘”式傳播,打破了戲曲“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讓她讀懂“舞臺背后的人和學問”。
來自廣州粵劇院的粵劇新生代傳承人陳振江認為,戲曲傳承需“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堅守傳統基本功,夯實“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等傳統根基,推出優質經典劇目;另一方面大膽創新,跨界融合流行音樂、實景演出甚至劇本殺互動環節等形式,以滿足青年的需求,實現傳統與現代的雙向奔赴。“在《刁蠻公主戇駙馬》的改編中,我們融入現代婚戀觀,讓觀眾能影響劇情走向。”
西雙版納州民族文化工作團團長王盛偉提到,劇團近年融入現代化創作理念,吸引大量年輕觀眾。“節目融合少數民族戲曲、歌舞與現代元素,符合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審美需求。”在人才培養上,劇團通過校企合作、社會招募等方式緩解青黃不接的困境。
中國東盟戲劇周總策劃毛小雨表示,戲劇周不僅是藝術的展臺,更是民心相通的橋梁。“正所謂‘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我們所做的就屬于‘民心相通’的工作。通過戲劇這一紐帶,中國與東盟的人民之間加強了往來。而青年的參與讓這一紐帶更具活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