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噓聲中,那個曾經揚言要把學新聞的孩子“打暈”的男人回來了,但這一次,他雙手合十,言辭謹慎,仿佛換了靈魂。
“謝謝大家,真的感謝。”復播首晚的張雪峰在直播間里不斷重復著這句話,雙手合十,舉止謹慎。觀眾們驚訝地發現,曾經那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毒舌導師”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語氣溫和、甚至帶點小心翼翼的“養生博主”。
當被問及文科前景時,他一改往日“文科都是服務業”的論調,反而稱贊文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這一幕令許多熟悉他的觀眾感到錯愕——畢竟,就是這個人,曾經用“舔”字來總結文科,用“打暈”來威脅想學新聞的考生。
二十八天的封禁,仿佛一場神奇的魔法,重新塑造了這位網紅導師。
![]()
歸來已非少年
某年十月下旬晚,張雪峰在抖音小號“張雪峰講升學規劃”恢復直播。一開播,在線人數瞬間飆升至四萬以上,關注量急劇上升。
然而,面對洶涌的流量,張雪峰卻顯得格外謹慎。
“別錄屏!別讓‘張雪峰首播帶貨’上熱搜。”他緊張地提醒觀眾,甚至當家長問及桌上的學習產品時,他都不敢多言,只讓對方自己截屏研究。與從前那個在鏡頭前侃侃而談、肆意評價各個專業的形象相比,現在的他每句話都似乎在腦子里琢磨半天才說出口。
最令人驚訝的,莫過于他對文科態度的戲劇性轉變。
曾幾何時,他將文科專業貶低得一文不值,直言“文科不考公就是銷售”。而今,他卻熱情洋溢地列舉文科的種種出路:網劇編劇、自媒體文案、優秀銷售……一副盛贊文科前景的模樣。
當被問及封禁原因時,他輕描淡寫地一句“啥事沒有”,隨即自己先笑出聲來。但那雙曾經充滿野性的眼睛里,多了些不一樣的東西。
![]()
爭議與封禁
時間回溯到不足一個月前,一場風暴席卷了張雪峰的網紅事業。
九月下旬,張雪峰在微博、抖音、快手、B站及小紅書等平臺的社交賬號同時出現異常,被禁止關注。這些平臺賬號的粉絲合計超過數千萬,一時間,輿論嘩然。
對于封禁原因,各方解讀不一。張雪峰團隊的工作人員回應稱,是因為他在直播過程中出現不當言論違反平臺規則,受到舉報。而坊間傳聞則更加具體——有分析認為,真正讓他被封的,是他在公司內訓中關于國際話題的不當言論。
官媒們也紛紛發聲批評,雖未直接點名,但指向明確。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強調“學科無貴賤,偏見當休矣”;南方網則直接將張雪峰列入批評名單,指責其教育指導過于功利。
更有媒體直指,他一邊以“普通人家代言人”自居,一邊卻推出價格高昂的“圓夢卡”,靠制造焦慮收割流量。
在封禁期間的另一起事件,似乎更加說明了問題所在。一位名叫謝孟偉的網紅因穿警服直播帶貨被行政拘留,賬號也被封禁。與此同時,另一位千萬網紅藍戰非的所有賬號同樣被禁止關注。
一系列事件勾勒出一個清晰的信號:網紅言論的邊界正在被重新劃定。
![]()
生意與初心
表面上,張雪峰的言論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但其商業邏輯卻始終如一。
公開信息顯示,張雪峰名下關聯多家企業。他控股的蘇州峰學蔚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其開展高考志愿填報服務的主要實體。
其核心商業模式,正是以流量與爭議構筑影響力,再將社會普遍存在的升學迷茫與就業焦慮,轉化為高價服務。
張雪峰的高考志愿填報服務分為不同價位,什么“夢想卡”、“圓夢卡”等等,價格不菲。盡管收費高昂,但數以萬計的名額往往在數小時內便被搶購一空,市場規模龐大。
從這個角度看,張雪峰的前后言行不一,或許并非其核心邏輯的改變。有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張雪峰的態度反轉,本質上是為規避風波影響、維系個人IP熱度的無奈之舉。甚至可以說,他的“變臉”只是一種精準計算后的商業自救。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復播后的張雪峰嘴上說著“今天不賣貨,只連麥答疑”,但桌上那些若隱若現的教輔資料,又暗示著商業邏輯從未改變。
變的只是臺詞,不變的,仍是那盤以焦慮為土壤、以流量為灌溉的商業棋局。
![]()
受害與受益
張雪峰可以一夜之間改口,但那些曾聽信他建議的學生和家庭,卻不得不在現實中選擇承受。
網絡上,不乏這樣的聲音:“張雪峰幾年前也不對,只是幾年前聽他話的家長孩子畢業了,才發現他的不對”。這種評論折射出一個殘酷的現實——網紅的飯碗是流量,孩子的飯碗是一生。
有文科生博主因為張雪峰“文科都是服務業”的說法直接把他告了。更多的普通家庭則陷入困惑:昨天還被貶得一文不值的文科,今天怎么就“大有可為”了?如果文科真的如此不堪,為何大學還要設立?如果文科前景光明,為何張雪峰此前要全盤否定?
在這場關于文科理科孰優孰劣的爭論中,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被忽視了:教育的價值從未局限于“謀生工具”。
人文社科的“無用之用”,恰恰是社會運轉的精神基石。當人工智能叩擊倫理邊界,當算法主導信息分發,正是倫理學為技術劃定道德紅線,哲學幫人們錨定存在意義。這些無法直接兌換薪資的思考,正是抵御人性異化的盾牌。
正如古訓所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文明存續的底色,它塑造的價值判斷力、共情能力與系統思維,是算法永遠無法替代的人類智慧。
![]()
反思與啟示
張雪峰的轉變,如同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功利與焦慮。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就業市場結構性調整的背景下,大眾對高等教育的期待正從理想主義轉向實用主義。有網友說得通透:“他的話有道理,但卻是一種危險的道理。”
這種危險,恰恰在于將教育窄化為職業培訓,將人生的價值簡化為薪資數字。正如評論所指出的,若將功利標準奉為專業選擇的唯一圭臬,無疑是對教育本質的窄化與扭曲。
更值得警惕的是,當一個主播的言論能左右高校專業的冷熱輪回,我們該警惕的不是選擇偏差,而是教育自主權正被私人話語平臺悄然接管。
太多家長將互聯網言論奉為“報考圣經”,卻忽視了孩子的興趣天賦和學科的長遠價值。
事實上,破解困局,關鍵不在于否定“有用”,而在于構建一個超越功利、多元評價的生態。這需要體系性的合力:高校應打破信息壁壘,在展示各專業就業“硬數據”的同時,更深入闡釋其內在的“軟價值”。
社會層面,則應逐步摒棄“唯薪資論”的成見,真正認識到人文素養為個人生涯帶來的持久賦能。
對家長與考生而言,更需清醒認識到,專業選擇不應是一場由網紅言論左右的功利計算,而應是基于個人興趣、天賦潛能與時代需求的審慎權衡。
直播結束,張雪峰關閉攝像頭,消失在虛擬世界的另一端。但成千上萬個家庭的焦慮并未隨之關閉——那些被撩撥起來的教育恐慌,那些被撕裂的文理偏見,那些被網紅言論左右的人生選擇,仍在現實中繼續發酵。
幾位聽從張雪峰建議而選擇了“熱門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他們發現自己對所學專業毫無興趣,僅僅因為它是網紅口中的“好就業”就盲目選擇。
而另一些當年頂著壓力堅持自己興趣的學生,如今卻在平凡的崗位上活得充實而有成就感。
教育的終極使命,是“育人”而非“制器”。當我們習慣于用就業率、薪資去衡量一個專業的價值時,是否已經忘記了,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完整的人,而非高效的賺錢機器?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辨別真正有價值的教育 guidance?當網紅導師的話語如潮水般涌來,我們又該如何守護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見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