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下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正處在百花齊放的黃金時代。
2
比亞迪銷量屢創新高,零跑汽車訂單不斷攀升,各大新勢力也紛紛加速產能布局、推進交付節奏。
3
然而,在這片火熱圖景背后,曾被寄予厚望的拜騰卻悄然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命運軌跡。
4
當年那句“顛覆特斯拉”的豪言壯語仍回蕩在耳畔,如今其南京工廠卻早已荒草蔓生,鐵門緊鎖,一片蕭條。
![]()
5
近5000萬零食開銷?
6
拜騰初登舞臺時,可謂集萬千寵愛于一身。
7
2017年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上首次亮相,便拋出“打造中國版特斯拉”的宏大愿景,瞬間引爆輿論關注。
8
南京市相關部門不僅劃撥了1200畝土地用于建設生產基地,還配套出臺了多項稅收減免政策;
9
寧德時代、一汽集團、騰訊等重量級企業爭相注資,短短三年內累計融資高達84億元人民幣。
10
與蔚來、小鵬、威馬并稱“造車四小龍”,彼時無數人堅信它將崛起為行業領軍者。
![]()
11
可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巨額資金并未投入到核心技術研發中。
12
2019年,內部員工爆料:北美總部約300名員工,一年僅購買零食就耗費7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逼近5000萬元!
13
換算下來,每人每天光是零食支出就高達450元。
14
這哪里是辦公場所?簡直如同全天候開放的高端自助美食區。
15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層出不窮的“形象工程”。
![]()
16
公司員工使用的名片必須采用德國進口特種紙張,外加燙金工藝處理,一盒成本超過千元,而普通企業印制同等數量僅需幾十元;
17
上海體驗中心工作人員的制服,堅持從德國空運而來,單套價格動輒數千元;
18
位于慕尼黑的門店服裝更是講究,須由當地裁縫手工量體定制,這一筆開銷足以支撐一家初創公司雇傭實習生長達兩個月。
19
2019年美國CES展會期間,為了展示品牌形象,拜騰豪擲30萬美元將概念車空運至拉斯維加斯;
20
展覽結束后又花費巨資通過海運運回國內。這筆費用若用于中小型車企,足以支撐其技術研發半年以上。
![]()
21
反觀真正需要投入的整車制造環節,拜騰卻顯得極度吝嗇。
22
南京超級工廠總投資逾110億元,廠區規模宏大、建筑現代氣派,但關鍵的量產流水線始終未能建成,直至2020年仍未實現規模化下線。
23
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完全依賴外部供應商,自身毫無技術積累;
24
雖在2019年完成了100臺測試樣車的組裝,但實測行駛總里程甚至不及理想汽車同期驗證數據的零頭。
25
如此狀態,自然無法邁入量產門檻。
26
資金使用混亂無序,管理體系更是形同虛設……
![]()
27
29位副總裁共治?組織架構嚴重臃腫
28
拜騰在中國南京、德國慕尼黑、美國硅谷設立三大研發中心,名義上是“全球化協同”,實則形成了橫跨三大洲的低效決策網絡。
29
有前員工透露,僅僅調整車內中控屏的位置,流程竟異常繁瑣:先由南京提交郵件申請,轉交至慕尼黑團隊評估可行性;
30
后者再與硅谷設計部門反復溝通協調,前后發送37封郵件,耗時整整42天才最終敲定方案。
31
這種效率別說造車了,就連開發一款APP都難以承受。
32
高層之間更是矛盾頻發,爭執不斷。
![]()
33
董事長畢福康出身寶馬體系,主張優先開拓歐美市場,認為“海外成功等于國內暢銷”;
34
總裁戴雷擁有豐富中國市場經驗,堅持應以本土為根基,提升性價比搶占用戶心智。
35
兩人從戰略方向吵到定價策略,甚至連發布會上誰先登臺講話這類細節都要較勁半天。
36
更離譜的是公司的管理結構設置。
37
全公司員工總數不足千人,竟然設立了多達29名副總裁!
![]()
38
這些高管分屬不同派系——有畢福康帶來的“寶馬系”,有戴雷引入的“日產系”,還有各投資方派駐代表,彼此互不買賬,內斗激烈。
39
今天A派系敲定的動力電池方案,明天B派系掌權后立即推倒重來;
40
好不容易完成的樣車因無人負責質量管控,上百臺車輛中能穩定運行的寥寥無幾。
41
對比同期發展的小鵬汽車,僅設7名副總裁,從首款概念車發布到G3正式量產僅用18個月,效率之差令人唏噓。
42
尤為諷刺的是,多數高管并未持有公司股權,花的全是投資人資金,毫無成本意識。
![]()
43
出差一律選擇頭等艙航班,住宿必住五星級酒店,商務宴請頻繁點選頂級紅酒,單餐消費數萬元司空見慣,所有費用均由公司承擔。
44
后來畢福康離職接受媒體采訪時,僅輕描淡寫表示“公司管理略顯松散”,對自身責任只字不提,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甩鍋藝術”。
![]()
45
8.18億低價拍賣工廠!
46
2020年7月,央視財經頻道公開點名稱批評拜騰,“手握巨額融資卻偏離主業,資金管理嚴重失控”。
47
此時投資方才猛然驚覺,經審計發現,企業已拖欠供應商貨款超5億元,賬戶余額幾近枯竭,現金流徹底斷裂。
48
無奈之下,拜騰宣布暫停中國大陸全部業務運營,僅保留不到百人維持基本看守,昔日風光無限的“四小龍”就此轟然倒塌。
![]()
49
2021年,富士康曾試圖接手重整,投入2億美元計劃通過代工模式重啟生產,結果合作僅維持9個月便黯然退出。
50
據知情人士透露,富士康技術團隊進駐后發現,拜騰生產線存在大量缺陷,技術文檔殘缺不全,工藝標準混亂不堪,繼續投入只會陷入無底洞。
51
無人愿接手這個爛攤子,2023年4月,拜騰正式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52
最令人痛惜的是那座南京超級工廠,當初耗資110億元打造,占地1200畝,現代化廠房林立,如今歷經七次拍賣流標,最終以8.1818億元成交,不足原始投資額的十分之一。
![]()
53
一位曾在拜騰任職的工程師感慨:“當初以為加入的是未來之星,結果到最后連工資都拿不到,心徹底涼了。”
54
事實上,近年來倒在新能源賽道上的企業遠不止拜騰一家。
55
威馬汽車背負134億元債務,創始人沈暉移居海外;
56
高合汽車依靠“科技噱頭”吸引眼球,最終銷量低迷,產線全面停工。
57
它們有著共同特征:熱衷于營銷炒作、盲目擴張規模,忽視核心技術研發與內部管理優化,把造車當作資本套利工具,終被市場無情淘汰。
![]()
58
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已有超過400家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退出歷史舞臺,這一數字仍在持續上升。
59
而比亞迪、特斯拉等真正成功的品牌,則始終堅持將資源聚焦于核心技術創新。
60
比亞迪每年研發投入突破百億元,自主攻克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系統等關鍵技術,憑借硬核實力贏得市場認可;
61
特斯拉推動一體化壓鑄技術革命,將車身零部件從70個整合為1個,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同時提升安全性能。
62
這表明,新能源汽車行業早已告別“燒錢換增長”的粗放階段,消費者日趨理性,沒有真功夫的企業注定難逃淘汰命運。
![]()
63
結語
64
拜騰用六年時間燒盡84億元融資,為整個行業獻上了一堂代價高昂的警示課。
65
真正的造車事業,從來不是比拼排場、玩弄資本游戲,而是腳踏實地做研發、精益求精抓管理。
66
資金應當投向技術攻關,組織架構務必簡潔高效。
67
愿后來者引以為戒,不再重演悲劇,讓中國新能源產業真正建立在創新與實力的基礎之上,穩健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