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2025年10月底的亞洲之行,特朗普把“生意式外交”玩到了新高度,而韓國總統李在明則用一場精心策劃的“投名狀”,換來了美國塵封數十年的核潛艇技術許可。這場看似雙贏的交易,實則給東亞安全格局埋下了一顆高風險的定時炸彈,中方此前的警惕與擔憂,終究還是變成了現實。
特朗普抵達韓國慶州的當天,李在明就奉上了全套“討好套餐”:象征韓國最高榮譽的“無窮花大勛章”、新羅王金冠復制品,連工作午餐都配上了“黃金甜點”,生怕這位美國大統領不夠滿意。更實在的是那份3500億美元的貿易投資協議,2000億現金分年注入美國市場,1500億砸向造船業合作,加上韓國企業額外承諾的累計超6000億美元投資,這份“厚禮”直接讓特朗普在社交平臺高調官宣——批準韓國建造核動力潛艇。要知道,美國的核潛艇技術向來是壓箱底的寶貝,過去幾十年只對英國、澳大利亞松過口,如今為了錢,特朗普毫不猶豫地把這張戰略牌打給了韓國。
![]()
李在明的算計遠比表面看起來深沉。這位左翼總統很清楚,特朗普要的是能向美國選民炫耀的“經濟成果”,而韓國要的是突破軍事限制的“安全籌碼”。他公開點明核潛艇要“追蹤朝鮮和中國的潛艇”,徹底打破了韓國以往在敏感議題上的模糊態度,用明確的戰略站隊換來了美國的技術松口。對李在明而言,這不僅是兌現韓國多年來的核潛艇夙愿,更是任期內的重磅政績,足以回應國內抬頭的民族主義情緒,哪怕這份政績的代價是3500億美元的經濟負擔和岌岌可危的中韓關系。
但這場交易的“水分”大得驚人。特朗普指定的建造地是韓華集團收購的費城造船廠,這座2024年底才從民用船廠轉型的設施,既沒有建造軍艦的資質,更缺乏處理核材料的能力,要改造成核潛艇建造廠,不僅需要巨額資金,還得耗費數年時間。更諷刺的是,美國本土的核潛艇項目早已自顧不暇,弗吉尼亞級延期兩三年,哥倫比亞級推遲近兩年,熟練工人短缺、供應鏈卡殼的問題至今無解,連自己的訂單都排不完,哪來的精力幫韓國造新艇?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特朗普所謂的“幫韓國造核潛艇”,本質是借韓國的錢和技術,給美國衰敗的造船業“輸血”,順帶把韓國更深地綁在遏制中朝的戰車上。
![]()
韓國的野心還不止于核潛艇。其核心訴求是借著這次合作,推動修訂《韓美原子能協定》,爭取鈾濃縮和乏燃料再處理的權限,甚至有人喊出要刪除協定中“排除軍事目的”的條款。外界早有測算,憑借韓國的核電站規模和技術儲備,六個星期內就能造出戰術核武器,如今借著核潛艇項目向核擴散試探,無疑是在挑戰《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底線。這種“借船出海”的擁核企圖,比核潛艇本身更值得警惕,一旦得逞,東亞核威懾平衡將徹底被打破。
反觀韓國民眾,八成以上認為3500億美元的投資協議“極不公平”,首爾、釜山等地的反特朗普示威此起彼伏,抗議政府犧牲經濟主權迎合美國。中韓貿易額遠超韓美貿易,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韓國的半導體、汽車制造等支柱產業高度依賴中國市場,李在明政府為了討好美國,不惜直接將中國列為針對目標,一旦中方采取反制措施,韓國經濟必將首當其沖。所謂的“外交成就”,不過是用長遠利益換取短期政績的短視之舉。
美國這套“核潛艇外交”的套路并不新鮮,從澳大利亞“奧庫斯”聯盟到如今的韓國項目,本質都是通過技術輸出綁定盟友,打造圍堵中國的軍事包圍圈。但這種以鄰為壑的做法,只會加劇地區軍備競賽,破壞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中方早已明確表態,中韓關系不應受第三方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會對危害自身安全利益的行為坐視不理。
![]()
李在明以為用金冠和巨款就能換來美國的庇護,特朗普以為靠“收錢辦事”就能鞏固亞太霸權,殊不知這場交易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經濟負擔、國內反對、技術瓶頸、外交孤立,任何一個問題爆發都可能讓韓國陷入困境。而對中國而言,唯有保持戰略定力,強化自身安全能力,才能應對各種地緣政治挑戰。東亞的和平穩定,從來不是靠一兩件先進武器或一筆巨額交易就能維系,那些試圖通過選邊站隊、軍事對抗謀取利益的做法,最終只會自食惡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