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當前歐洲的地緣政治棋局中,白俄羅斯的軍事動向正持續牽動全球神經。
10月31日,總統盧卡申科在維捷布斯克州進行工作考察期間透露了一項重大信息,迅速點燃了國際輿論場的緊張情緒。
白俄羅斯已將其境內部署的核武器全部替換為俄羅斯提供的最先進型號。這并非一次普通的裝備輪換,而是國家整體戰略威懾體系的一次根本性躍升。
在全球普遍關注核不擴散機制、西方不斷施加外交與經濟壓力的背景下,盧卡申科為何選擇公開這一高度敏感的信息?這份由俄羅斯交付的“戰略重器”,又將如何重塑東歐乃至整個歐洲的安全態勢?
![]()
要讀懂盧卡申科的決策邏輯,必須深入理解他對國際環境的判斷。他在講話中明確指出外部勢力的軍備擴張趨勢:“他們正在大規模重整武裝力量,投入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6%的資金,換算成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
熟悉現代國防預算的人清楚,將GDP的6%用于軍事開支屬于極端高配水平,遠超世界多數國家維持在2%至3%之間的常態標準。如此龐大的資源傾斜,顯然不是為了象征性展示武力。
盧卡申科用一句直白卻極具穿透力的話揭示了真相:“如果你購置一把槍,絕不會僅僅為了掛在墻上觀賞。哪怕那把槍長期懸掛,也終有可能走火傷人。”
![]()
從多個東歐國家不斷接收北約輸送的重型武器,到邊境地帶頻繁增派部隊和建立新軍事據點,這些舉動在他眼中早已超出“防御”范疇,構成對本國主權安全的實際挑戰。
然而,西方陣營并未接受這種安全焦慮的合理性,反而接連質疑其軍事部署的正當性:“為什么盧卡申科能擁有核武器?他計劃何時啟用‘榛樹’導彈系統?”
1941年是東歐歷史上的創傷之年,納粹德國發動全面入侵,給包括白俄羅斯在內的多個國家帶來深重災難,數百萬平民喪生,城市化為廢墟。
![]()
盧卡申科特意喚起這段集體記憶,并非出于煽情目的,而是傳遞一個堅定立場:白俄羅斯的一切軍事準備,都是為了避免悲劇重演,絕不意味著主動挑起戰爭。
他坦承核武器本身具有毀滅性,“核彈頭是極其恐怖的存在”,但正是這種震懾力,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構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安全防線。
關于此次核武器更換的具體操作流程,盧卡申科給出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說明:不同于以往模糊表述中的“合作升級”,這次他明確表示,“我們把舊型號送往俄羅斯,換回了最新一代核裝置,目前這些新型武器已經安置在指定位置。”
![]()
了解核武器維護機制的人都知道,這類高危裝備的日常管理極為復雜,涉及恒溫恒濕儲存、定期檢測核心部件、更新安保系統以及應對突發風險等多項技術要求,對國家財政和技術能力提出嚴峻考驗。
盧卡申科特別強調,“俄羅斯在這方面給予了關鍵支持”,這不僅印證了兩國軍事協作的深度整合,也表明白俄羅斯的戰略威懾力建設,嚴重依賴于俄方的技術與后勤保障。
新武器到位后并未封存閑置,盧卡申科透露,“現階段正在進行實戰化訓練,涵蓋戰機掛載投送及導彈平臺發射等多個場景”,并且“所有訓練活動均對外公開,毫無隱瞞之意”。
![]()
這意味著白俄羅斯不僅獲得了先進的核打擊手段,更具備了實際運用的能力,任何潛在對手都必須認真評估由此引發的戰略后果。
除核武更新外,盧卡申科還確認了一項重要軍事安排:將于12月在本國領土內部署“榛樹”高精度中程導彈系統。
談及這款武器時,他的評價簡潔有力:“‘榛樹’是一款極為強大的作戰系統。”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部署意圖:“我希望那些外部對手明白,一旦局勢升級失控,我們完全有能力實施精準反擊。”
![]()
此處所說的“我們”,并不僅僅指代白俄羅斯自身。盧卡申科特別指出,相關打擊決策將由他與普京共同商議、聯合決定并協同執行。
這一表態顯示,白俄與俄羅斯之間的軍事聯動已超越傳統盟友關系,演變為一種深度綁定的“共策共行”模式,使得外界難以通過分化策略削弱其中一方影響力。
在闡述這些軍事舉措的背景時,盧卡申科多次提及烏克蘭沖突。他認為,“烏克蘭戰爭正是在這種步步緊逼中爆發的”。
![]()
對他而言,這場戰爭并非突發事件,而是外部勢力長期擠壓與挑釁累積的結果,也成為他推動本國軍力現代化的重要現實參照——他堅決不愿看到白俄羅斯淪為下一個頓巴斯地區。
尤其令他憤慨的是明斯克協議的最終失效。他表示,各方曾在白俄羅斯首都達成和平共識,但部分國家采取欺騙手段,背棄承諾。“事實證明,那份協議根本不存在。他們來到明斯克,只是為了蒙蔽俄羅斯和我們。”
這種被背叛的經歷極大削弱了他對西方政治誠信的信任,也進一步強化了他的信念:唯有掌握足夠實力,才能真正贏得安全保障。
![]()
面對如今烏克蘭戰場的慘烈局面,盧卡申科認為這是某些國家執意推行對抗政策所付出的代價。他提到已有約200萬烏克蘭人在戰爭中傷亡。
同時,他發出深刻質問:“這樣的挑釁究竟有何意義?” 在他的回憶中,過去的歐洲曾是各國人民和睦相處的地方,“無論是波蘭人、立陶宛人,還是其他民族,我們都能夠正常交流、自由往來。”
這種對往昔和平歲月的追憶,與當下劍拔弩張的地緣現實形成強烈反差,也讓他的軍事強化政策多了一層“以戰止戰”的自我詮釋色彩,盡管外界普遍視之為激進之舉。
![]()
最后,盧卡申科向境外勢力發出明確警告:“不要妄圖瓦解白俄羅斯與俄羅斯的聯盟。”
20世紀中期的歐洲飽受兩次世界大戰摧殘,無數城市化為焦土,千萬生命消逝。盧卡申科以“重蹈覆轍”作為警示,既是對對手的決心宣示,也是一種呼吁回歸理性的聲音。
他反復申明:“我們會與俄羅斯人民一同捍衛我們的土地,但我們從未主動尋求對抗。” 這句話或許正是貫穿其全部言論的核心思想。
![]()
從全面更換新型核武器,到即將部署“榛樹”導彈系統,盧卡申科的每一項軍事布局都緊緊圍繞“國家安全”這一核心命題展開。這份來自俄羅斯的“戰略饋贈”,不僅顯著提升了白俄羅斯的硬實力層級,更深化了兩國之間“命運與共”的戰略依存關系。
未來,隨著這些軍事部署逐步完成并進入實戰值班狀態,歐洲東部的地緣格局或將迎來新一輪調整。
可以確定的是,白俄羅斯不會再重復1941年的被動處境,任由外敵入侵而無力反抗。它將以自主且強硬的姿態,在動蕩復雜的國際博弈中爭取戰略主動權。這既是盧卡申科的執政邏輯,也是今日白俄羅斯生存與自保的根本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