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學家的預測,在地球的夜空中,一輪“超級月亮”即將現身,預計在2025年11月5日晚上,我們將看到比平常更大、也更亮的滿月。相信大家在對此感到期待的同時,也會有一點點擔心,這對地球有什么影響呢?
![]()
有一種觀點認為,當“超級月亮”出現時,月球對地球的引力會比平時更大,這會影響到地球的板塊運動,進而有可能在地球上引發地震、火山噴發、海嘯等自然災害。
對此,還有人列出了一些實例,比如說2011年3月出現了一次“超級月亮”,而在這個月里,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就發生了一次9級地震,并引發了規模巨大的海嘯。
那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其實我們只需要看看“超級月亮”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就可以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一方面來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看到的月亮會有圓有缺,這被稱為月相,它取決于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對位置的變化。
由于月球已被地球“潮汐鎖定”,因此我們在地球上始終只能看到月球“正對”著地球的那一面,而月球被太陽照亮的區域則在不斷地變化,如此一來,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 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時,它被太陽照亮的區域會完全“背對”我們,我們什么也看不見,這就是所謂的新月(也稱朔月)。
- 當月亮運行到地球的“背后”,月球“正對”著地球的那一面就會被太陽光完全照亮,于是我們就看到了滿月。
- 其他的時間里,月相則在新月和滿月之間逐漸變化。
![]()
另一方面,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并不是一個完美的圓形,而是一個橢圓,這意味著月球和地球的距離時遠時近。
- 它離地球最近的點,被稱為近地點,與地球平均距離約為36.3萬公里。
- 它離地球最遠的點,被稱為遠地點,與地球平均距離約為40.6萬公里。
兩者相差了大約4.3萬公里,這個距離差足以讓我們的肉眼察覺到月亮“視直徑”的變化,即:近地點時看起來更大,遠地點時看起來更小。
現在把月相和月球軌道組合起來,就可以知道,當月球運行到滿月的位置時,又恰好處在近地點附近,地球上的我們看到的便是一個“近距離的滿月”,它會比平時看起來更大、更明亮,而這就是所謂的“超級月亮”。
據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月球對地球的引力大小,其實是取決于它與地球的距離變化,而與月相的變化無關。
![]()
重要的是,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的周期大約是27.32天,也就是說,月球大約每隔27.32天就會經過一次近地點,而在這個時間點,無論我們看到的月相是不是滿月,月球對地球的引力都是一樣的。
所以如果“月球運行到近地點時的最強引力”真的足以引發大規模的地震、火山爆發或者海嘯,那么豈不是每隔大約27.32天,地球上就會發生一次?然而我們都知道,事實并非如此,地球上并不存在如此規律的自然災難。
因此可以說,把“超級月亮”(也就是近地點的滿月)單獨拎出來當作地球上自然災難的源頭,明顯是不正確的。
![]()
當然了,在運行到近地點的時候,月球的引力確實會比平時強一點,但根據科學家的估算,它對地球的影響其實是微乎其微的,即使是影響相對最大的海洋潮汐,其變化幅度也不過幾厘米。
所以我們完全不必擔心“超級月亮”會對地球造成什么不好的影響,根據科學家的預測,這一次“超級月亮”的滿月時刻,將出現在2025年11月5日晚上21時19分,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提前做好準備,選擇一個視野開闊、光污染較少的地方,以便更好地賞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