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31日,新東方英國教育之旅系列直播正式開啟。訪校團已經走訪圣安德魯斯大學,并且在倫敦街頭深度Citywalk了,快來看看他們的見聞吧~
![]()
01
紅袍與石板路
蘇格蘭東海岸的晨霧散去時,圣安德魯斯這座中世紀小鎮便露出了千余年沉淀下的樣貌。小鎮與圣安德魯斯大學融為一體,沒有圍墻將學府與街區分隔,教堂的鐘聲悠悠,回蕩在石板路上,學生穿著紅袍穿梭于古老的建筑之間,如同流動的朱砂,為灰褐色的石墻添上了生命的律動。
十月末蘇格蘭的天氣有些難以捉摸,陽光與云層交替,偶有細雨飄過,大家的穿著也是各異,有人披上了毛呢大衣,有人卻穿著輕薄的開衫,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
本次周成剛老師帶隊的名校探訪團,行程的起點是圣安德魯斯大學的商學院。由此沿著北街一路向東,最先看到的便是著名的老球場(Old Course)。對于高爾夫球愛好者而言,圣安德魯斯是這項運動的精神故鄉。
![]()
▲現代高爾夫球場發源地
在這座典型的林克斯球場中,北海的風帶著咸濕和石楠花的氣息撲面而來,同行的在校生Lucie介紹,她的家中三代都是高爾夫愛好者,自己從六歲就開始學習打球。“這項運動其實是從小孩子到花甲老人都可以參與的。在圣安德魯斯大學,學生們只要繳納180英鎊,就可以享受一年的高爾夫教育,從初學到進階,所有等級的課程應有盡有。”提到自己的熱愛,Lucie一下子如數家珍起來。
這也是這座英國大學的教育特點之一,讓傳統文化回歸到日常生活當中。
圣安德魯斯的本科生穿著紅袍,是延續了數百年的傳統。袍子的穿法更是暗藏玄機:大一新生將袍子完整披在肩上,象征剛剛踏入學術殿堂;大二時袍子稍稍下移;到了大三,理科生將袍子搭在右肩,因為“科學永遠是正確的” (Science is always right),而文科生則搭在左肩,因為“心臟(內心)更靠近左側”。
![]()
▲周老師和身穿紅袍的中國學生
當學生們身穿黑色學位袍參加畢業典禮時,他們會在校長的帶領下環繞圣沙利廣場走一圈,接受家人與朋友的祝福。那一刻,他們脫掉紅袍,人生的新篇章就此展開。看似繁復的儀式,實則是這所古老大學賦予時間以形狀,讓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標記。
02
小鎮生活的溫度
圣安德魯斯鎮上居民不多,加上大學的師生,總人口不過兩萬出頭。三條主街——北街、南街與市場街——構成了小鎮的骨架。街道兩旁是蘇格蘭風情的商鋪,售賣著羊絨披肩、格子呢外套,還有傳說英國王子威廉與王妃凱特相遇的網紅咖啡館。
![]()
▲傳聞中王子與王妃相遇的咖啡館
當然,剛剛開業一年的中國超市是留學生們的最愛。不大的店面中應有盡有:火鍋底料、老壇酸菜面、白蘿卜、韭菜、魚丸、甚至還有旺旺雪餅。這是中國學生的福祉,也是這座國際化小鎮的注腳。
在讀研究生楊同學從本科大三時開始做飯,如今一日三餐全由自己解決。“出國留學,還意外收獲了廚藝”,他笑著說。英國的物價雖然并不低廉,但牛奶、雞蛋、面包等基本營養食材始終維持著合理的價格,也保證了留學生的生活質量。
03
六百余年的堅守
圣安德魯斯大學成立于1413年,是英語世界第三古老的學府,僅次于牛津與劍橋。六百余年來,這所大學始終保持著一萬人左右的規模,不追求擴張,不熱衷商業化,而是專注于師生比例的優化與教學質量的提升。學校的老師在采訪中坦言:“希望保持現有規模,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關注。”
這種理念的成果顯而易見:在英國本土排名中,圣安德魯斯大學連續多年位居前三,2024年甚至超越牛津劍橋,位列第一。小班教學是圣安的特色,通常一位教授對應十二名學生,這種密度的互動在大型綜合性大學中幾乎不可能實現。
學校的圣瑪麗學院的庭院中有兩株古樹。一株是蘇格蘭女王瑪麗種下的山楂樹,看起來平平無奇,卻曾被評為“蘇格蘭年度之樹”;另一株是則是巨大無比的橡樹,也是蘇格蘭僅存的七十株橡樹之一。不同的樹構成不同的風景,就像這個社會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
![]()
▲圣安管理學院
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并存的今天,年輕人需要更開闊的視野與更包容的心態。圣安德魯斯大學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授予,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驗——在古老與現代交織的環境中,在來自一百五十多個國家的同學之間,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學會在差異中尋找共識。
近年來,英國留學政策雖有波動,但蘇格蘭地區始終保持著相對開放的姿態。圣安德魯斯大學招生辦副主任林老師在這里工作了十八年,見證了一代代留學生的成長。他們中有人學成歸國,有人留在英國成為大學教師,這種延續性也是圣安德魯斯的魅力——一個讓人愿意停留、愿意扎根的地方。
![]()
▲圣安德魯斯大學
04
泰晤士河畔的回響
不同于圣安德魯斯的靜謐,威斯敏斯特橋上的風,穿過泰晤士河的水汽,帶來深秋難得的暖意。這座橋連接著倫敦之眼與國會大廈,也連接著歷史與當下。
從威斯敏斯特橋走向北岸,腳下的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腳印里。巍然聳立的鐘樓,是英國工業革命輝煌的象征。四面鐘最初是為了船長和工人校準手表時間設立的,工業時代來臨后,更將每日的誤差壓縮到一秒以內。而真正的“大本”,則是塔內重大十九噸的銅鐘,而并非整座建筑。
![]()
▲倫敦地標伊麗莎白塔(大本鐘)
國會大廈近鄰大本鐘,前身是哥特復興式建筑威斯敏斯特宮,遭遇火焚重建后成為了上下兩院商討國是的場所。當年繼承英國王位的喬治一世因為是德國人,不會使用英語,因此任用代理人治理國家,首相制度也由此產生。
如今的唐寧街十號,那座據說“因開發商偷工減料而鬧老鼠”的房子,就是首相官邸的所在。
威斯敏斯特教堂靜靜佇立在國會廣場一側,教堂內的“名人角”埋葬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巨匠,也安放著莎士比亞、喬叟等文學大師的墓志銘。因為進化論和神創論相悖,達爾文被葬入教堂還引發了巨大的爭議,但教會最終還是接納了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這種保守中的開放,也是英國文化的特質之一。
![]()
▲泰晤士河畔的倫敦之眼
緊鄰這座教堂的,就是以學術見長的威斯敏斯特公學。在英國九大公學中,它或許不是名氣最響的,但成績卻極為優異。
“威斯敏斯特公學的特點就是學術實力極強”,同行的陳老師解釋到,他的孩子正在這所學校讀高二,“很多老師都畢業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是各自領域的專家,這里每年也有四五成的畢業生會進入這兩所學校讀本科。”
這個比例令人咋舌。但陳老師也坦言,這樣的成績需要巨大的付出。“孩子的日程表上,除了繁重的學業,還有鋼琴、大提琴、拉丁語、西班牙語,甚至健身訓練,一天二十四小時真的不夠用。”
這種“卷”的程度,打破了許多人對英國教育輕松自由的想象。就像陳老師解釋總結的:當競爭越來越激烈,永遠有家長和同學認為必須爭奪一席之地,必須努力贏得更多籌碼,才能在未來獲得機會。
05
在多元中成長
訪校團從特拉法加廣場走向萊斯特廣場,街頭藝人的音樂聲此起彼伏。廣場一側的國家美術館收藏了近三千幅西方名畫,從十三世紀的宗教畫作到梵高的向日葵,構成一部完整的西方藝術史。倫敦的大部分博物館和美術館都免費開放,這是城市給予所有人的文化饋贈。
在萊斯特廣場,恰逢圣誕季前的游樂場開放首日,小型溜冰場已搭建完畢,孩子們興奮地排隊等待。廣場周圍的三大電影院旗艦店,是好萊塢大片首映的重鎮,卓別林、莎士比亞等文化名人的雕像散落各處。這里是倫敦文化產業的心臟,也是留學生們周末消遣的好去處。
但留學生活遠非只有光鮮。帝國理工學院的吳同學坦言,學長學姐曾因為壓力問題對他進行過勸阻。“我們去年的一門課全班平均分是42分,但50分才能通過。”吳同學介紹說,“千萬不要抱著玩一玩的心態,我也曾經掛過科,費了很大精力補考通過。”
![]()
▲位于特拉法加廣場的國家美術館
壓力之外也有收獲。吳同學在假期打工,收入能應付日常開銷。他用每天額外的二十分鐘通勤,省下來三分之一的房租。“倫敦的兼職機會很多,一周能工作二十小時,時薪也比較高。”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克服困難和堅持。“(留學)會發現收獲還是很多的,不光是課本知識,還有生活知識,以及克服困難的動力。”
倫敦是歐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有三百多種語言在流通,是真正的國際大都市。多元文化不是口號,而是日常。走在街頭,會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面孔;走進大學,同學可能來自各個大洲,這種多元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
▲騎兵衛隊總部,它是圣詹姆斯宮和白金漢宮的官方禮儀入口
倫敦也是全球最受留學生歡迎的城市之一。G5聯盟中的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都坐落于此。這些大學不僅排名靠前,就業前景也極好。
帝國理工學院是倫敦畢業生起薪最高的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則是中國學生申請量最大的學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高達九成以上。倫敦大學學院的校友哈薩比斯獲得了202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曾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教的阿吉翁則獲得了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證明了這些學校的學術實力。
但倫敦這座城市的魅力不止于學術。遍布各處的公園綠地,世界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多元的美食選擇,豐富的戲劇演出,都讓生活充滿可能。正如十八世紀作家塞繆爾·約翰遜所說:“當一個人厭倦了倫敦,他就厭倦了生活。”這句話流傳至今,仍然準確地描繪著這座城市的性格。
06
讓孩子飛一飛
夕陽西下,城市漫步接近尾聲。站在唐人街的牌樓下,周成剛老師做了最后的總結。
“我們的家長并不一定希望每個孩子都出去留學,也不一定希望孩子把錢還回來。我相信家長們都希望孩子過上從容、淡定、自信、幸福的生活,而且是獨立的、充滿人格魅力的生活。這種自信的生活,就是我們的未來。”他的聲音在秋日的暮色中回蕩,“讓我們的孩子出來飛一飛。只有當你飛翔的時候,你才知道天空的高遠。只有當你在高高的天空飛翔的時候,你才能知道大地多么美麗。”
圣安德魯斯的紅袍在風中飄揚,倫敦的地鐵依舊穿梭不息。Lucie繼續在老球場揮桿,吳同學開始準備下一學期的課程,楊同學的廚藝又精進了幾分。每一個新學年到來的時候,更多的中國學生將踏上這片土地,帶著行囊,也帶著憧憬。
無論腳步如何匆忙,不管異鄉與故土,相隔有多么遙遠,總有一種力量,以其獨有的方式,在每個清晨和深夜,在圖書館的燈光里提醒著海外的學生們,認清世界的遼闊,不忘內心的方向。
泰晤士河的潮汐日復一日,北海的風從未停歇。威斯敏斯特的鐘聲精準報時,圣安德魯斯的石板路被踏平又隆起。在這個時代,每一個遠行的人都經歷著迷茫和堅定,而中國的學子們,總會將鄉愁藏在心底,而把成長變成勛章,鐫刻在人生的旅途之上。
英國教育之旅還未過半
后續更多精彩
請關注周老師個人抖音號
周成剛
(抖音號:1653122229)
提前預約直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