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大醫 鑄精誠
![]()
2025年優秀醫師:程露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更是照見健康的‘外在窗口’。每一片皮疹、每一次瘙癢背后,都藏著患者的痛苦與期待——我必須拼盡全力幫他們解決困擾。”在信陽市中醫院工區路院區皮膚科診室,主治醫師程露正俯身輕查患者皮損,眼神專注溫和,仿佛面對的是亟待幫助的親人。從鄭州大學懷揣夢想的學子,到皮膚性病學領域的業務骨干,1991年生于河南淮濱普通家庭的她,用近十年時光,在醫學路上寫下“學大醫、鑄精誠”的生動注腳。
學府筑基,夯實醫學根基
從鄭州大學到昆明醫科大學,程露用八年時光,一步步筑牢行醫為民的初心。2007年盛夏,懷揣“救死扶傷”的愿望,她踏入鄭州大學臨床醫學專業。面對解剖學、生理學等厚重課程,她從未松懈,五年里專業成績穩居前列,寫滿批注的課本、堆成摞的筆記,都成了日后行醫路上最扎實的 “鋪路石”。
2013年9月,為深化醫術、幫助更多患者,她又考入昆明醫科大學攻讀皮膚病與性病學碩士。讀研三年,她在臨床與科研間連軸轉:白天跟著導師泡在診室,學問診查體的細節,更學對醫學的嚴謹、對患者的耐心;夜晚鉆進實驗室鉆研課題,梳理病歷、核對數據常熬到深夜,遇瓶頸就抱文獻找導師請教,對每處數據偏差都追根究底。2016 年,她不僅順利拿下碩士學位,還將研究成果寫成論文發表,用八年的堅持與熱愛,為行醫之路打下了堅實根基。
![]()
臨床啟航,錘煉醫術仁心
2016 年 7 月,程露入職信陽市中醫院工區路院區皮膚科,開啟從醫生涯。在她心中,“醫生”是責任的代名詞,患者需要時,從無“下班時間”與“麻煩事”。曾有深夜,一位急性蕁麻疹患者全身突發風團,在留觀期間突然休克倒地。"患者從椅子上滑落的那一刻,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程露回憶道。她雖心揪卻手不慌,大喊推搶救車,與護士抬患者至搶救室,短短2分鐘,患者轉危為安。"要不是程醫生堅持留觀,我可能就倒在家里了。"康復后的患者感激不已。
崗位擔當,拓展行業影響
為精進醫術,程露主動赴河南省人民醫院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培訓結束后已能獨當一面,成為患者口中“能解決難題”的醫生。曾有患者全身滿是水皰,輾轉未確診,程露詳細問診,結合病史與用藥,精準判斷病癥。經抗病毒治療,患者水皰大多干涸結痂,但腋窩出現大面積糜爛,疼痛難忍。她連續五天親自換藥,消毒、清創每步都細致。夏日診室悶熱,她白大褂浸滿汗水,汗珠直流也顧不上擦,眼里只有患者傷口。患者康復后,專程送來 “妙手仁心,醫德高尚” 的錦旗,為她的堅守與付出寫下注腳。
不忘初心,篤行醫者使命
程露常說:“‘為人民服務’不是口號,要落實在每一次問診、治療中。” 無論深夜急診的急危重癥,還是需長期跟進的慢性疑難病,她都以同樣耐心與專業對待,認為患者無 “輕重之分”,只有 “需要幫助” 和 “更需要幫助” 之別。
從 2007 年踏入醫學院,到如今從容接診,程露在醫學路上的近十年里,她見過患者的痛苦與康復,經歷過熬夜鉆研的疲憊與成功救治的喜悅,但對醫學的敬畏、對患者的真心從未改變。談及未來,她眼神堅定:“我會繼續扎根皮膚性病學領域,精進臨床技能,更關注患者心理 —— 治病不僅靠藥,更靠‘溫度’。” 她仍記得初入醫學院時在誓言墻前的承諾,如今正用言行將其化作守護患者健康的實際行動。(通訊員 鄭思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