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最近的日子可不太好過!
![]()
在美國空軍下一代空中主宰(NGAD)六代機的主合同競標中,洛馬眼睜睜看著宿敵波音一舉中標,將核心訂單收入囊中。這一結果不僅意味著技術路線的落敗,更預示著未來數十年內,若無法扭轉局勢,這家軍工巨頭或將徹底失去在先進戰斗機領域的主導地位。
![]()
升級F-35號稱是六代機八成實力
面對失利,洛馬迅速行動,向五角大樓提交了一份緊急應對方案,試圖力挽狂瀾。該計劃的核心思路并非從零研發新機型,而是對現役主力F-35進行深度現代化改造,賦予其接近第六代戰機的作戰能力。
![]()
公司高層強調,通過集成部分六代機關鍵技術——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航電架構、自適應隱身涂層、增強型傳感器融合系統以及開放式任務計算機——F-35將實現戰力躍升。為此,洛馬特意為其冠以“5.8代”之稱,既規避了代際跳躍的技術爭議,又巧妙營造出性能領先的市場印象。
![]()
更具吸引力的是成本控制。洛馬明確表示,單架升級版F-35的成本預計為1.5億美元左右,僅為NGAD項目當前預估單價3億美元的一半。更有內部銷售代表透露,若實施大規模機隊改裝,單位成本甚至可能壓縮至原采購價的50%以下。隨之而來的宣傳口號極具煽動力:“投入一半預算,獲取六代機80%的戰斗力。”
![]()
要知道,美軍當前正深陷財政困境。NGAD因高昂造價已被國會叫停審查;陸基洲際導彈系統超支嚴重;B-21轟炸機雖穩步推進但壓力巨大;海軍航母艦載六代機項目更是遭遇經費腰斬,進展近乎停滯。
在此背景下,洛馬提出的低成本升級路徑猶如雪中送炭,精準擊中了國防部“既要維持空中優勢,又要嚴控開支”的戰略痛點。
![]()
又菜又愛玩
然而,這看似完美的解決方案背后,隱藏著大量被刻意忽略的技術硬傷。首要問題便是F-35平臺本身的設計局限。該機型自誕生之初便背負多重使命:需滿足空軍常規起降、海軍艦載彈射攔阻、陸戰隊垂直短距起飛等多種需求。
![]()
為了兼容三大軍種操作環境,設計團隊不得不做出大量折衷妥協。最終產物體型龐大、結構臃腫,氣動效率低下,推重比遠遜于專精空優任務的戰斗機。它本質上是一臺由千萬行代碼驅動的信息中樞,而非追求極致機動性的空中格斗平臺。
![]()
其軟件復雜度已達工程極限,僅核心代碼量就超過2400萬行。歷史上曾多次因程序漏洞導致雷達失效、武器掛載異常,甚至出現飛行中發動機意外停機的重大安全事故。
如今若要引入5.8代級別的新技術,絕非簡單替換硬件模塊,而是涉及全系統重構:必須重寫關鍵控制邏輯、調整多源傳感器數據融合算法,并極有可能需要切割機身結構以容納新型設備。
![]()
這無異于試圖將一臺V12引擎塞進一輛家用轎車底盤——不僅難以安裝,還可能直接導致整車結構崩潰。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項所謂的“5.8代升級”還需建立在尚未完成的Block 4升級基礎之上。原本規劃耗資數十億美元、歷時數年的Block 4改進工程,現已膨脹至165億美元預算,交付時間推遲整整五年。
![]()
據美國國會問責局(GAO)披露,該項目正陷入“升級死鎖”困局:新軟件無法適配舊硬件,硬件更新又受限于資金與供應鏈,形成惡性循環。目前預測全面部署時間已延后至2031年以后。
在這種尚未打通的技術地基上再疊加一層更為復雜的升級體系,幾乎等同于在流沙上建造高樓,違背基本工程原則。
![]()
時間線上的錯位更加致命。波音主導的F-47六代機預計2028年實現首飛,2030年開始小批量服役。而洛馬的5.8代升級至少要等到2031年Block 4完成后才能啟動,后續還需經歷研發驗證、測試評估和部隊列裝等多個階段。
待其真正形成戰斗力時,自家的第六代戰斗機早已批量部署,所謂“過渡方案”實則成了遲到多年的陪跑者。
![]()
洛馬方案恐誤戰略機遇
若將視野投向西太平洋地區,這一策略的風險暴露得更為徹底。中國在第六代戰斗機領域的推進速度,已顯著超出美方預期。
![]()
多方情報顯示,中國六代機原型機已進入高頻率試飛階段。甚至連曾主導YF-23項目的美國傳奇航空設計師也公開承認,中國在下一代空戰系統整合方面實現了“斷層式領先”。
公開資料指出,中國六代機采用前所未有的“三無”氣動布局——取消垂尾、平尾與鴨翼,極大降低了雷達散射截面積,隱身性能遠超傳統構型。配合全向矢量推進系統,具備超強機動能力,可執行諸如“眼鏡蛇”、“赫布斯特”等超限飛行動作,這是F-35根本無法企及的。
![]()
相比之下,即便完成5.8代升級,F-35也無法突破原始氣動設計的物理瓶頸。它的飛行包線、能量機動性、雷達匿蹤效能均有不可逾越的上限,難以應對全新一代空中威脅。
更為嚴峻的是,外界普遍預測中國六代機會在2030年前正式服役。這意味著當洛馬費盡周章推出所謂“法拉利級”F-35時,不僅要面對本國更先進的F-47,還將直面已實戰部署、擁有代差優勢的對手機型。新機未戰先衰,投入巨資卻換來一場技術代溝中的被動挨打。
![]()
洛馬此舉背后的商業動機昭然若揭。F-35項目是其最穩定的利潤源泉,每年僅維護、訓練與升級服務即可帶來超百億美元營收。一旦美軍全面轉向NGAD平臺,洛馬不僅失去未來訂單,連現有服務體系也將面臨瓦解風險。
因此,推動“持續升級敘事”,延長F-35生命周期,實質是為了綁定軍方預算,維系自身行業霸權。
![]()
而美軍當前的戰略困境,恰恰為這類提案提供了滋生土壤。美國航空工業體系內部存在嚴重割裂:空軍堅持獨立制空能力建設,海軍另起爐灶開發艦載型號,缺乏統一標準與協同機制。
關鍵材料供應鏈脆弱,稀土資源高度依賴海外進口;F135發動機生產線屢因勞資糾紛中斷生產;再加上軍工復合體盤根錯節的利益網絡,許多明知存在問題的項目仍被迫延續。
![]()
反觀中國,航空產業采取高強度、集約化發展模式。擁有從礦產開采到高端制造的完整產業鏈條,關鍵技術自主可控。研發方向清晰聚焦,決策高效統一,避免了資源分散與體制內耗。六代機項目得以快速迭代、穩步推進。
這場較量早已超越單一裝備性能對比,演變為國家層面工業體系韌性、組織動員能力與戰略定力的全方位博弈。
![]()
結語
對美國空軍而言,倘若沉迷于洛馬描繪的“半價強戰力”幻象,在F-35這一先天缺陷明顯的平臺上持續追加投資,只會進一步錯失寶貴的戰略窗口期。
與其在老舊平臺上反復修補,不如果斷跳出利益集團設下的路徑依賴,集中力量攻克真正意義上的第六代空戰系統。
否則,當現實打破幻想之時,迎接他們的不會是空中優勢的回歸,而是技術代差固化后的全面被動。那時再圖追趕,恐怕為時已晚。
參考資料:新浪軍事《第300架F35戰機交付 為何可能對美軍造成負面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