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今年 65 歲,去年冬天突發腦梗,經過及時治療后脫離了危險。出院時左邊身子還不太靈活,手抓不住東西,走路也得有人扶著。回家后她特別著急,總想著 “多鍛煉就能快點好”,每天早早起來就扶著墻來回走,還強迫自己用左手拿杯子、擰毛巾,結果沒幾天就累得胳膊酸痛,連正常走路都更費勁了,兒女趕緊帶她去醫院復查。
接診的神經內科張醫生告訴她,腦梗后的康復確實需要鍛煉,但絕不能急于求成。很多患者和家屬都以為 “練得越多、越用力恢復越快”,反而容易傷到身體,甚至影響恢復效果。其實康復前先明確三個關鍵原則,才能少走彎路,讓身體穩步好轉。
![]()
先避開 “盲目鍛煉” 的誤區,別讓努力白費
張醫生說,像李阿姨這樣急于鍛煉的患者很常見,但不少鍛煉方式其實是錯的,不僅沒用還可能有風險。首先要明確,腦梗后的鍛煉不是 “力氣活”,而是 “技術活”,得先搞清楚哪些事不能做。
比如有的患者剛能坐穩,就著急站起來練走路,沒掌握平衡就往前挪,很容易摔倒;還有人覺得 “左手沒力氣,就多拎重物”,結果導致胳膊肌肉拉傷,反而更難活動。這些錯誤的鍛煉方式,會讓身體負擔加重,甚至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
其實腦梗后的鍛煉,關鍵是 “對癥”。比如手抓不住東西,先從握軟球、撿豆子這些簡單動作開始,慢慢增加難度;走路不穩,就先在康復師指導下練站立平衡,再一步步學走路。盲目追求 “快” 和 “多”,反而會拖慢康復進度,這一點一定要記牢。
![]()
把握 “循序漸進” 的節奏,讓身體慢慢適應
“康復就像爬樓梯,得一步一步來,不能想著一步跨好幾級。” 張醫生用通俗的話解釋,腦梗后身體的神經、肌肉都需要重新適應,鍛煉強度和時間都要慢慢增加,讓身體有適應的過程。
比如剛開始鍛煉時,每天可以只練 10-15 分鐘,分 2-3 次進行,比如早上練 5 分鐘握球,中午練 5 分鐘抬腿,晚上再練 5 分鐘坐姿平衡。如果練完后沒有覺得累,第二天可以稍微增加一點時間,比如每次多練 2-3 分鐘;要是練完后胳膊腿酸痛、渾身無力,就說明強度大了,得適當減少。
另外,鍛煉的內容也要循序漸進。比如從 “被動鍛煉” 開始 —— 剛開始手不能動,就讓家人或康復師幫忙活動胳膊、手腕,促進血液循環;等能稍微用力了,再過渡到 “主動鍛煉”,比如自己抬手、伸腿。只有讓身體慢慢適應,才能在不受傷的前提下,逐步恢復功能。
![]()
做好 “基礎保障”,為康復打牢底子
除了正確鍛煉,張醫生強調,腦梗患者的康復還需要做好兩項 “基礎保障”—— 控制基礎病和保證營養,這兩項沒做好,再怎么鍛煉效果也會打折扣。
首先是控制基礎病。大部分腦梗患者都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這些基礎病,這些病會影響血管健康,如果控制不好,不僅會影響康復,還可能增加再次腦梗的風險。所以康復期間,一定要按時吃藥,比如降壓藥、降糖藥不能停,還要定期測血壓、血糖、血脂,確保指標穩定。要是忘記吃藥或者指標波動大,一定要及時跟醫生溝通調整。
其次,需保障營養供給。身體恢復離不開充足的能量與養分,像蛋白質可助力肌肉修復,維生素能推動神經功能的復原,為身體康復筑牢根基。日常飲食需注重搭配。應多攝入雞蛋、牛奶、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同時增加新鮮蔬果的食用量,以此補充維生素與膳食纖維,維持身體營養均衡。每日膳食,可清晨食一雞蛋、飲一杯牛奶;晌午進食魚肉或雞肉;夜幕降臨時,佐以一盤青菜。如此合理搭配,營養便較為均衡。營養跟上了,身體才有 “力氣” 去恢復,鍛煉起來也更有精神。
![]()
張醫生最后提醒,腦梗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千萬不要著急。只要先明確這三項原則,避開誤區、循序漸進、做好基礎保障,再配合康復師的專業指導,身體功能就會慢慢恢復。像李阿姨調整鍛煉方式后,堅持了 3 個月,現在左手已經能自己拿勺子吃飯,走路也不用人扶了,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好了很多。
謹記,腦梗康復并無“捷徑”可尋。唯有秉持科學之法,懷以耐心持之以恒,才是助力康復的上佳之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