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住建部部長倪虹在《“十五五”規劃建議》輔導讀本中提出:推進現房銷售制,實現所見即所得。
![]()
這14個字,可以說是近期樓市最具分量的信號。
多少人被“爛尾樓”這三個字坑得欲哭無淚,這下總算是有點盼頭了。
然而消息一出,網上又掀起了新一輪爭論。
有人立刻分析新房供應、測算開發商成本,最后得出一個熟悉的結論——“房價要漲了”。
這類聲音,其實暴露了一個老問題:在不少人的思維里,任何政策最終都會指向“漲價”
三十年房價上漲的慣性,已經變成一種思維定勢。
可今天的樓市,早就不是十年前的樣子了。
一、現房銷售,對買房人是實實在在的利好
“現房銷售”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把期房變現房
爛尾風險消失,交付縮水、貨不對板的情況也不復存在。
![]()
買房人可以實地看房,看戶型、看噪音、看采光,“所見即所得”才是真正的安心。
買了就能住,不用干等個兩三年,光省下來的房租和那幾年的利息,里外里省下十幾萬,這不香嗎?
二、一石多鳥:政策在“托底”新房市場
別忘了,新房市場背后不僅是開發商的命運,還牽動著地方財政、土地收入、稅收和就業
過去,二手房憑借“買了能住、不爛尾”占據優勢,如今新房也能實現同樣的確定性,購房信心自然會回升。
更重要的是,現房銷售還能在短期內穩定房價
注意,不是推高,而是“穩住”。
![]()
按照統計局數據,9月一二三線城市新房價格全面下跌,在這樣的背景下,只要價格能止跌,就已經是好消息。
三、為什么“穩價”而非“漲價”
從開發到銷售,通常要兩三年時間。
實行現房銷售后,土地拍下到房源入市之間的周期延長,新房供應短期減少,相當于市場獲得一段緩沖期。
供應減少確實會形成支撐,但這只是防止繼續下行,并不意味著上漲。
更關鍵的是,庫存依然龐大。
截至9月底,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75928萬平方米,按近半年銷售均值計算,去化周期起碼也得10個月吧。
![]()
即便一套房子都不新增,也夠賣個大半年了。加上在建項目,庫存規模更驚人。
在這樣的背景下,談房價大漲,無異于幻想。
四、那開發商成本會上升嗎?
以前挖個坑就能收錢,現在得實打實蓋好才能賣。
這多出來的兩三年的資金利息,最后還不是加到房價里,讓我們買房人出?
這個賬,這么算是沒錯。但結論,是錯的。
別忘了——土地價格是房價的最大變量
在樓市寒冬下,地方政府如果仍堅持高價賣地,開發商干脆不接盤,土地收入和稅收都要落空。
相比之下,適度讓利、降地價,反而能盤活市場。
這是“舍小利、保全局”的取舍,地方層面未必不懂。
五、樓市已變,心態也要變
現在的房地產市場,進入了“房住不炒”加上“止跌回穩”的階段。
合理成交量、價格穩定——這就是目標。
![]()
無論是開發商、地方政府,還是購房者,都該認識到:那個“只漲不跌”的時代已經結束
開發商要回歸產品質量與交付;
政府要合理出讓土地;
買房人也該告別“買房暴富”的舊夢。
只有當三方都愿意讓利、讓步,現房銷售的意義才能真正落地,樓市也才有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