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明朝會權閹輩出?對于這個問題,有個受眾頗多的觀點。朝廷文官集團實力過于強大和桀驁,難以有效壓制的皇帝們,為了自身以及大明計,不得不扶持太監以制衡外廷官員們。
![]()
在討論這個觀點前,先簡單梳理一下皇帝和“朝廷”以及文官們的關系。
皇帝集權制度有個天然的缺陷,皇帝個人精力、能力無法匹配龐大的皇權。或者說皇帝一個人無法掌控王朝,更無法讓其有序運作。所以皇帝需要構建兩個基礎,來幫助自己統御天下。
其一,明確的律法和規章。這可以讓臣民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什么事務應該怎么去做。其二,一個有清晰運作程序的組織。它的作用是維護、執行以及修正各律法、規章。
這兩個基礎的結合就會產生“朝廷”和為朝廷工作的官員。所以不論皇帝對于朝廷是何種態度,朝廷都是皇帝的必需品。也不是皇帝必須向官紳妥協讓步,而是皇帝需要他們來代行皇權。
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出朝廷保有存在價值的前提是依規有序,這也是明朝皇帝不用宦官去全面替代文官的基礎原因。除非想讓皇朝紊亂,不然宦官替代文官后,朝廷還是那個有著各種條條框框的朝廷。
然而皇權天性就想進一步集權,大權在握的皇帝自然也想為所欲為。當其行為不符合“條條框框”時,朝廷就會成為皇帝行使皇權的障礙。所以皇帝又總會覺得朝廷在束縛他的手腳,這才是明朝皇帝(無序)和朝廷(有序)矛盾的根源。
注:其實宋朝之后,集權的皇帝就遠勝地方大族和各類“集團”了。比如宋之前,有把皇帝當玩偶,隨意廢立弒殺的權臣;有騎在皇帝頭上,讓他叫爸爸的閹宦;更有視皇帝、皇族低自己一等的門閥世家 …… 從宋朝開始他們就迅速成為歷史了。
![]()
明朝的皇帝們,想到了一個“聰明”辦法,通過宦官繞開朝廷直接行使自己的皇權。真要說區別,只是各自對私欲的控制力度不同(控制弱的就會出權閹)。其中唯一的例外,反而更能證明皇帝不需要太監來制衡朝廷文官。
明世宗朱厚熜以外藩入京登基,他成為皇帝時不僅是個未成年光桿司令,還非常排斥、厭惡所謂的“皇權助力”宦官。
如果楊廷和以及文官集團真那么強悍的話,朱厚熜為何沒像漢獻帝那樣成為吉祥物?他“為人后者,卻不為人子”激怒楊廷和以及文官后,為何沒像漢質帝、唐中宗、晉惠帝那樣被弒,也沒像漢廢帝、漢少帝那般被廢?
究其原因,不是朱厚熜有多聰明、也不是文官進化到明朝變得愚蠢或仁慈,只是一些朋友不愿意承認一個基本事實。隨著集權制度的發展,至上的皇帝和皇權早已遠超其它勢力和團體,大明的文官、宦官等等都必須依附皇權罷了。
縱觀明朝的歷史也可以看出,不論文官、宦官權勢多么滔天,皇帝一句話就能讓他們下崗、身敗名裂或人頭落地。
比如于謙、汪直、劉瑾、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高拱、馮保、張居正 …… 即便到了大明行將就木的時候,崇禎也能用圣旨逼死手握兵權的封疆大吏孫傳庭。
既然明朝皇權如此強勢,那么皇帝在借助宦官進一步伸展皇權后,是否朝廷就不會再起讓皇帝心煩的“嘈雜之聲”?答案是不可能。
天啟五年,年輕的皇帝通過扶植魏忠賢等宦官,組建閹黨進而清洗東林控制了朝廷。隨后皇帝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舉朝頌德而無一反對。但次年三月初四,天啟的一道任命,讓外朝閹黨就如同被東林蠱惑一般,紛紛出來“叫嚷”了。
這天皇帝首開“鎮守太監”制度,任命司禮監秉筆太監劉應坤為山海關鎮守太監,其下轄左右鎮守太監陶文和紀用,以及分守太監孫茂霖、武俊和王朝(這六名宦官均兼有御馬監職務)。
![]()
雖然任命的圣旨里有說,“凡軍中戰守一應事務,著聽文武將官持議而行,毋令掣肘”。但朝廷上下很清楚,皇帝是想通過內廷御馬監繞開兵部、戶部和內閣,直接干涉前線明軍事務。
寧遠道將一片死守之心,倘見皇上別遣內臣,將恐皇上之有疑于諸臣,而諸臣不敢任。又見別遣之人一有干與,且將盡諉卸于內臣,而諸臣不肯任,則誤于封疆者大,而亦非內臣之利矣。
《明熹宗實錄·卷六十九》
三月六日,內閣首輔顧秉謙率內閣(丁紹軾、黃立極、馮銓)聯名上奏稱,外朝對于任命鎮守太監一事,議論紛紛、人心惶懼。
同日兵部尚書王永光的上奏反對在山海設置鎮守太監,他的理由主要是兩條。其一,老生常談的祖制就沒這規矩。其二,鎮守太監會干犯前線官員將領管理軍隊和下達軍令,而軍隊最忌“令出多門”。
次日內閣(顧秉謙、丁紹軾、黃立極、馮銓四人聯名)就王永光的奏疏,復請天啟收回成命。理由除了王永光說的,祖制不許、導致前線“事權不一”,還有朝廷難以在賞罰上明確前線官員、將領和太監的分擔,進而導致管理和指揮更加混亂。
吏部尚書王紹徽也在十日和十四日兩次上奏,勸諫皇帝此舉無益于前線軍事謀劃,懇請收回成命 ……
注:寧錦大戰后熹宗專門下旨嘉獎劉應坤(加恩三等、蔭封弟侄一人為錦衣衛指揮同知),理由是“在寧遠有卻敵之效 … 于錦州有解圍之助”。無論其戰功是否真實,這足以說明鎮守太監們會干犯前線指揮。崇禎剛登基時,薊遼總督王之臣也投訴劉應坤阻擾其調防(將領)。
同年十一月,天啟在宣府、大同、山西三鎮設置鎮守太監時,這些閹黨核心骨干還是群起反對,而且他們反對的還不僅僅是設置鎮守太監。
![]()
天啟六年五月初八,借著前兩天發生的“王恭廠大爆炸”(明廷視為上天示警)。內閣首輔顧秉謙率眾閣臣奏請皇帝約束東廠,“請敕在京各衙門重大獄情,經奉明旨者俱開逘法司”。次日兵部尚書王永光上奏,提了四個問題,各個直指皇帝。
第一,廠衛濫權以及用刑過甚。第二,對平民搜刮太甚,“議搜括不如議節省”。第三,把票擬權歸還內閣。第四,內廷花銷太大且未用對地方。進而提了天啟特別反感的事,暫停“大工”(重建三大殿)。
至于急土木不如急軍儲,議搜括不如議節省。今無可搜括,凌雜入告,竊恐焚林竭澤之后,寧無魚驚鳥散之憂。請自皇極工程暫停工作,悉以海內之物力并于軍前(遼東)之輸挽,寢其屑瑟之誅求,益見圣心之敦大,俟疆宇廓清,再完堂構,未為晚也。
《明熹宗實錄·卷七十一》
因皇帝未正面回應,二十六日王永光又再次上奏重說了一遍,這次天啟有點怒了,朱批“大臣尤宜詳慎,疏內以危言激聒,明是要(挾)君,為首的姑不究”。
但這并未止住外朝的聲音,吏部尚書王紹徽在六月初一和十二,兩次上呈諫言,內容和王永光說的相差無幾 …… 搞得天啟頗為尷尬,只得重復規勸“大臣章奏,還宜詳慎”。
這些閹黨為啥見不得閹宦進一步擴權,為啥不愿意讓皇帝隨心所欲,真的是被“東林殘魂”們偷偷洗了腦么?
真實的原因就如前文所述,朝廷是皇權為了統御皇朝而設定的一個復雜組織,其運行需要明確的依據(律法)和清晰的步驟(規章),天生就反對不合規的事務或行為。所以不是閹黨、朝廷見不得皇帝隨心所欲,是皇權自己不讓自己隨心所欲。
皇帝們當然也可以打破這個規則,但付出的代價是王朝紊亂、失序并走向滅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