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11月1日前后,烏克蘭派出兩支精銳特種小隊,乘坐兩架美制UH-60“黑鷹”直升機,試圖在紅軍城西北側實施空中突擊。然而這場被寄予厚望的行動,卻在轉眼間演變成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
![]()
當直升機槳葉的轟鳴聲還在空中回蕩,11名特種部隊成員剛剛踏上土地,無人機的嗡鳴便已從四面八方襲來。俄軍預先部署的偵察無人機如同獵鷹般盤旋在上空,將實時畫面傳輸至后方指揮中心。緊接著,自殺式FPV無人機如蜂群般撲向剛剛集結的烏軍小隊。在極短時間內,這支被視為精銳的特種部隊就被徹底殲滅,整個過程被俄軍士兵錄制并上傳至網絡,立即引發了廣泛討論。
紅軍城戰役已成為俄烏沖突中持續時間最長、戰況最為慘烈的戰場之一。截至11月2日,俄軍已控制該城約60%的區域,特別是東南部的鐵路樞紐這一戰略要地。米爾諾赫拉德東部和部分西部區域也落入俄軍手中,形成了一道嚴密的包圍圈。俄軍采取經典的鉗形攻勢,試圖將城內剩余的烏軍部隊完全困死。
![]()
為挽救這一危局,烏克蘭已調集約1.6萬人的增援部隊,其中包括國民警衛隊第31第涅伯旅和第28基輔旅。這支擁有260多輛裝甲車和160多門火炮的部隊,其首要任務是為被困守軍打開一條向西撤退的“生命通道”。當前的戰場態勢令人不禁聯想到二戰時期的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同樣是一方全力圍堵,一方奮力突圍的經典模式。
在紅軍城周邊,俄軍部署了約10萬兵力,從東南、東部和西部形成三面包圍之勢。雙方兵力對比達到8:1,烏軍陷入極端劣勢,僅能控制城市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區,依靠預先構筑的堅固陣地進行層層阻擊。俄軍的戰術頗具特色:派出由40人組成的滲透小組,攜帶3-4天的口糧和無人機,悄無聲息地潛入前線交叉區域,采取固守待機的策略,同時大部隊在外圍 systematically 切斷補給線,逐步蠶食烏軍控制區。
![]()
網絡上流傳的視頻顯示,俄軍二線部隊甚至能夠悠閑地穿越城市中心,而在其他區域,俄軍已建立起堅固的支撐點。城內每日發生數十次近距離交火和無人機對抗,傷亡統計顯示俄軍略占優勢。
正是在這種萬分危急的形勢下,烏克蘭派出的“黑鷹”直升機及其搭載的特種部隊引發了諸多疑問。首先關于這支小隊的人員構成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他們是烏克蘭軍事情報局直屬的精英部隊,由局長布達諾夫親自協調此次行動;另一種則推測,考慮到使用的是美制直升機和典型的北約特種作戰戰術,這些人很可能是北約的雇傭兵。
![]()
更令人困惑的是此次行動的作戰目的。空中突擊作戰通常以其高度的機動性和突然性,被用于敵后滲透打擊或高風險撤離任務。此次“黑鷹”直升機降落地點的坐標已被精確定位(48.296650° N,37.133167° E),位于波克羅夫斯克西部邊緣地區,距離M30公路不遠,離市中心約3.5-5公里。該區域正是雙方交火最激烈的戰線之一。
從戰術角度分析,僅靠11人的小分隊根本無力扭轉整個戰場的態勢。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他們肩負著接應某位重要人物撤離的使命,只是任務最終失敗。然而烏克蘭官方的解釋則集中在“反擊俄羅斯滲透”、“實施特種推進”或“保衛關鍵補給通道”等常規作戰目標上。無論如何,在這種敵我力量懸殊的環境下,如此小規模的突擊行動幾乎等同于自殺。
![]()
有軍事分析人士指出,這次代價慘重的空中突擊行動,很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政治表演”。隨著戰爭進入第四年,就連俄軍都已放棄這種華而不實的戰術,而烏克蘭卻在明顯處于劣勢的情況下繼續實施此類行動,其目的可能是為了提振國內士氣,或是向西方盟友展示其作戰決心以爭取更多軍事援助。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烏克蘭似乎特別熱衷于制造能夠引發媒體熱議的軍事行動,從去年突襲俄羅斯境內目標到此次的空突行動,即使這些行動往往以犧牲精銳部隊為代價,甚至可能打亂整體防線部署。這種以宣傳為導向的作戰思維,在當代戰爭中顯得尤為突出。
![]()
紅軍城戰役的發展態勢與此次失敗的特種作戰,共同勾勒出烏克蘭戰場的一個縮影:在實力懸殊的對抗中,絕望的反擊與精心的表演往往只有一線之隔。而真正承受這一切的,是那些在戰場上付出終極代價的士兵,以及飽受戰火摧殘的平民。隨著冬季的臨近,紅軍城的命運將成為俄烏沖突下一個關鍵轉折點,而這次失敗的空突行動,或許只是更大風暴來臨前的一個預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