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觀察網記者 劉曉林 10月的最后幾天,國內乘用車市場又上演了近十款新車集中上市的熱鬧景象。其中,作為10萬—15萬區間的自主品牌新車代表,極狐全新阿爾法T5一次性推出了7款車型。無論售價、配置還是限時專屬權益,全新阿爾法T5在當流行的新車營銷打法規則中,都在高調的對標“最高優惠標準”。對于銷量正在接近主流品牌區間的北汽新能源而言,將阿爾法T5打造成爆款是新扭虧大計的重要一環。
同時發布的三季度財報為這一訴求做了注腳。今年1-9月,北汽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南轅北轍,其中,北京汽車(HK 1958)歸母凈利潤大幅下滑超過9成,從去年同期的31億降至僅5129萬元。北汽藍谷(600733)則處在虧損收窄的趨勢中,毛利率也實現轉正。這意味著,對北汽而言,油電并行的平衡正在被打破,在燃油車銷量和價格皆下滑的情況下,新能源板塊快速實現規模效益成為剛需。
兩份財報
北汽集團旗下有兩家乘用車上市公司,分別為在香港上市的北京汽車(HK 1958)和在A股上市的北汽藍谷(600733)。其中,北京汽車(HK 1958)包括北京奔馳、北京現代、北京品牌(自主品牌)和福建奔馳,產品以燃油車為主;北汽藍谷(600733)是北汽新能源的上市主體,享界、極狐和BEIJING品牌的新能源產品業績都被納入該上市板塊。
北京汽車(HK 1958)的三季度財報清楚顯示了這家車企面臨的挑戰。根據公告,今年前三季的營業總收入為1207.99億元,同比下降16.12%;凈利潤為44.77億元,同比下降56.49%,歸母凈利潤從去年同期的19.78億元暴跌至僅5129萬元,同比降幅高達98.35%。
價格戰和銷量下滑是利潤盡失的主要原因。今年前三季,北京汽車(HK 1958)總計銷量為42.1萬輛,雖然同比下降幅度并不大,但受價格戰影響,“利潤奶牛”北京奔馳出現銷量利潤雙下滑。同時,對于傳統車企來說,在新能源汽車盈利能力和燃油車達到同一水平之前,新能源車型占比提升的過程,也是利潤下滑的過程,這一規律目前正在北京汽車(HK 1958)身上上演。
反觀北汽新能源的上市主體北汽藍谷(600733),其三季度財報則呈現了向好態勢。今年1-9月的總銷量突破11萬輛,同比增長64.34%。受銷量提升提振,北汽藍谷(600733)前三季的虧損收窄至34.3億元,與去年同期的45億元虧損相比,虧損額收窄24%。此外,北汽藍谷(600733)第三季度的毛利率轉正,達到1.8%,這被認為是正在接近扭虧為盈的拐點。
北汽藍谷(600733)覆蓋了北汽集團旗下新能源產品,包括享界、極狐,以及BEIJING品牌的新能源業務。今年以來,通過新產品系列的調整,享界和極狐兩個品牌分別在高端和中級車市場加大布局。隨著享界S9增程版車型和享界S9T的上市量產,享界開始收獲作為華為“鴻蒙智行”一員的紅利,在高端市場獲取利潤。很顯然,北汽的轉型正在迎來實質性階段。在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型的此消彼長中,熱銷車型的支撐是平穩過渡的關鍵。
急需走量車型
極狐是北汽新能源的銷量支柱。從2020年推出第一款車起,極狐經歷了相當長的市場推廣期,終于在今年迎來銷量曲線的持續上升。今年1-9月,極狐品牌累計銷量為8.8萬輛,占北汽新能源總銷量的近8成。
此次上市的極狐全新阿爾法T5限時優惠價格10.98萬元—15.48萬元,在12.98萬起的預售價基礎上調低了2萬,并采用增程和純電同步發售的方式,一口氣推出了7款配置車型。在上一代阿爾法T5的基礎上,極狐進行了諸多“聽勸”的升級,包括外觀設計的變化和車身的加長。同時,在技術配置上給出了新的方案。
隨同新車上市,北汽元境智能輔助駕駛技術一并發布,全新阿爾法T5在華為智駕技術之外有了新選擇,借助與小馬智行的合作,全新阿爾法T5在15萬的售價內集成了全球首個8775艙駕一體方案和城市NOA。此外,全新阿爾法T5采用了北汽自研的增程技術——神擎增程動力,并以10.98萬元的最低售價加入國內火熱的增程賽道。
在10.98萬元—15.48萬元價格所能承載的成本底線內,盡可能多的塞入高科技配置,是全新阿爾法T5的思路。事實上,這也是當下10萬—15萬這一最強調“性價比”的細分市場的競賽邏輯,這一市場也正在成為各品牌必爭之地,價格敏感度高和品牌敏感度相對較低是這一市場消費人群的特征。
除了“元境智行”和“神擎增程”兩項新技術,“三電終身質保、電池自燃燒一賠一、8年或15萬公里內電池衰減低于70%只換不修”的三重承諾,也是全新阿爾法T5打造爆款的主要賣點。
北汽新能源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0月,北汽新能源單月銷量突破3萬臺,主力極狐T1訂單連續兩個月破3萬,全新阿爾法T5的預售訂單據已突破1萬臺。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新阿爾法T5上市現場,北汽高層多次強調自身新定位——“新國企造車者”,在各汽車國企戰略動作不斷的當下,在新能源賽道上最早出發的北汽,也到了必須用更多爆款車型來刷新企業定位的關鍵時刻。
(作者 劉曉林)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
劉曉林
汽車與出行新聞中心首席記者 關注汽車產業發展趨勢、行業性事件、企業動態;全程記錄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端、升溫、爆發,以及每一次新技術浪潮;對自動駕駛、造車新勢力、汽車行業投資、上市公司資本運作以及汽車產業政策變動進行持續性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