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真的要把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和后勤學院合在一起?”辦公室里,值班參謀壓低嗓門向同事發問。那一年,全軍精簡整編啟動,一所定位為“大軍區級”的高等學府就此走上歷史舞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國防大學掛牌的時間只有一個:1985年3月。可是,它的血脈卻并非自那一刻才開始流淌。要把這條脈絡說清楚,得把鐘擺撥回到南昌起義后的1928年。南昌部隊和秋收部隊會師,紅四軍成立,朱德、毛澤東同時認識到“練兵先練人”,于是紅四軍教導大隊被拉了出來。短短三年,大隊為紅軍輸送了1.4萬名軍政骨干,一支基層干部“蓄水池”初具雛形。
1931年9月,中央蘇區正需要大批指揮員。毛澤東一句“蔣介石能辦黃埔,我們也要有自己的軍校”,把教導大隊升級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名稱一改,目標也就更聚焦:既兼顧戰斗技巧,也強調政治忠誠。1933年再改名工農紅軍大學,學員來自各主力師團,走出半數以上開國將領。可惜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校旗暫時收起,學員并入陳賡率領的紅軍干部團,跟著中央縱隊踏上長征。
![]()
長征到陜北后,校旗重新展開,抗日紅軍大學應運而生。1936年初冬的瓦窯堡,開學典禮上寒風凜冽,毛澤東仍堅持站在隊伍前端檢閱。此時校訓已定“四字訣”——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不久,“抗大”這個簡化叫法傳遍前線,每當有人問“哪里來的”,回答往往是一句豪氣十足的“抗大八期!”
抗戰勝利,解放戰爭打響,全國劃分成東北、華東、華北等根據地,各地區相繼設立軍事政治大學。三大戰役期間,這些區域軍校是兵員和干部最可靠的補給線。勝利在望,黨中央統一規劃:南京軍事學院、政治學院、高等軍事學院、后勤學院等輪番組建,為現代化軍隊預先打地基。
1949年之后的幾十年,部隊規模迅速擴張,軍校體系卻顯得枝繁葉茂、條塊分割。進入80年代,戰爭形態和科技革命同時加速,原有格局已無法滿足“大縱深、全要素”的聯合作戰需求。于是,中央軍委在1985年3月拍板:把當時的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后勤學院合并,組建國防大學。新的校址設在北京復興路,校徽選用八一軍徽襯青松枝葉,象征永葆戰斗力。
首任校長由開國中將張震擔任,這位在抗美援朝中指揮著名“上甘嶺戰役”的老將,1988年獲授上將軍銜。張震提出“統帥班子、研究部隊、面向未來”十二字要求,為學校定下務實基調。1992年底,他將崗位交給朱敦法。朱敦法早在1955年只是中校,靠實戰經歷和學習鉆研,一步步升到上將。他在任內新增了信息作戰、電子對抗等新興專業,算是第一次按“體系能力”思路配課。
![]()
1995年,邢世忠接棒。邢世忠出身炮兵,重視聯合火力。他主抓的“紅藍對抗演練”后來成為全軍推行的范本。進入新世紀,改革節奏進一步加快,裴懷亮隨之走馬上任。裴懷亮強調聯勤、聯保,提出“戰場如果缺后勤,前線就是空城”的直白論斷,被學員們當作口頭禪。
2007年以后,校長崗位呈現“空軍、陸軍交替”特點,體現了戰略視野的立體化。馬曉天出身空軍,推動“空天一體”教學;王喜斌則來自陸軍,主攻陸空協同。期間,宋普選和張仕波兩位“54”“20”集團軍出身的將軍先后執掌校務,對聯合作戰推演更加熟稔。
2017年,全軍新一輪規模空前的機構編制調整中,國防大學吸收原南京政治學院等數家院校的精華,再次擴充學科,組建“國防大學體系學院群”。鄭和成為過渡期校長,他主持完成院系整合和課程再設計;許學強隨后接任,對高端智庫功能著力較多;現任肖天亮則把課堂搬進演訓一線,提出“前沿拉練式教學”,讓學員在實兵對抗靶場完成學分。
![]()
縱觀十一任校長的履歷,可以發現一個共同點:無論出身兵種多元、職位差異多大,都經歷過實戰或重大演訓的淬火。國防大學設校三十八年,面臨的任務從培養軍級以上干部,到承擔戰略研究、國防動員方案論證,再到對外軍事交流,每一步都反映了部隊轉型的脈動。有意思的是,學校里沿襲至今的一項傳統仍然能追溯到“抗大”——新學員報到第一堂課不開教材,而是參觀校史館;館里那面斑駁校旗提醒大家:這所大學的起點,遠比1985年的那道簽字更早,也更宏闊。
對于“國防大學是哪一年成立”這個問題,答案精準到月:1985年3月。然而,如果有人追問它為什么能在短短幾十年里成為全軍戰略頭腦,答案卻隱藏在那條穿越南昌、瑞金、延安直至北京復興路的時間長廊里。歷任校長的姓名,只是這條長廊上的里程碑;真正支撐里程碑聳立的,是一支軍隊不斷重塑自我的決心與能力。
從紅四軍教導大隊到當代國防大學,九十五年的風雨、十一位校長、無數師生,把“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寫進了更高維度的戰略視野中。今天再提及那些名字,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提醒每一位正在或者即將走進復興路大門的軍官:課堂之外,戰場就在窗外。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