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藝術市場,秋季拍賣正在火熱舉行。在這個如火如荼的拍賣季,有很多私人收藏、家族藏品上拍。
10月30日,香港著名出版人、傳奇收藏家區百齡(1928-2019)悉心搜羅的中國歷代名瓷在香港佳士得上拍。10月28日,薩德魯丁·阿迦汗王子(1933-2003)與王妃私人珍藏的繪畫作品在倫敦佳士得拍賣。11月5日,英國房地產大亨曼尼·戴維森(1931-2024)的收藏將在巴黎蘇富比上拍。
![]()
當一個收藏家去世之后,其繼承人可能會將其全部或部分藏品送至拍賣行。在舊的收藏流散四方之時,新的收藏家也正通過藝術市場逐步建立自己的收藏體系,藝術品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匯聚成新的系列。
瑞銀6月發布的《2025全球財富報告》預測,在未來的20至25年里,全球將發生一場規模空前的財富轉移,總價值高達83萬億美元。在這場史詩級的“大遷徙”中:約9萬億美元將在配偶之間進行橫向轉移;其余的74萬億美元將在代際之間進行縱向轉移,即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
藝術收藏是高凈值人群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場規模空前的財富轉移會對藝術和收藏造成怎樣的影響?
近日發布的《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收藏調查報告》解讀了其中的部分趨勢和影響。與此同時,瑞銀全球家族咨詢、藝術與收藏咨詢業務負責人Eric Landolt日前到訪上海,也與第一財經記者分享了其中的經驗之談。
當女性擁有更多財富
《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收藏調查報告》(以下簡稱“瑞銀收藏報告”)全面洞察了2025年上半年全球高凈值收藏家的收藏行為與態度,調查范圍覆蓋全球十個藝術市場的3100名收藏家。
瑞銀收藏報告顯示,全球財富結構的一個重大變化是女性財富的增加。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基于女性收入增長和在工作、教育等方面的改善,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女性繼承財富的增加。在繼承財富方面,女性不僅是父母垂直轉移財富的受益者,由于預期壽命相對更長,女性相較男性,也更有可能從配偶和伴侶那里獲得橫向轉移。
縱觀報告,瑞銀財富管理中國區主管呂子杰發現,“中國內地高凈值人士正將愈來愈多的財富配置于藝術領域。尤其是千禧世代女性,她們的平均藝術支出在所有受訪市場中位居前列。”
與記者交流時,Landolt表示,當女性收藏家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大,雖然她們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論,但綜合觀察,有幾個主要的傾向和趨勢。
第一,她們會關注并收藏女性藝術家的作品,不僅是當代新作,也會重新發掘那些歷史中曾被忽視的女性藝術家——可能因為當時的社會規范和觀念,讓女性藝術家獲得的機會更少,比如很難獲得展覽機會、難以被畫廊簽約,有時在藝術家夫婦里面,男性名氣很大,但他的妻子伴侶,有時藝術水平更高,或至少不相上下,只是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沒被認可。所以現在有很多女性藝術家被重新發掘。這一趨勢雖然不是完全由女性收藏家推動的,但她們確實是核心力量。
除了收藏女性藝術家作品,Landolt發現,女性收藏家有時候對某些主題更加敏感,比如“母愛”。另外,女性藏家更傾向于把收藏和社會公益、慈善活動結合起來,對“收藏的社會價值”更感興趣。“比如開放私人收藏給更多人看,甚至為此創辦私人博物館,尤其是如果藏品里有很多重新發掘的女性藝術家作品,這樣做能讓這些作品被更多人看見。”
不久前在久事美術館剛剛結束的“銜尾蛇之歌:中西女性視角下的藝術和收藏”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展覽匯集了40余位中國與西班牙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其中不乏來自兩國女性藏家的重要收藏。
當收藏傳遞給下一代
根據福布斯的數據,中國97%的億萬富翁都是白手起家的。在瑞銀收藏報告中,中國內地的高凈值收藏家有47%從未繼承過藝術品。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十年內,中國內地將經歷首次大規模的財富繼承和藝術收藏的繼承。
Landolt告訴記者,財富的傳承和藝術收藏的繼承不一樣,前者更加“中立”,后者往往涉及更多情感和品味的因素。
在他看來,關于藝術收藏的繼承,最理想的情況是:下一代從小就參與收藏,理解收藏的意義,哪怕品味會隨時代變化,往往也能順利接手。在這種情況下,重點是“決策權的過渡”——比如初代藏家逐步放權,讓下一代慢慢參與收藏規劃,要是有私人博物館,也可以讓他們參與運營。這是家族收藏傳承的最佳狀態。
第二種情況是藏家最終決定不再延續收藏,選擇出售。這在西方很常見,他認為,在中國和亞洲,隨著藝術市場的成熟,類似情況也會增多。我們常常會在佳士得、蘇富比這類頂級拍賣行看到 “整批重要私人收藏拍賣”——就是因為下一代不想接手,等到收藏家去世以后,收藏就會上拍。“雖然收藏沒能延續,但藝術品會找到新的歸宿,開啟新的 ‘生命’,”Landolt認為,這也是收藏的魅力之一。針對這種情況,他告訴記者,瑞銀的角色是幫助他們制定“退出策略”,“我們會先做藏品評估和市場分析,再一步步制定最優的出售計劃。”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慈善捐贈”:藏家選擇把部分重要藏品捐給公立或私立機構,或者設立基金會,將藏品長期借給博物館展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不會是 “全賣”或 “全捐”,而是混合模式:一部分藏品留給家族傳承,一部分用于慈善,讓更多人看到,還有一部分出售,所得資金用來支持剩余收藏的運營。他認為,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是市場走向成熟的一個表現。
最后,他分享了一個其他國家的案例。有一個家族,初代藏家主要收藏印象派作品,但下一代完全不感興趣,他們喜歡當代藝術。瑞銀和這個家族合作了兩年,希望幫助他們找到“家族共識”,然后發現:初代藏家收藏印象派作品,是因為喜歡在花園散步、親近自然;下一代想把部分藏品出售,是希望用所得資金支持環保項目。最后,兩代人找到了“自然”這個共同理念。未來,他們將把印象派作品中和自然相關的風景畫保留下來,把肖像畫出售,并補充與自然相關的數字藝術、裝置藝術、影像藝術等。
往后,他們打算在家族企業的空間里展示這些藏品,給訪客講述家族的故事——包括他們的收藏理念,以及如何通過收藏踐行價值觀。“我們常說,藏家用收藏講故事,本身就很美好。”Landolt欣然表示,“如果這個故事能跨越幾代人,那就更美好了——這就是收藏傳承最本質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