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洋 ● 陳麗華
一部《沉默的榮耀》,讓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對臺隱蔽戰線的英烈們為觀眾所熟知。在該劇中,魏晨飾演的聶曦是吳石將軍(于和偉飾)的副官、學生,以及“東海情報小組”一員,最終英勇就義。魏晨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他從原型人物身上感受到了能量,“這種能量跨越了半個多世紀,至今還能與我們同頻共振”。這種“能量”也打動了兩岸觀眾,正如魏晨所說,“雖然歷史已定,但再次呈現出來的時候依然是滾燙的。”
![]()
魏晨在《沉默的榮耀》中飾演聶曦。
聶曦像“緊繃的弓”
環球時報:塑造聶曦這個人物時,最需要抓住的特質是什么?
魏晨:那是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戰斗在隱蔽戰線上的人。聶曦是年輕人,有著進步的思想和堅定的信仰,也是樂觀的理想主義者。他除了工作之外,還有自己的家庭。因為是隱蔽戰線工作者,聶曦的資料很少,我就從東海情報小組的史實和老照片中找突破點,尤其是他們被押赴刑場的照片,眼神特別打動我——熾熱、堅毅,臉上還帶著微笑,沒有絲毫畏懼。面對親人、對立面或是深陷泥濘時,聶曦始終盯著遠方的希望,他才敢于在困難中去做人生中重要的抉擇。
劇中聶曦有句臺詞:“老師,如果您不同意我跟您一起去臺灣,我就算游泳,也要游過臺灣海峽去找您。”他是一個尊師重道的年輕人,也有對家庭的責任感,不愿對夫人、師母說謊。但為了祖國統一大業,他卻不得不處處說謊,這對他來說很掙扎。理解這些,對于塑造這樣一個立體的人物、而不是刻板印象中的情報工作者,有很多幫助。拍攝時,導演、于老師(于和偉)和吳越等老師們幫助我把這個人物一點一點地塑造出來。
環球時報:你提到聶曦這個人物的立體多面性。有沒有設計一些細節,來體現他面對不同人時的不同狀態?
魏晨:其實每場戲在整個篇幅中的作用都不一樣,當然會有調整。跟吳石將軍那種有遠見的松弛感不一樣,聶曦有自己的特點,他像緊繃的弓,隨時準備爆發。但老師(吳石)又叮囑他不要喜形于色,他一直在克制。他是一個三十歲出頭的熱血年輕人,見了勝利忍不住開心,尤其跟老師在一起時會不自覺微笑。他給老師傳遞著能量,“我們一定能勝利”,堅信情報能減少前線犧牲。
導演也好,于老師(于和偉)也好,一直對我講不要去“演”——難受就真難受,著急就真著急。其實不“演”挺難,因為我們本身是在表演。雖然有一些肢體、微表情的設計,但最重要的是真情流露。要讓自己真實地感受到當時的氣氛,然后去表現出來。
劇情有“克制與留白”,角色多“情感與鄉愁”
環球時報:劇中,吳石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很打動人。演繹聶曦時如何理解這種信仰?
魏晨:我一直在想,他哪來的勇氣和責任感,要跟著老師(吳石)去臺灣?他本來能留在福州等解放,吳石讓聶曦留下,聶曦卻說,“于公我是副官要護您,于私我是學生,信仰是您教我的,必須跟您去”。他們像是一個共同體。在當時的背景下,他們能拋開趨利避害的人性本能,選擇奮不顧身、英勇就義,是一種更高的人性,也是原型最打動我的地方。他們為什么會如此堅定不移地去守護自己的信仰?就是希望能讓中國人有一個安穩、溫暖的家。
之前我也參演過一些歷史、戰爭題材的作品,但更多是正面戰場的。相對來說,隱蔽戰線的作品內心戲、文戲會更多一點。這部劇其實表達得很克制,有一些留白,比如吳石被捕后一只眼睛是紅的(獄中酷刑所致),聶曦見妻子時用領子遮傷,這些細節能讓觀眾腦補沒拍出來的內容。劇中還表達了很多情感寄托,比如鄉愁——小錢妹妹知道哥哥犧牲后,哪怕按叛逃算也要游回大陸回家;還有吳石給陳寶倉將軍送老家的驢肉火燒。
雖然歷史已定,但再次呈現出來的時候依然是滾燙的。哪怕大家知道人物會犧牲,還是愿意跟隨下去,因為這些人的身上有你能感受到的能量。這些能量跨越了半個多世紀,至今還能與我們同頻共振。能參與這樣的作品,用藝術重現歷史,特別幸運。
環球時報:這種“同頻共振”對我們當下的人生選擇有哪些意義?
魏晨:一部劇也好,一首歌也好,能打動你時,一定是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不同的年齡、職業和性別,不同的人感受到的也會不同。對于我來說,參與到作品當中,從角色里獲得了很多能量,了解這些故事的過程也是在給自己充電。觀眾看劇時很感動、想流淚,就是接收到了這份能量。當看完這個故事時,會覺得月亮好亮、河水很靜,一切都是美好的。
環球時報:歌手和演員的雙重身份,給創作帶來什么不一樣的感受?
魏晨:有相通的地方。歌手要在有限的篇幅和旋律里去表達,演員要在劇情起承轉合里去塑造人物,核心都是情感。不過歌手更多的是表現自己,而演員能通過光影塑造不同的人,甚至體驗這輩子無法觸及到的一些生命歷程,所以更有新鮮感和挑戰,我很愿意投入。當然了,這種經歷也反哺音樂創作,尤其是參演一些很有厚重感的作品之后再回歸音樂,讓我能用更簡單的方式去表達一些情感。
現實主義題材,“有原型、有根”
環球時報:外界的肯定會改變你的選角標準嗎?未來更傾向復雜角色還是有把握的角色?
魏晨:首先我要能被這個故事所感動。要是讀了劇本沒感覺、沒法共情,哪怕多讀幾遍也不行,就不會選。最近參與的作品大都是現實主義題材,雖然是影視化改編,但有原型、有根,它給了一個很深的根基,讓人敢“做減法”。虛構角色容易刻意地刺激觀眾,演得更明顯;而真實故事只要真誠還原,觀眾就會理解。真實的東西往往最打動人。未來還是會更多偏向于這樣的類型。最重要的是由心而選,會愿意去為之努力。
不管是好評還是有價值的批評,都是我成長的一部分。以前總期待大家給一個肯定,現在慢慢覺得如果只是為了這個目的,好像缺少一些更重要的意義。回頭看,拍攝里的不足、能進步的地方,反而變成了更重要的東西。也希望大家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能找準目標,不要急躁。哪怕不是所有事都有好結果,但從過程中汲取到的經驗或者有價值的東西,也能變成未來實現最終目標的“一顆子彈”,相信堅持下去,總會有收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